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儘管學理上對幣值的升貶,有許多分析與預測的方法,但在大陸,「政策的方向與施政的力道」所佔的影響權值,卻高於其它的客觀與市場因素。為此,我台商若想在大陸的外匯管制舞台,藉著調整資產負債的方式,來因應人民幣可能的升值,則必須從最基本的財務報表,也就是資產負債表上面的科目,著手釐訂策略。
文:利懋顧問公司董事長簡永光
人民幣的匯率很討厭,從九○年代末期以來,就有一大堆聲音說他很可能升值,可是這傢伙偏偏以八塊兩毛多的兌換率,咬著美金不放。
這一年多以來,不管是日本、美國、東南亞各國,都哭夭說人民幣低估得太過分,必須適當升值。許多學者專家也都預測說:「是時候了,升值是必然的趨勢。」可是大陸央行的領導人在各種場合中,仍然明白宣示「穩定匯率」為其金融政策的重點之一。基於本身之利益考量,對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大陸官方一貫的說法始終是:「雖有壓力但可控制」。
作好人民幣升值因應措施
要控制到什時候?人民幣是否會升?什麼時候升?升值的幅度又如何?這一連串的未知數,沒人可以準確的回答,縱使胡錦濤或周小川也不會明白敬告諸親友。
學理上,對幣值的升貶,有許多分析與預測的方法,例如貨幣之購買力的評算、貿易與經常帳收支的比較、資本的流動、經濟成長的結果、利率水準的高低、政府政策的方向與力道,以及市場之預期等因素。而實際上,貨幣的升值或貶值,為上述許多因素的綜合結果。其中幾樣因素的作用力大些,對於影響最終結果所佔的權值也就大些。
在中國大陸,政策的方向與施政的力道,對所有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結果,所佔的權值高於其它的客觀因素與市場因素。當市場與客觀因素都趨向人民幣會升值或應該升值,而政策因素卻又希望維持穩定,希望藉外銷創匯來保護經濟成長。主客觀因素兩相拔河的結果,何時會到達輸贏的臨界點,實在很難預料。
壓力當然有,但是中國大陸的領導人什麼時候會鬆手?有沒有什麼更爽的誘因讓他鬆手?鬆手的過程中,可以跟美國或其他國家交換什麼更大好處?這些都悶在中南海那幾個領導人的心中,誰知道他怎麼想。
台商不是人民幣升值的decision
maker,如果要在預測方面猜來猜去,不如在因應的方面多做準備,才比較務實。
許多廠商賭人民幣會升,預期人民幣會像八○年代末期的台幣那樣變成熱錢,所以巴不得現在去卡位,享受升值的好處。可是過去兩年當中,三三兩兩進去等著爽的廠商或個人,熬了許久只聞樓梯響不見大幅升值,把資金套牢在那個易進難出的大陸境內,結果滿臉豆花的台商為數不少。
資產留強勢貨幣
財務管理的理論當中,有個普遍認同的法則,叫作「資產留強勢貨幣,負債掛弱勢貨幣」。把資產掛在強勢貨幣上,可以保值或享受升值,把負債掛到弱勢貨幣上,將來等弱勢貨幣貶得像狗屎的時候,很輕鬆就可以償還。
這個理論大家都懂,而且大多數人也贊成說人民幣會走強,那麼,根據這個理論操作下去,是不是就可以像棺材店老闆一樣,總有一天等到他升值?
答案是不見得!
前面所講的資產負債理論,如果用在資金可以完全自由進出的環境,還算說得過去。但是如果要套用在人民幣的遊戲,在中國大陸的外匯管制舞台玩,這個理論只對了一半。
假設人民幣對美金會升,而且升的幅度會讓資產掛人民幣的傢伙很爽,那麼看好人民幣的投資者,更應該考慮的是,爽完了之後能不能獲利了結,全身而退?如果爽完之後,套牢在大陸境內逃不出來,你甘心嗎?
還有,人民幣的資產到底要存在哪個科目上。如果擺在固定資產,會不會難以脫手,或者是贏了匯率卻輸了折舊?如果擺在流動資產,會不會日後找不到合適的名義匯出?
另一方面,假設預計美金對人民幣會貶,所以儘量把負債大筆大筆掛在美金上面,準備將來償還的時候輕鬆些。那麼,到底怎麼掛才好呢?
如果是在大陸境內舉借美金,名目是什麼?是打包貸款、遠期信用狀,還是進口購料貸款?總要有合格的名目才能舉借外幣債務。至於授信條件上,憑的是什麼?靠公司的優良債信,享受「無擔保授信」的禮遇嗎?靠提供擔保品換取授信額度嗎?
由財務報表釐訂策略
台商如果是從境外舉借美金匯進去大陸,有沒有碰觸當地外匯法令關於「舉借外債」的地雷?會不會在償還境外負債時,被綁住手腳,搞得不能兌換或不得匯出?
