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快訊(165期)

非財務因素 影響A股上市關鍵
 

文:編輯部輯

大陸證監會剛公布有關審查企業能否A股上市的徵求意見稿,幾乎就是台商今後A股上市必須遵守的規定。


這次新公布的「公開發行股票與上市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財務指標方面的門檻對台商應該不是問題,像是三年累計利潤要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三年累計營業收入要超過人民幣3億元、三年現金流量淨累計額要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如果加上這次取消不得超過淨資產兩倍的募集資金規定,及取消關係人交易不得超過30%的上限比率等,可以這麼說,台商今後要在大陸A股上市,財務指標將不是最主要考慮因素,反而是那些無法用數字清楚衡量的非財務因素,或是在證監會審查過程中,只能透過人為主觀判斷的部分,才是真正影響台商能否A股上市的關鍵所在。


行業問題是台商未來A股上市的首要重點,其他地區股票上市過程中,不論是準備上市公司的所屬行業前景,或是企業本身未來發展的預測,都交由市場投資者判斷,官方並不介入,官方充其量只是在財務及法律細節上審查;但在A股上市則不同,特別是在行業問題上,A股資本市場除了和其他資本市場一樣,依已開始實施的「詢價制」,在股票公開發行及掛牌前,透過市場投資者來決定股價,也就是循市場機制來判斷企業及所屬行業的未來發展,在這之前還得先通過證監會審查。


大陸證監會同不同意讓一個企業上市,有時不是以純市場或商業角度標準,而是以是否符合大陸整體經濟發展,對大陸社會或經濟有沒有貢獻的社會角度思考。因此,像農業、環保、基礎工業、關鍵性零組件、民生必需行業等,就很可能比高科技行業或IT產業更受證監會的青睞。


對大陸證監會來說,讓一個企業A股上市,等於是以大陸的社會資本扶植產業,站在證監會立場,證監會絕不希望大陸的社會資本單一傾斜,不希望在A股資本市場最後上市的企業同質性過高,而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國家產業政策,便是證監會判斷行業及企業是否符合大陸社會需要的參考標準。


許多台商認為,只有高科技或IT產業才比較容易A股上市的想法並不正確,反而是一些在該行業排名名列前茅、在國際市場或大陸國內市場市佔率高、具備獨立研究與開發能力,或是具有自主技術能力,或是能說服證監會相信自己A股上市,能對大陸社會帶來實質幫助的台商,在上市審查過程中遭遇的行業問題將大幅減少。如何讓證監會相信自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同時又要滿足市場投資者對行業前景與企業發展的期待,兩者間如何取得平衡,將是台商要在A股上市最重要的議題。(摘自2006/05/03 經濟日報)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話:(02)2703-3500轉160•傳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