製造部門淨零轉型推動計畫-產業碳中和聯盟運作

碳管理服務電子報

 

 

循環經濟帶來的8種商業益處

2023年4月15日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增長所造成的資源缺乏,許多專家開始提倡由現行的線性經濟模式轉型為循環經濟。所謂的線性經濟消費模式是指從自然環境開採原物料,加工成商品進行銷售,使用後即丟棄的概念。儘管現在有時物品在被丟棄後回收,這只能減少少數線性經濟所造成的浪費。

 

 

而國際上也有許多國家開始支持循環經濟,例如歐盟已經設定明確目標,希望透過循環經濟讓歐洲變得更加乾淨且有競爭力。有專家預測,到了2029年,一些國家政府可能會禁止商品供應鏈產生廢棄物,許多消費者也會拒絕非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進一步淘汰對環境不友善的公司。而循環經濟可帶來至少以下提到的8個商業性好處:

 

 1. 更加吸引人的產品

研究機構指出,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相關的聲明與消費支出、顧客忠誠度和產品增長呈現正相關。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透過購買永續產品來改善環境、減少浪費、減少碳足跡以及關注動物福利。 

 

 

2. 提高與消費者的連結 

在循環經濟中,可提供共享經濟的產品即服務(product-as-a-service),意思是消費者僅需支付使用產品期間的費用,業者保有對產品的所有權,並在產品使用期間結束時收回產品。 

 

共享經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閒置資產,同時為消費者提供負擔得起的產品和服務。這種方式將提供業者更多與消費者的接觸,例如在維修和歸還時,從而增加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並更好的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想法和使用模式,提供業者更多來自消費者的反饋。 

 

3. 降低成本 

循環性產品的設計模式旨在實現重複使用、維修、翻新,最後再進行拆卸。而循環性產品材料的設計模式注重修復、再製造,然後再進行回收。因此,循環性材料和組件的成本較低,且由於產品可以進行多次循環使用,成本效益更高。 

 

例如,有一家瑞典公司採用雙重分離技術(double separation technology),可以從石油中去除所有的汙染物,以便進行清潔和再利用。這種方法使得原本每七年需要換油30次的機器不再需要額外換油,也不需要負擔物流成本和生產時間上的損失。 

 

需要注意的是,循環經濟並不一定能夠從一開始就降低成本,並立即體現其價值,但仍然值得投資。 

 

4. 經常性收入來源 

循環經濟不僅可以透過上述所提到的產品即服務和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實現經常性銷售,還可以通過回收組件和材料的交易獲得收入,使每次轉售都能產生收益。此外,維修、翻新和副產品的處理也可以帶來經常性的收入。 

 

5. 提高彈性 

循環產品的設計將重心其一放在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後組件、材料和能源的回收,而透過向消費者收取押金可提高產品的回收率。 

 

透過收回產品,業者可穩定自己的材料供應鏈,減少對原材料價格變動的依賴,從而降低產品受到價格波動的風險。這有助於業者在供應鏈管理上更具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並確保產品的生產和供應不會受到外部材料價格變動的不利影響。 

 

6. 提高產品和組件的效用 

線性經濟模式下的產品通常只有單一使用者,而產品即服務和共享經濟模式可以提高產品的使用率,從而提高單位收入。產品即服務和共享經濟模式可以讓產品在多個使用者之間共享,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除了可以減少資源閒置浪費,還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7. 降低生產耗時 

重新使用和回收產品可以大量降低製造過程中所需的材料和時間。材料組件只需要進行翻新,不需額外消耗新的資源。 

 

其中一個例子為風力發電的渦輪機;由於對風力發電的需求不斷增加,一些製造商需要長達兩年才能消化現有訂單;相比之下,如果將報廢的風力渦輪機進行翻新,則可以在四個月內完成訂單。 

 

8. 氣候和環境友善 

綜合上述所提到的作法除了大幅減少使用能源,更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有助於大幅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伐木、採礦、原材料和新零件的製造及運輸,從而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面對氣候變化,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已不再適用。儘管脫離幾世紀以來的習慣並不容易,但採用循環經濟模式是必要的一步,以確保在2030年仍保持市場競爭力。  


類型:商業、環境

資料來源:8 way the circular economy will transform how business is done. (2023). World Economic Forum.

摘自: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3/03/8-ways-the-circular-economy-outperforms-traditional-business-models/ (Apr. 15, 2023)

 

瀏覽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