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企業的共同特質 --- 統一企業
林蒼生

企業經營就是一項沒有終點的馬拉松競賽,是一場優勝劣敗的無情淘汰賽。任何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總有其背後努力的足跡,即使在一片不景氣聲中,卻依然存在「賺錢」與不斷成長的企業。顯然一個成功的企業總有其共同的特質,大家都知道「愛拚才會贏」,現在不妨改成「拚對了,才會贏」,因為完全掌握到成功的要訣,才能在競爭的激流中穩操勝券、脫穎而出。

顧客滿意是起點
企業要獲致競爭優勢,單靠產品的差異化或銷售技巧已不足以奏效,企業想在激烈競爭中領先,就必須把「服務顧客」當成一個主力商品,且不斷的改進才能讓顧客滿意。當國民所得突破一萬美元大關、消費型態出現結構性大轉變之後,過去重視品質、性能、價格的「實用性消費」,以及後來注重品牌、格調、設計的「感性消費」,都逐漸被當今顧客是否心動、滿意的「感動消費」所取代,由此可見,滿足客戶需求並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企業利潤才會源源而來。
因此在講求「顧客滿足」及「服務差異化」的理念下,各行業應在產品、銷售、人員態度等企業經營服務要件下,戮力改善,期望於消費服務的過程中建立最佳的企業形像,把服務最好的口碑傳誦千里,讓那些還未光顧的客戶慕名前來。根據研究,顧客轉述口碑的守則是「三-----三十三」也就是說,當產品及服務都得好時,大約共有三個人會將好口碑流傳出去,若不好時卻有三十三人會將壞印象轉述給朋友,所以在強調顧客服務的今天,更加突顯了古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新的服務觀中「顧客抱怨處理」是開發新客戶與守住舊顧客最直接的方式,如何快速且有效的處理消費抱怨,以下提出幾點參考:
  1. 建立明確服務經營理念:將「顧客滿意」列為企業經營指標,使每位員工只要在顧客提出各種訴怨要求時,於不違反公司經營政策下,能有效授權進行適當處理,如此一來員工不會為此而互推托,造成更大的抱怨事件。
  2. 告知顧客如何申訴:把希望顧客報怨的訊息完全轉達給消費者,讓他們了解如何申訴。告知的方法例如在傳單、廣告、產品包裝上印上「歡迎申訴」及申訴電話、地址。
  3. 抱持積極負責的態度:例如在態度上必須主動積極、關懷顧客;處理過程中儘量站在顧客的立場,不找藉口,服務完成之後,客戶仍值得我們掛通關切的電話,了解顧客是否滿意。讓客戶感受到一份熱誠,和消費者建立長久的信任關係。
顧客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他們會找尋服務好、且能夠滿足他們慾望的商家。企業存在的價值也就是在提共顧客滿意的服務,若能傾聽顧客的心聲,把他們的需求融入經營技巧當中,則企業經營的路上就一路發了。

經營世紀霸業:國際化、多角化
國際化是未來台灣企業超越巔峰的關鍵所在,島國的經濟力光靠內在需求來支撐其發展是有限的。且當全球正朝向經營整合趨勢之際,如「歐洲經濟區」、「北美貿易協定」的成立等,台灣產業勢必調整貿易重心,加強與亞太經濟圈的經貿依存度,並且在勞力、資金、技術、生產各方面,與亞太地區國家形成良性的國際分工及產業互補系統,才能維持國際競爭力於不墜。
邁向國際化經營趨勢,企業本身必須積極培養國際性人才、建立全球行銷體系、及加強研發工作等,善加運用國際間比較利益原則及策略聯盟來達成國際化的企圖。國際化人才的培育非常重要,而且要以培養當地人才的「本土化」為策略;研發也必須加強,為掌握外銷市場的環境與民俗風情,研究人員必須到當地實際蒐集資訊,才能製造出適合的產品。以統一來說,現階段正處於第三步驟,即在幾個新興市場中布點,生產符合當地需求的產品,以分食成長中的市場大餅。目前除了搶占各海外市場的先機,還需配合「全球化」策略之整合,主要工作重點如下:
  1. 責成派外主管人員,再告母公司行之有年的優良形象、制度與經營策略。
  2. 致力養成當地優秀人才,解決總公司派外人員短缺的困境。
  3. 建立資源共享的制度,讓海外公司成為獨立經營個體的同時,更扮演母公司在全球資訊觸角與接收站。
另外,多角化經營則是企業合理分散風險的重要策略,從中整合出可串聯、可互補的功能體系,不管在生產、行銷、客源以及業務面,皆可做縱向與橫向的相互支援,使經濟資源的運用達到最高效率。

