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164期)

兩岸投資經營環境比較
 

前言:從吸引資金及人才進入的角度觀察,台灣與中國大陸雖處於競爭的地位,但近十多年來,大陸在吸引外人直接投資上,不僅具有顯著的成就,而且其磁吸效應也造成台灣企業蜂湧投資大陸,致使台灣面臨產業空洞化的憂慮。然而,究竟大陸的投資經營環境有何吸引人之處?台灣在吸引外資的績效不如大陸,是否代表台灣的投資經營環境不如大陸?本文特進行兩岸投資經營環境比較分析。
 

文:高長、蔡依帆

台灣經濟發展向來與外人來台直接投資有重要的關聯性,過去外資企業是著眼於台灣優秀而低廉的勞動力,隨著台灣經貿發展與產業升級,資本與技術密集型工業已成為台灣吸引外資的重要項目。近年來,台灣為爭取在全球生產分工網絡中的重要地位,開始著眼於世界市場整合、生產據點跨國分散化與產業聚落特異化之發展。


對於中國大陸來說,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帶動了企業競爭的活力,民間消費行為模式也日趨成熟,逐漸成為全世界投資的熱門地點,因為從跨國企業全球佈局的角度來思考,中國大陸的勞力供應充裕且工資低廉,政局又相對穩定,具備了基本優勢。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5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在未來五年間,對跨國企業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海外研發據點,中國大陸排名第一,台灣與新加坡並列第9名,可見中國大陸吸引外資的能力是非常驚人。


從吸引資金及人才進入的角度觀察,台灣與大陸係處於競爭的地位,近十多年來,中國大陸在吸引外人直接投資上具有顯著的成就,而其磁吸效應也造成台灣企業蜂湧而至,致使台灣產業面臨空洞化的憂慮。究竟大陸的投資經營環境有什麼吸引人之處?台灣在吸引外資的績效不如大陸,是否代表台灣的投資經營環境不如大陸?是各界關注也是本文擬探討的課題。

兩岸之投資經營環境

「投資經營環境」一詞的內涵十分廣泛,舉凡足以影響投資者投資信心和效果的各種因素,均可稱之。依學理,投資環境可以概括包含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服務環境與自然環境等四個方面。在實務應用上,國際機構對各國投資經營環境評估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四個大類,分別為競爭力評估、環境力評估、風險度評估與推薦度評估。為瞭解兩岸投資經營環境的優劣,以下擬利用國際機構評比的資料來比較分析。

一、IMD全球競爭力報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簡稱IMD)在評估世界各國的競爭力時,採用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率及基礎建設等四大指標來衡量,其中經濟表現是指國內經濟、國際化程度與金融表現這三大類;而政府效能方面包含國家債務、政府支出、政府參與經濟活動之程度、政府透明度、財政政策、社會政治穩定度等;企業效率則是指生產力、勞動成本與報酬水準、企業績效與管理效能四個面向;基礎建設則是指能源自給度、科技建設、運輸建設、環境四大部分。


在IMD的評比中,以2004年資料為例(表一),台灣的整體國家競爭力排名全球第12名,中國大陸則排名第24名,台灣的政府效率(第18名)、商業效能(第7名)、基礎建設(第20名)表現皆優於中國大陸(分別為第21名、第35名、第41名),惟中國大陸由於經濟產值總量較大,經濟實力排名居全球第2名,台灣的經濟實力排名則為全球第24名。2005年,台灣整體國家競爭力上升一名(第11名),其主要是因經濟實力、商業效能與基礎建設的評比均有上升,才使整體競爭力上升;反觀中國大陸,其整體國家競爭力退居第31名,退步了7名,主要是因經濟實力、商業效能與基礎建設上的排名都下降。

二、WEF全球競爭力評比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的競爭力評比方法,是依據理論之相關性與實證性兩方面為考量,來選取各項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分別為「成長競爭力指標」(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與「當前競爭力指標」(curr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前者象徵未來五年經濟成長前景,其衡量副指標為總體經濟環境、科技水準、公共制度的品質等,其中,總體經濟環境指的是經濟穩定度、政府浪費程度、國家信用評比等,而科技水準的衡量標準包含創新與資訊通訊技術,公共體制則指合約與法律以及貪污程度;當前競爭力指標又可稱為「企業競爭力」或「商業競爭力」,是以公司營運策略的成熟度與國家商業環境品質兩項來衡量。WEF評比模式最大的啟示是,政府政策的力量及凝聚力對一個國家排名有重大影響,其分類被歸為風險度評估。


根據WEF的報告顯示,2004年台灣的成長競爭力排名為全球第4名,中國大陸則受到公共制度品質惡劣影響而排名第46名,其中,台灣尤以科技水準排名全球第2名,表現最為耀眼,遠優於中國大陸的第62名。此外,台灣的商業競爭力排名第17名,也較中國大陸(第45名)為佳。較值得關注的是,2005年台灣「總體經濟環境」指標排名第17,較上年退步8名,「公共政策」指標排名第26,較上年進步1名,台灣優勢項目「科技水準」指標排名第3(較上年滑落1名)。由此看來,總體經濟環境指標退步8名,係造成台灣成長競爭力總排名滑落的主因,而造成總體經濟環境指標排名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應與油價飆漲、國內政黨對峙,以及近年財政困窘有關,造成對經濟展望悲觀與通貨膨脹預期心理。中國大陸在2005年的表現較上年度也都呈現退步的情況,其總體經濟環境指標排名退步9名(從24名退至33名),比台灣退步的幅度更大。

