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交流(160期)

各家車廠使出絕技爭雄
 

前言:為搶佔迅速成長的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無論外國或大陸本土的各家車廠,現在都在努力經營分銷網路、核心技能與競相發揮規模效益,以求降低成本、深化品牌的影響力,進而留住二次購車者,並吸引新的顧客;尤其其廣告宣傳,並非僅讓人們認識車型、名稱而已,也極力樹立品牌形象,提供內行駕駛者更多的車輛資訊及售後服務等等。

文: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傅豐誠

及早進入市場,並與各級政府建立良好關係,這曾是外國汽車製造商試圖進軍中國大陸市場時所採取的戰略。德國大眾汽車在這方面拔得頭籌,並一度佔據了遠遠超過50%的大陸市場份額。


然而,遊戲規則已經發生了改變。如今,幾乎與全球所有其他國家一樣,大陸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不僅大多數全球跨國汽車廠都新增了產能,同時許多本土大陸公司也步入了這一市場,其中一些公司具備製造卡車和貨車的經驗,還有一些異業公司,比如手機製造商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Ningbo Bird)和電池生產商比亞迪(BYD),也相信自己能夠在汽車領域再創輝煌。


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年成長率約為15%,目前的擴張速度仍超過大多數的國家,但這並不足以吸納全部新增產能。這一嚴酷的現實,促使汽車製造商在大陸的排名發生巨大變化,一向執大陸汽車牛耳的大眾汽車(Volkswagen)的佔有率出現下降。2005年上海大眾汽車銷售數量為28.7萬輛,只比上一年略微成長了3%。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現代(Hyundai)和本田(Honda)等車廠的銷售量卻大幅上升,尤其通用汽車表現最為耀眼,2005年在中國大陸銷售汽車達65.5萬輛,比2004年成長35%,銷售量已超過一軍的大眾汽車。


與此同時,全球各大輪胎製造廠商正大力擴展在大陸的製造業務,以期利用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迅速成長的良機。日本的普利司通公司(Bridgestone)在2005年底宣佈,它將在廣東省惠州的一家合成橡膠廠投資約1億美元。在此之前,倍耐力(Pirelli)在山東省州的首家輪胎廠已於2005年10月份開始投產。


在這種新環境下,獲得成功的企業,就是那些在先進國家市場上形成的核心技能,有效地用於大陸本土市場的跨國公司,而品牌推廣是其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在過去十年中的前幾年,當市場以50%以上的年成長率發展之際,私人購車者幾乎都是在購買自己平生第一輛汽車,這些初次購車的人,完全沒有品牌忠誠度的概念。


現在,各家公司都在努力深化品牌影響力,以留住二次購車者,並吸引新的顧客。這意味著,廣告宣傳活動並非僅僅基於讓人們認識車型名稱,同時要樹立統一的品牌形象,並為內行的駕駛者提供更多車輛資訊。


此外,汽車製造商還將更多精力放在分銷網路方面。在90年代,政府部門和計程車公司通常是汽車的主要買主,這意味著汽車廠的銷售對象是機構客戶。時至今日,私人買主主宰了市場,汽車製造商需要建立廣泛的經銷商網路,這些經銷商要懂得如何向顧客講解車型的優點、引導他們完成購買,並向其提供售後服務。


由於競爭激烈,汽車製造商們也競相降低成本。儘管中國大陸以其極具價格殺傷力的製造業聞名,但大陸的汽車生產成本實際上要高於國外,因為大陸汽車零組件較為昂貴,而便宜勞動力成本僅占汽車總成本的一小部分。然而,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許多跨國公司已在大陸建立了零組件供應商網路,因此形成了足夠大的製造規模,進而有利於降低成本。在各自為政的大陸公司內部,區域整合程度已不斷提升,從而提高了車廠規模效益。


在中國大陸銷售汽車,必須要掌握政府的政策方向,目前中國大陸政府正在考慮實行新的汽車消費稅制,此舉可能提高大排量、高油耗汽車的徵稅額度,同時可能降低對小排量汽車的徵稅額度。由於新興的大陸富豪仍偏好大排汽量的豪華轎車,但一般排汽量較大的休旅車及平價轎車,可能會因此政策受到較大的衝擊。

▊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年成長率約為15%,目前的擴張速度仍超過大多數的國家。
▊全球各大輪胎製造廠商正大力擴展在大陸的製造業務,以期利用中國大陸汽車市場迅速成長的良機。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話:(02)2703-3500轉160•傳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