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招引服務業台商做法
前言:北京應如何在新一輪台灣服務業轉移中,充分發揮優勢,找到與台灣服務業合作基點,進而促進北京服務業的發展?首先,北京要揚長避短,改進過去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其次,應以「奧運經濟」作為合作的突破口,以「總部經濟」為立足點;第三,則是發揮北京地處華北地區核心、人才、科技資源的優勢,以積極爭取與台灣服務業在相關領域的合作。
文:台灣問題專家王建民、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學者陳險峰
北京與台灣服務業的合作面臨著極好的發展契機,但北京要揚長避短,改進過去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應以「奧運經濟」作為合作的突破口,以「總部經濟」為立足點,發揮北京人才、科技資源的優勢,發揮北京地處華北地區核心地位的優勢,積極爭取與台灣服務業在相關領域開展合作。
發展服務業以及加強吸引台外商服務業,逐漸成為大陸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共同目標,北京如何在新一輪台灣服務業轉移中,充分發揮優勢,找到京台服務業合作基點,促進北京服務業的發展,是京台經濟合作面臨的重要課題。要將京台服務業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需要一些政策性的思考與建議。
「四個結合」不可少
目前在北京與其他地區發展服務業及吸引外資進入服務業領域問題上,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更多的是強調現代服務業,尤其是各地均出現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潮,這一現象必須改變。
一、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結合。現代服務業是發展的方向,但卻無法取代傳統服務業,不論是批發零售、餐飲、商業,還是運輸服務等,在服務業領域仍佔有重要地位,而且本身需要不斷求新求變,蘊藏著巨大商機。因此,北京有要加強京台服務業領域的合作,需要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同時並舉,只要對北京服務業與經濟發展有所幫助,北京有需要的,都可進行合作,尤其是傳統服務業領域更需要引進台灣的資金與管理經驗,改進北京傳統服務業領域相對落後的發展水平。
二、台資與外資相結合。台商作為北京服務業發展與京台服務合作的一個平台,實現「以台引外」。雖然促進京台服務業合作是目標,但不能就台資論台資,而應通過台資擴大對外合作,實現以台資拉動外資的聯動效應。目前,日本企業積極與台商合作,有意通過台商進軍大陸市場,這是值得關注的動向,北京應利用此機遇,吸引台資與日資的共同進入。
北京還應重視通過香港來實現京港台三地經濟與服務業合作。日前大陸企業在香港上市,引發台資企業的搶購,這對北京通過香港市場引進台灣資金也是重要途徑。在台灣不允許大陸企業在島內招商的情況下,可通過市場運作,在香港舉行針對京港台三地的服務業合作專項招商活動,推介北京服務業的發展規劃與項目,實現跨地區的多方合作模式。
三、服務業與製造業相結合。發展京台服務業的合作,不應就服務業而談服務業,應將服務業領域的合作與製造業領域的合作結合起來,相互促進與推動。如果能夠吸引台灣大型高科技企業在京投資,就會帶動相關的服務業發展,特別是技術性服務業與相關物流業的發展,形成一種包括製造、加工、運輸、物流、服務、銷售等更大範圍的產業鏈。特別是引進大型製造業的項目意義重大,不僅會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駐進,而且會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
四、吸引資金與吸引人才相結合。京台服務業領域的合作,不只是吸引台灣的資金,更重要的還要吸引台灣服務業領域的優秀人才,可以達到更好的合作效果。北京服務業的發展,可能通過吸引台灣充足的資金,促進北京服務業發展。但北京服務業發展最缺乏的並不是資金,而是優秀的服務業領域的人才,以及由這些優秀人才所掌握的管理經驗與創新精神。儘管北京高校集中,是全國的教育中心與人才中心,但在實用人才、服務業管理優秀人才與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高端人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台灣服務業發展則相對發達,管理水平高,尤其在金融、保險與技術服務領域,優秀人才多,在台灣經濟發展趨於收縮而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台灣這些優秀人才有意在大陸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北京應抓住這個機會,吸引台灣服務業領域的優秀人才到北京發展,並給予相應的優惠,這將對未來提升北京服務領域的管理水平與服務品質,發揮積極作用。
據報導,大陸航空貨運發展迅速,各國航空公司積極進入大陸貨運市場,引發對航空機師的需要,外界預計大陸一年需增加1,200名機師,而在台灣航空運輸停滯與裁員的情況下,台灣機師成為大陸與國際航空公司爭取的對象。繼2005年有八位台灣機師到四川航空公司服務外,今年以來已有數十名台灣機師到韓國、加拿大等外國航空公司服務。這對北京迅速發展的航空運輸業而言,也是重要啟示,應抓住機會,吸引台灣機師到北京發展。其他行業,北京也應注意吸引台灣有經驗的各行各業的人才,到北京發展。
正確定位北京服務業
在京台服務合作問題上應與大陸其他都市或地區有所區隔,發揮北京的獨特優勢。上海、天津、深圳與廣州等經濟發達都市,都將服務業列為發展重點,尤其是上海市服務業發展規劃規模在北京之上,同時積極吸引台資,加強與台灣服務業的合作。目前,北京在諸多方面的競爭力落後於上海甚至深圳。從對台商的一項調查可發現,主要城市消費市場潛力、勞動力供應理想程度與融資環境,北京均居第三位,均落後於上海與深圳;在土地成本與稅務負擔方面,北京僅次於上海,居第二位。