廠商要藉著調整資產負債的方式,來因應人民幣可能的升值,不妨從最基本的財務報表,也就是資產負債表上面的科目,著手釐訂策略。
資產負債表分為四大區塊,左上角是流動資產、左下角是固定資產、右上角是各種負債,而右下角則是股東權益,包括資本金和保留盈餘。
玩財務的人,要記得先從右邊玩起,右邊的科目都是資金來源。
右下角是股東投入公司的長期資金,站在公司的立場而言,這些錢雖然可以長期使用,而且沒有還本付息的壓力,但是站在投資者的立場而言,很難隨時撤出,而且撤資的時候,常常會跟投資地的政府起屁臉,要繳一大堆的稅金、勞工遣散費、環境復原費、工程受益費等等。搞不好,七扣八扣之後,還得從故鄉再匯錢進去,才可以走人。
換個角度來看,右下角的數字是準備萬一不好玩的時候要泡湯的,金額越小越好。日本鬼子很會玩這種「矮資本」的遊戲,早期的三菱、三井或伊藤忠商社台北分公司,右下角登記與實付的資本額只有五十萬台幣,可是右上角卻掛了好幾億的應付款、預收款和存入保證金,生意照常做得大。一旦情勢不對勁,右下角的數字就等於是收攤的停損點。
對於單純想要搶搭人民幣升值列車,撈一票就走的人,不必考慮從右下角著手,右下角的股東權益是要長期抗戰,或是準備成仁捐軀的。
最好玩的就是右上角那些負債科目,玩得漂亮的人,可以把公司的負債項目操作得對自己相當有利。負債科目是屬於by
transaction的性質,每一筆都有到期日,隨時可決定要如期償還、提早結束,或是轉為另一筆後續的負債。也就是說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操控在廠商自己手中。
負債的三大類
首先必須認清楚,負債可以分為三大類,一種是借貸型的負債;第二種是交易型的負債;還有一種是不必償還的負債。
第一種借貸型負債,期初借來的是本金,期末要還的是本金加上利息,算是有成本的負債。如果台商要擴大這一類的美金負債,就必須符合境內外幣借款以及境外舉債的法令規定,才不會誤踩地雷。
第三種不必償還的負債,指的是預收股款或是可轉換債券,這一類的負債結束的時候,通常是從資產負債表的右邊樓上,跳到右邊樓下變成增資款。除非台商本來就打算在對岸境內擴大投資,否則以日本鬼子的「矮資本」法則,不值得一頭栽進去這個領域。
最好玩的是第二種交易型的負債。這種負債包括了應付款、應付票、預收款,以及存入保證金等科目。
從大陸境外進口材料或設備的台商,會有美金的應付項目,那麼就儘量把他掛多掛長,掛到人民幣真的升了值,這些外幣的應付項目就可以爽到。在大陸經營出口外銷的台商,則可能有美金的預收款或客戶繳來的存入保證金,趁著一塊錢美金還可兌換八塊兩毛多人民幣的時候,把外銷預收款或向客戶收取的存入保證金拉大一點,拉長一點,也可以享受將來外幣負債貶值的好處。
也許你會問:「進口商要把應付貨款延後償還或欠多一些,國外的供應商恐怕不會答應吧。出口商要叫國外買主多繳預付款或保證金,人家會甩你嗎?」
其實,這並不困難。
例如說台商的上海廠要向日本東芝買一批LCD面板,如果直接對東芝說要向他賒欠貨款180天,那日本鬼子當然會嘰嘰歪歪。但是咱們可以用香港公司或英屬維京群島公司的名義,對東芝下單,再以自己HK公司或BVI公司的名義賣給上海廠。
下單的時候,以BVI公司開出210天的本票,把100%貨款付給東芝,這張本票由台灣的OBU加上保證,就成了鐵票,東芝在還沒出貨前就收到鐵票,當然不會哭爸。30天後,東芝從大阪出貨到上海,出貨後再過180天,那張票子才到期。BVI公司請台灣OBU保證,所需的授信額度可由台灣母公司支援,或利用華僑信保的機制來建立,保證費很便宜,以每季0.25%的定價來算,210天也只不過0.75%而已。經過銀行保證,可以征服那日本鬼子:「怕啥小?你出貨前那30天,帳上掛的是預收銀行保證票,出貨後那180天,掛的是應收銀行保證票,如果你想要把那張鐵票cash
out的話,在東京的貨幣市場就可貼現。」
上海廠的輸入許可證明白顯示LCD是東芝產品,購自BVI公司,付款方式為180
days
after
shipment。不但達到「負債掛弱勢外幣」的效用,還可在上海的銀行或其他客戶前面跩:「別以為是新來呆胞,就看扁了我!你去打聽看看,本大爺採購東芝和西門子的產品,那些世界頂尖名廠都乖乖讓我欠180天。你算老幾呀!」
審慎選擇資產負債科目
同樣的道理,利用BVI公司名義,從台灣的OBU對美國的Costco發出保證函或standby
L/C,叫Costco或Wal-mart對上海下單的時候,就在90天前把所有的貨款預付清楚,貨價上面給他一點折扣甜頭,這些大buyer有了銀行的保證,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當然會點頭。
於是,上海廠的輸出許可證上面,清清楚楚記載著,賣給美國超級客戶而且預收90天100%的貨款,馬上用現在八塊多的匯率換成人民幣。不但完全避開將來人民幣可能升值的地雷,還紮紮實實的墊高了上海廠在當地銀行與客戶前面的身價。
至於資產負債表左邊那些科目,雖然根據「資產留強勢貨幣」的理論,應該擴大到人民幣上面,但是每家廠商都要小心,到底掛到什麼資產科目上。如果擴大固定資產,將來能不能脫手?如果掛到有價證券,會不會肥了匯率瘦了股票價值?如果掛到存貨上,自己能不能消化存貨?如果掛在預付款或應收款,會不會被倒帳?這些因素都不能忽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