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快訊(162期)

台灣求職、大陸上班趨勢漸成形
 

文:編輯部輯


去年7月畢業季,30名剛剛踏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從400名求職者中脫穎而出,進入仁寶電腦,經過三星期訓練,直接被派赴到上海昆山廠工作。這群人裡,有人還是第一次到大陸;不同於其他台灣的社會新鮮人,他們的職場舞台不在台灣,而從大陸開始。


企業派赴大陸的「台幹」,已從中高階幹部,逐漸拉低層級,傳統產業紛把業務、會計財務等需要高忠誠度職務,棄陸幹,重新啟用台幹;高科技產業企業由於大陸人才青黃不接,因此派出台灣高級腦力人才赴大陸工作。人力業者表示,「台灣求職、大陸上班」趨勢逐漸成形。


仁寶電腦去年首度在台招募社會新鮮人,直接派駐上海昆山廠工作,30位新鮮人赴昆山擔任製程、品管基層幹部。該公司電腦人力資源副總經理童維堅指出,新鮮人可塑性強,透過公司的培訓系統,員工可在最短期間內掌握工作流程,同時也能培養員工的向心力,成為大陸營運中心的基層幹部。


從事印刷電路板的旺銘電子經理張明傑觀察,大陸的生產線工程師人力曾一度短缺,月薪飆高到人民幣8,000元,目前又回穩到5,000到6,000元。不過,大陸仍相當缺製程、品管等高級腦力人才,也因此,台灣高科技大廠派台灣工程師到對岸去上班。


除了高科技產業,越來越多台資企業體認到陸幹價值觀難以相契合,跳槽頻繁、忠誠度低,因此,試圖改變招募方式,自行培訓台灣新鮮人。1111人力銀行大中華區總監傅芳菁舉例,大陸新鮮人在台商企業工作,流動率每年以50%的速度銳減,「第一年招募100人、到第四年就只剩個位數」。部份台資企業曾發生大陸幹部拿著公司帳本等機密資料,向地方政府密告等危機事件,因此,原本已進行「本土化」的台資企業,紛紛又把業務、財務會計等核心職務收回,重新啟用台灣幹部。


這波「台灣求職、大陸上班」的趨勢,跟過去最大的不同是,派赴大陸出差的薪資不再像過去給1.7倍、1.5倍的高薪,已開始出現出現兩岸薪資「一比一」的比例,頂多公司多給一點外派津貼、購車加給等福利。台資企業也用「輪調」的說法,取代「外派」概念,告訴員工會定期派駐到大陸工作一段時間。


在兩岸都設廠佈局的義烏台商協會長、長弓製襪公司董事長張吉雄就說,台灣年輕人嚮往汲取大陸經驗,加上台灣工作機會銳減,登陸意願越來越強烈。因此,目前支付月薪4萬元就可聘到國立大學畢業、留學歸國的高材生,赴大陸已不再另外加給。

 
傅芳菁認為,對新鮮人來說,登陸就業已不像出國工作,反而比較像到竹科、南科工作。尤其是科技業者,具有健全的培訓、管理系統,新鮮人登陸就業,可減少生活適應問題。


台幹薪資不像以前高。張明傑分析,台幹以前的高薪資可以讓他安心帶著家人赴任;如今,薪資縮水,登陸的台灣幹部為了增加生活保障,會積極找些副業,甚至鼓勵家人創業,在大陸開餐廳、咖啡店、做小生意的台灣人恐怕會越來越多。(摘自經濟日報)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話:(02)2703-3500轉160•傳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