那麼,北京如何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擴大京台服務業合作非常重要。北京要在改進上述競爭力不足方面下功夫的同時,須總結過去吸收台資相對不足的經驗,確立京台服務業合作的優勢領域與項目,特別是要發掘北京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優勢,發揮北京人才、科技資源的優勢,發揮北京地處華北地區核心地位的優勢,積極爭取與台灣服務業在相關領域的合作。
實現「京津區域聯動」,擴大京台服務業的合作。北京在區域物流與運輸發展方面,儘管有連接全國的航空運輸空港與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網絡,但屬內陸城市,缺乏出海港口,成為制約北京發展跨區域,以及連接海外直接運輸通道的障礙,這也是多年來台商對北京投資發展相對緩慢的重要原因。不過,北京距天津港口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缺乏港口的不足,因此在京津新的交通道路系統完工後,將大大縮短京津之間的距離,加上以「大北京經濟圈」為核心的渤海灣經濟圈建設,對北京服務業的發展將帶來新的機遇。
將「奧運經濟」作為擴大京台服務業合作的突破口與平台。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奧運會商機龐大,涉及諸多服務業領域,已引起包括台商在內的海外企業的關注,積極爭取進入,希望通過合作,參與奧運經濟,以便從中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日前,台灣中華電信公司赴北京,有意與大陸協商爭取奧運相關業務的合作,包括奧運轉播等業務。其中,京台電信業的合作具有廣泛前景。
台灣中華電信公司在香港、大陸等地設有台商服務據點,為擴大在大陸的發展,日前(2006年6月)兼併經營兩岸三地電信整合服務最大公司的四方公司,有意為擴大兩岸電信業務,在上海設立辦事處後,計畫在北京設立辦事處,與中國移動協商兩岸台商的「一機雙號」國際漫遊服務,在未來台灣開放大陸民眾旅遊後,市場需要更迫切。北京應充分利用此一難得的「奧運會」機會,進行規劃,加強京台服務領域的合作。
以「總部經濟」為立足點,吸引台灣大型企業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華北管理中心與區域經濟總部等。北京大力發展總部經濟,而且在華北地區尤其是渤海灣經濟圈正在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可以政策上的優惠與鼓勵措施,吸引台灣企業在北京設立研發中心、採購中心、大陸營運總部、華北地區管理中心等,將北京發展成為台灣在兩岸及亞太地區重要的區域營運總部。台灣在發展企業營運總部方面的政策與作法可以借鑒,就是通過稅收與其他優惠鼓勵措施,鼓勵海內外企業設立營運總部或研發中心,北京就此可制訂專門的政策。
京台合作的三個重點
加強京台知識型服務業的合作。台灣近年大力發展知識服務業,主要包括「傳統專業型」(金融服務業等)、「研發支援型」、「技術報務型」等。特別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措施,如公佈「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所得稅獎勵辦法」,對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技術服務等提供優惠。在大陸尤其是作為大陸科技中心的北京,大力提倡知識創新的背景下,為兩地知識型服務業的合作創造了機遇。
目前,北京知識型服務業發展有限,2003年,包括教育、信息等現代知識型服務業的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不到10%,在政策上應鼓勵台商到北京發展軟件、研發設計、電信網絡服務、金融分析等服務外包業務。北京在諸多科技園區的基礎上,選擇一、兩個科技創新園與台灣的科技園區結成合作對象,展開針對性的合作。
台灣在知識服務領域發展顯著。2002年起,台灣將資訊服務業列入產業高值化重點發展計畫,發展知識型服務業,2004年資訊服務企業達到5000多家,產值達到861億元新台幣,從業人員6萬人。
2005年,台灣包括內容軟絡、數字影遊戲、網絡服務等在內的數字內容產業產值達到2,900億元新台幣,超過韓國的2,400億元,預計2006年達到3,366億元。台灣數字內容產業急於到大陸發展,北京又大力發展此一行業,而且有諸多優勢,應大力合作。
加強京台文化、教育與醫療等產業領域的合作。北京是全國文化教育與醫療事業最發達的地區,市場規模巨大,但市場化發展不夠成熟。台商在新一波產業轉移中,也看好北京這些領域裡的發展前景,逐漸進入北京的出版、培訓、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市場,但規模不大。
目前,大陸正在依入世承諾,持續向台外商開放這些領域的投資與合作,北京應鼓勵當地的教育文化機構與台商合作,加強醫療領域的合作。據台灣聯新醫療事業公佈的調查,有70%以上的台商認為,在大陸需要台商的門診醫院,以及回台快速就診轉診與醫療諮詢等服務,2005年有六成受訪台商平均在大陸就診達四次。台灣保險公司也積極爭取大陸台商或往來兩岸的台胞醫療保險業務。北京應加強京台教育、醫療領域的合作,引進台灣在這些領域的優秀人才、管理經驗,提高北京文化、醫療領域的發展水平。
引進台灣房地產與物業管理經驗,提高北京物業管理的水平。台灣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物業管理相當有規範,相對北京地區房地產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進入與退出機制不完善,物業管理更是不夠規範,糾紛問題嚴重,制約著北京物業管理的發展。未來,北京市應就加強與台灣房地產企業與物業管理企業的交流,推進北京房地產市場,尤其是物業管理的規範化發展。
目前,台商在北京房地產投資與發展已有多年,成為一支重要力量,但遠比不上港資,總體規模不大。台商對北京房地產市場仍抱有很強的期待,北京市政府應勢利導,加強合作,在規範台商房地產投資與開發的同時,重點加強物業管理領域的合作,儘快提高北京物業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