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
大陸外資銀行的策略動向
文: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高長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外資銀行目前已成為大陸銀行業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十月底,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銀行,在大陸設立了204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包括外資銀行分行163家,其下設支行16家,獨/合資銀行及財務公司14家,其下設分支機構11家。
此外,外資銀行業機構在大陸還設立了223家代表處。據估計,在大陸外資銀行資產總值達5,533.9億元人民幣,約占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額的1.8%,外匯貸款占大陸銀行業金融機構外匯貸款總額的18%左右。貸款總餘額已達2,674.16億元人民幣。
隨著加入WTO保護期行將屆滿,大陸銀行業市場已接近全面開放,外資銀行業在大陸的經營策略勢將加以調整,從近期發展趨勢來看,2005年外資銀行在參股中資銀行、經營地域擴張及本土化方面的走向最值得關注。

一、積極參股中資銀行

參股中資銀行是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拓大陸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據統計,迄目前已有9家中資商業銀行先後接受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入股。2004年一年間,西安市商業銀行獲准引入加拿大豐業銀行參股,這是第一家接受外資參股的西部地區的銀行;匯豐銀行持有交通銀行19.9%股份,成為該行的第二大股東;興業銀行24.98%的股份則由三家外資金融機構持有,成為外資參股比例最高的一家中資銀行。
另外,還有9家中資銀行正就與外資金融機構股權合作事宜,進行商談中,其中已公開宣布有具體協商結果的,包括民生銀行接受新加坡亞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投資入股、渣打銀行入股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濟南市商業銀行與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的戰略合作案等(國際金融報,2004年十二月十三日,四版)。不過,一般預料,今後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的策略,可能會有所調整。
首先,已經參股中資銀行的外資銀行,日後對參股其他銀行將更加謹慎,甚至可能停止進一步的參股。主要是因外資銀行在與中資銀行訂立參股協議時,往往都包含了「排他性」的條款。例如,匯豐銀行在參股上海銀行和交通銀行之後,已經宣佈不再參股其他的中資銀行,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其次,參股物件的規模和重要程度不斷提高,參股途徑和參股目標都趨於多元化。外資銀行前一時期的參股,大多是以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為目標,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加緊進行,國有商業銀行已漸漸成為外資銀行的參股目標,許多國際大銀行已展開行動,頻頻與改制中的國有商業銀行接觸。
參股的途徑趨於多元化,是指合格境外投資者(QFII)制度的實施,以及中國銀行上市計畫,為外資銀行通過證券市場進行併購提供了可能。另外,外資參股對象也由商業銀行向其他金融機構擴展,形成參股目標的多元化。此項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外資銀行規避大陸當局對於混業經營的限制。
第三,外資參股之持股比例趨向提高,對被參股中資銀行的影響力增加。持股比例提高的一個核心原因在於,外資希望在中資銀行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和控制權,以掌握更多的在地資源,配合其自身的發展計畫和商業利益。從中長期來看,大型跨國銀行不太可能滿足於僅持有少數股權,而是會盡力爭取絕對或相對控股地位,對參股銀行施加更大的影響,從而更有效地為其在大陸整體戰略目標服務。

二、擴大經營的地域範圍

擴大經營的地域範圍,是今後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開拓大陸市場的重要策略。首先,發達地區和發達城市,仍是外資銀行的重點目標市場。其次,在大陸當局的鼓勵和支持下,外資銀行進入東北和西部地區投資的意願提高。
目前外資銀行分別以京、滬、深為中心,向周圍的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形成幅射之勢。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北京和深圳在成為外資銀行重點經營區域的同時,其定位也將逐漸有所區分。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僅使其成為外資銀行最為集中的城市和眾多外資銀行在大陸總部所在地,也是外資銀行金融創新產品或經營模式的試用地。北京作為全大陸經濟調控中心和金融資源的配置中心,在2004年底向外資金融機構開放人民幣業務之後,預料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銀行到北京設立機構、開發業務。深圳憑藉其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將成為港資銀行進軍大陸的橋頭堡。

三、加速本土化進程

近年來,外資銀行不斷透過調整在大陸發展戰略,促進經營的本地化。今後,隨著市場的拓展和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大,外資銀行在大陸投資的本土化進程勢將加速,而該進程主要將是通過與中資銀行的合作、人才本土化和金融創新的本土化來完成。
首先,中資銀行擁有綿密、廣泛的分支機構網絡、雄厚的客戶基礎和對於大陸金融市場的瞭解,相對於外資銀行而言,具有獨特的「在地優勢」。外資銀行進入大陸市場後,若能得到中資銀行的支持與配合,必有利於各項業務之推展。因此,與中資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將成為外資銀行本土化經營的重要策略。
其次是人才本土化策略將加速落實。外資銀行不但在招聘基層員工時,以本地人力資源為主,在中高層人力方面,也開始積極聘用大陸籍高級管理人才和金融專業人才。這些高級人才熟悉大陸國情和金融市場業務,資歷和經驗豐富,又擁有廣泛的人脈關係和客戶資源,對外資銀行開拓大陸市場和競奪客戶資源,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匯豐銀行在大陸分支機構的員工,有95%係自當地招聘,是外資銀行推行人才本土化相當成功的案例(國際金融報,2005年1月7日,第5版)。
第三是將積極從事金融創新的本土化,使自身的優勢與本地客戶的需求相結合。譬如外資銀行向中、外籍個人客戶推出的保本外匯理財產品;結合當地企業客戶的需求,先於中資銀行為其提供保理服務和現金管理服務等,都是在充分考慮了大陸當地的理財需求後,進行了「本土化」改造的典型事例。本土化的金融創新既符合本地客戶的需求,又突顯外資銀行的競爭優勢,是外資銀行在大陸市場致勝的法寶。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
電  話:(02)2703-3500轉138  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