三、BERI國家風險評估

瑞士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S.A.,簡稱BERI)利用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出版的統計資料與專家意見評估各國環境風險,衡量的指標主要有三項,分別為營運風險指標(operation risk index)、政治風險指標(political risk index)與匯兌風險指標(remittance and repatriation factor)。


其中,營運風險指標指的是國民生產毛額、經濟成長率、工業產值、失業率、勞動參與率、政策延續性、對外商態度、不會將企業收歸國有、文官體制、勞動成本與生產力比、國際收支、長期融資與創投資金、短期信用及融資、通貨膨脹與專業服務能力等十五項指標。政治風險指標又分為三類副指標,分別為外部影響因素:包括對峙國家、負面區域政治力量;內部影響因素:包括政治派系、宗教及種族問題、鞏固政權限制措施、仇外貪污程度、激進團體;潛在影響因素:指社會衝突、革命暴動等。匯兌風險則是指外匯法令架構、賺取外匯能力、外匯存底與國外負債等四項。BERI可說是以跨國企業角度,評估在各國從事投資及從中獲利的優劣程度,一般被歸類為風險度評估。


根據BERI在2004年12月份的評估報告,台灣2004年的投資環境評比排名全球第5名,營運風險及匯兌風險兩項指標皆排名第3名,屬於適合投資的低度風險國家;中國大陸的投資環境排名全球第19名,營運風險及匯兌風險兩項指標則各排名第25名、第11名,屬於適合投資的中度風險國家。2005年的報告指出,台灣的排名在政治風險指標上退步2名(從13退到15名),其餘指標並無變動;大陸則是在政治風險指標與匯兌風險指標上都進步1名。

(表一) 2004、2005年台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的國際競爭力與投資環境排名

四、EIU經商環境評估

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conomist Information Unit,簡稱EIU)評估全球60個國家經商環境的品質與吸引力,提供各國政經發展趨勢、外資政策、租稅政策及投資環境等資訊,作為跨國企業全球佈局之參考。其方式是將一國經商環境之評比,區分為10項指標,分別為政治環境、總體環境、市場機會、民間企業及競爭政策、外人投資政策、外貿及外匯政策、租稅政策、金融政策、勞動市場與基礎建設,在此10項指標之下,另細分了70項副指標。EIU利用統計資料、問卷調查及專家評估等方式,分別給予評分,再以加權平均計算其分數。依照EIU的評估指標體系來看,此模式可歸類為環境力評估。


EIU 的評估結果顯示,台灣未來五年(2004-2008年)的經商環境排名高居全球第18名,在亞洲地區高居第3名,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整體評比展望維持「非常好」,投資環境相當穩健。另外,EIU也指出,未來影響台灣經濟政策三項重要的議題,分別為兩岸關係、金融產業與財政赤字。中國大陸未來五年(2004-2008年)的經商環境則排名全球第38名,評比展望維持「尚可」。2005年的評估(2005-2009)結果則顯示,台灣下降1名(第19名),中國大陸也下降了4名(居第42名)。


綜觀上述國際機構所評估的結果,台灣在多數指標的評比上,均優於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只有「經濟實力」一項勝過台灣。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中國大陸的區域性差異太大,東部沿海地區發展遠超過中西部,若從分區(例如劃分區域或省份)的角度來評比,或許在各項排名上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差距會縮小。


各國際投資環境評比機構對台灣投資環境大都抱持正面肯定的觀點。尤其WEF肯定台灣的投資環境,主要在於科技競爭力的表現突出,而IMD與WEF則對台灣企業營運效率給予高度的評價,但政治不確定因素,導致台灣整體投資環境的優勢被削弱。未來台灣在幾個方面仍有改善空間,首先,法令過度管制,無法與國際法規順利接軌,須簡化行政作業程序。


其次,企業與社會的黑金問題仍存在,對講求透明化的企業造成困擾,在這方面需要強化公司治理。第三,仍需持續進行金融改革,處理不良債權,這是服務業外商特別重視的層面。其他尚有科技人才培育與吸引、提升生活環境品質達到國際化標準等,都是吸引外資進入台灣需要加強改善的重要環節。


在中國大陸投資環境變化上,為因應經濟快速成長與區域產業的發展,中國大陸積極進行外貿、投資、資本市場等體制上的改革,並提出各種優惠政策引導外商向預期的產業領域投資,近年來的成效相當顯著。


加入WTO後,中國大陸已逐步取消外資優惠政策,這些政策的調整會不會影響外國企業在大陸的投資與經營,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不過,就目前來看,由於多數外商與跨國公司在大陸投資,是因大陸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其經濟成長力驚人,外資優惠政策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取消外資優惠政策對外商在大陸投資的影響似乎有限。最令外商感到困擾的是,大陸法制化不足及人治色彩濃厚等問題。


綜上所述,兩岸投資環境各有所長,也分別有需要改善與加強之處,對即將赴大陸投資或已在大陸投資的企業而言,把握兩岸投資環境優勢條件進行佈局,進而創造商業利基,是首要思考的重點。


對台灣政府而言,縱使國際研究機構對台灣投資經營環境的評價,整體來看在國際間尚有優勢,但台灣政府在建立信心之餘,更應關注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譬如在政策連續性、黑金問題、政府行政效率提升等方面。國內政治紛擾與兩岸政治對立關係更是現階段改善台灣投資環境最應關注的因素,朝野各界必須正視並善加處理。(本文作者高長為國立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本文原載於台商電子報)

▊大陸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迅速發展帶動了企業競爭的活力,民間消費行為模式也日趨成熟,逐漸成為全世界投資的熱門地點。
▊多數外商與跨國公司在大陸投資,是因大陸巨大的市場潛力與其經濟成長力驚人。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話:(02)2703-3500轉160•傳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