凝聚企業向心力
單打獨鬥的時代過去了,集合大多數人的智慧與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正是企業開創新局的主要動力,且勞資雙方若能夠心手相連,更容易達到雙贏的結果。但如何建立企業內部的和諧、團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先生就常向各級主管灌輸「公司是大家庭」的觀念,希望主管能像家長照顧子女般的關懷部屬,員工必能知所回報,促進公司的和諧與提高工作士氣。因此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透過主管與部屬間的互動來醞釀和諧的氣氛及團隊的精神。以下提出幾個方法供做參考:
  1. 倫理輩分:視企業為一個家庭,經理人即如同家長,員工則是子輩要善;盡照顧保護之責,子輩應該忠心服從。然而這種家庭般的關係本質上也應有所轉變,重點應由孰尊孰卑上轉移到關愛、傾聽與發展員工的自尊上,並多追求員工福祉,才能建立同舟共濟、休戚與共的情感。
  2. 笑口常開:企業主管的壓力太大,經常眉頭深鎖或過於嚴肅,如此一來容易讓部屬、員工有不可親近的畏懼感,不妨鼓勵全體員工保持一顆愉快的心,用微笑來化解危機與衝突,西諺說:「微笑的人生產力最高」其道理已不言而喻了。
  3. 利潤分享:是激勵員工發揮最大實力,直接激揚團隊精神的法寶,且能平衡員工努力與代價的互動關係,為公司創造最高的利潤。
  4. 公平合理:主管對部屬應一視同仁,樹立公平合理的原則,才能取信於員工,發展出團結、和樂的工作環境。
  5. 參與式的管理:工作小組在現代企業中愈來愈盛行,其功能是藉成員的通力合作、相互學習來達成共同目標,激發部屬團隊的理念與誠意。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產
人力素質的好壞關係到企業經營績效,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執行才是企業掌握競爭優勢的最佳策略,因此如何發覺與培育優秀人才相當重要。在人力資源的規畫上,其重點如下:
  1. 慎選人才:人才招募除注重專業能力外,對人格特質也應加以重視,如團隊觀念、學習能力、敬業精神、忠誠度以及職業道德等,都與日後工作表現息息相關。
  2. 經營者應建立人才培育的觀念:經營者應有「人力資源是企業資產」的體認,人力資源的發展才能獲得支持與重視,畢竟人才不能只用不訓。
  3. 加強教育訓練:教育訓練除了讓員工有不斷吸取新資訊、新技術外,更重視創造思考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和建立其寬廣的生涯路徑。一九九三年六月份天下雜誌就曾報導,新加坡的人才政策是強調「能力主義」,只有大學畢業最優秀的三%有機會獲得政府重用,而且這些人才進入政府部門後,經常被送到哈佛大學繼續進修。事實上教育訓練不能因為離開學校而中止,企業應具備使員工再充電的功能。
  4. 工作輪調:員工從事同一工作久了,最常出現的現象就是所謂的「職業倦怠」及濃厚的本位主義,適度的工作輪調,可以開發部屬的潛能、訓練多方面的專長以及應變能力。殼牌公司(Shell)的人才評估強調HAIR的特質,「H」(helicopter)表直升機,人才必須如直升機一檥,能立刻起飛俯瞰大環境,也能低飛看到細節;「A」代表分析能力(power of analysis);「I」代表創造力、想像力(inagination)之意;「R」代表體會現實環境(sense of reality)。欲達成「HAIR」之人格特質,教育訓練與工作輪調是最佳的途徑。

回饋社會的企業倫理
傳統的企業經營目標是採取「利潤倫理」的態度,認為企業應以追求最大利潤為主要目的,往往忽略了企業與構成企業發展的各個環境間共存共榮的關係。隨著人類需求層次的提升企業界與社會,企業體與個人的關係係日益緊密,企業體運用社會資源創造利潤之餘,更應對整個社會積極的奉獻回饋,亦即履行對社會的責任。
司馬遷說過,「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意思是說:追求財富是人的天性,企業經營本質上必然是以營利為目標,否則一個不能產生利潤的企業體,它的存在對員工、股東、社會又有何意義?但企業不應以賺錢為惟一目的,而應以顧及社會倫理的前提下,追求最佳的經濟利益,企業的穩定經營與長期發展,勢必依賴社會全體的支持與貢獻,絕對無法單打獨鬥的運作。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若企業真能自發的承擔社會責任,則必須在消費者及一般公眾心目中形成正面的評價,而間接的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可增加公司的營運績效,有助於企業形象的提升。因此企業為謀永續的經營與成長,只重視市場導向的政策是不夠的,有良好社會大環境的支持,才是企業經營的主導力量。

全方位品質管理
過去的品質管理基本上是一項消極的管制與預防,由企業領導階層釐定管制標準,來從事原料驗收、生產程序設置、產品檢驗等管理,以提高生產品質。而今已進步到「品管圈」的管理,一種由下而上的品管方式,工作人員在現場,自動自發配合品管決策來監督產品的品質,一旦品管圈運作成功,自然可強化企業體質與競爭力。這種品管圈的概念不僅適用於製造業,服務業也可採用,對於落實顧客滿意度額有助益。
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所強調的精神除品質之外,還重視服務的提升,實施TQM時有其必要的條件與方法:
  1. 在致力於品質監控的同時,應明白顧客群的反應,以切合顧客的需求。
  2. 決策施行過程中,並非一層不變,必須針對市場需求、員工的反應與顧客的建議做適度的調整,最好商請專業管理顧問代為診斷。
美國某大軟性飲料公司,就是巧妙的運TQM與品管圈精髓的企業,三年前實施TQM時曾對下游的廠商做過調查,發現下游廠商最頭痛的問題是貨品誤送、貨品交貨時間不定等問題,因此重新檢查物流政策與配送流程,發現原因是送貨的卡車司機與倉儲人員輪調過度頻繁所致。經營者立即下達診斷,改進原本的輪調制度,並配合獎勵制度,分成幾組共同競爭,推廣數個月後績效隨即展現,利用TQM所發揮的團結合作,改善了長久以來的問題。

再造工程、脫胎換骨
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韓默(Michael Hammer)博士在九○年代開始提倡的,近十年間,美國已有不少企業揚棄傳統金字塔式的組織,實施再造工程,使陷於經營困境的企業逐漸脫困。隨著企業的決速成長。使得組織疊床架屋,運作逐漸僵化,部門間相互掣肘,協調溝通管道變長,企業決策與消費者距離漸形漸遠,因此企業再造工程的提出,頓時引起企業界的熱烈迴響。
所謂「再造工程」,就是針對企業組織與營運流程中,不合時宜及最影響競爭力的工作程序,以顧客立場為考量,把流程重新設計得簡單合理,即「截彎取直」,提高經營率。這種改造有別於傳統改革之處,乃是強調以最有效率、最合理的狀態為改革目標,利用資訊科技簡化作業流程,以提客戶最佳的服務。
製造業進行再工程時,可從以下兩點開始:
  1. 重建標準作業程序,即標準作業程序應定期修正,不合乎經濟效益的就應重新調整,考慮的重點不是如何將現有作業電腦化,而是如何以最適當的資訊科技,設計全新的方法來完成企業使命。
  2. 藉資訊科技簡化工作流程,雖然資訊科技不斷的翻新,不一定要亦步亦趨,但至少每隔五年就應檢討公司的資訊基礎設施。錯過合乎成本效益的先進工具,可能代表競爭力的喪失,況且維護一個舊系統的成本通常高過引進新系統。
「再造工程」是一套簡單又實在的管理流程,運用現代的資訊科技,重新思考工作流程,將人力與作業程序徹底翻新,稱得上是企業的「文化大革命」。

統一企業的實戰經驗
統一企業雖不敢自稱「成功」,在此卻願提出幾點個人管理心得和大家分享。
台灣的經濟狀況,從早期的家族企業,到現在國外大型企業不斷進駐,變化頗巨;經營的觀念也應更新以因應變局。在此,我想與大家溝通一些管理和經營上的觀念,因為一個經營者的理念,和其管理方式以及公司的企業文化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例如一個企業的基本觀念應該是:能為消費者做些什麼?又如在現在企業要跨向國際化時,心中要時時想到企業的企業識別系統(CIS)是否與經營理念相符。
另一點公司經營成功關鍵是:董監事是否和諧?統一企業非常幸運的,各董監事之間都非常和諧,因此不致像有些企業因董監事不協調,而對各項政策窒礙難行。而所謂家族企業,當然也應有其運行的規範。我建議家族企業可成立控股公司,如此可減少股東或各家族成員間的磨擦,使公司營運順利。也就是說投資一定要和經營分開。
如前面所說,「資訊」的運用是未來企業經營的利器。以到大陸投資為例,便應充分掌握其當前局勢變化的資訊。例如中國大陸現已逐漸形成;新疆和烏蘇江等地區已和北京關係愈來愈疏遠。而香港到一九九七年回歸大陸時,得可能是廣東「香港化」的局面。,而未來「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和衛星的發展,更會將整個企業經營的形態改觀。
統一企業的管理有一特色,每個幹部都要寫週報,藉以為上下溝通的管道。每三個月有「季面談」(season organizational interview ,簡稱SOI),主管和部屬一對一的談,檢視上季所應允要做到的業績,這季是否做到?如果沒有,原因何在?或需要什麼支援。這些面談對凝聚公司整體旳力量非常重要。投入了那些力量,就要清楚的明白產生了哪些效果。如此,漸漸的,在所預期的和產出之間,差距會越來越少。
通路和行銷關係也是絕不可忽略的,通路尤其對食品對影響得大。例如統一當年不惜投資7-ELEVEN和統一麵包,其實目的不是在當下獲利,而是在建立通路。再次強調,消費者的行為隨著時代潮流不斷的在改變、市場也因個人口味的差異化而愈分愈越細。這些都是經營者要投注極大心力去關注的。
企業在即將邁向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時刻,面臨許多極具挑戰性的契機,在這個富戰略性的時代,如何運用最佳的經營理念與管理策略,使企業能如虎添翼般的贏得競爭優勢,是企業界共同深思的課題。在此,個人提出了前面幾項企業經營的方法。即使擁有了葵花寶典,最重的關鍵因素乃在執行者與其成效,企業要求生、求利、求旺仍必須「反求諸己」要才能從容的迎接成功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