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跨地區資源整合策略
前言:多年來,台商企業在兩岸間的成功擴展下,其企業王國多已橫跨兩地或兩地以上,也因此,其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諸如原物料採購、訂單的處理、人員的交流、資金的調度、研發資源的分享、勞動人事、大陸經貿法令及政府關係的處理等,則變得格外迫切。基此,台商必須有一套兩岸兩地或兩地以上的資源整合策略,俾減少問題發生與降低風險。
文:台北大學企管系教授、台商張老師服務團團長陳明璋
兩岸三地一般是指兩岸與港澳之間的關係。但是,本文此處所指的乃是台灣與華東、華南之間資源的整合,這與台灣的總體面與企業個體面有極大的關係,有待處理。
華南、華東模式不同
無可否認,台商經由港澳,首先在華南發展,繼而落地生根,這些以傳統外銷為主的台商,與台灣關係密切,由於大都採取外銷為營運導向,故多年來都是採「台灣接單,大陸生產與出口,台灣押匯」的模式。因此,財務與業務中心都是在台灣,由於港澳屬市場經濟,且有通航方便,故華南台商對兩岸貿易的貢獻甚大,它們也以台灣經驗在大陸發揮。由於距離較近及以外銷為導向,華南台商與台灣關係密切。然而,這幾年因大陸入世,大陸各地都可直接外銷,加上大陸本地民營企業興起,以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它們的營運壓力加大,轉型經營的要求也格外迫切。
華東則是另一種模式,這裡大都以高科技與服務業為主,其外移模式則大體是以產業或中衛體系為主,故一開始就有相當的規模,加上其中不乏上市公司與大企業,因此,它們除了維繫台灣的關係之外,也在當地建立自主的原物料與零組件供應體系,且一開始大多與當地銀行往來,加上內外銷市場兼顧,故與台灣的經貿關係是漸進式的改變。
如果有三通,它們與台灣的經貿關係就可維繫;如無,就會在當地建立自主的產銷體系。當然,科技事業是較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故一外移,連根拔起也較為常見,這也是為何它一外移,與台灣的關係就會發生變化。然而,畢竟高科技在台灣發展已經多年,台商一直希望兩岸能建立快速的運籌體系,以保持其在兩岸的企業關係。
兩地資源整合迫切
其實,不只是台灣、華東與華南的營運與關係不同。近幾年,華南的企業也一直向華東擴展,也因企業橫跨兩地或兩地以上,企業內部的資源整合變得格外迫切。包括原物料採購、訂單的處理、人員的交流、資金的調度、研發資源的分享、勞動人事與大陸經貿法令,以及政府關係的處理等。有華南經驗的業者,因已有先前的模式可採用,風險與問題較少。而在華東的高科技廠商,則因兼顧內需與中衛體系之間的關係,所發展出來的模式與華南顯然有別。
此外,除了有較迫切的通航與設立台灣銀行的融資需求之外,華東也因做內銷,以及當地的法治化要求較高,加上專業經理人較多,華東的制度化管理與華南的創業式管理是不同的。但不管怎樣,兩地與台灣的產業分工是不同的,華南是由垂直分工再轉向水平分工,企業的本土化也是漸進式的發展。華東則是大規模外移,故一開始就直接走上水平分工,且有較快速的本土化要求。因此,可看出華東的管理較有步調,主要係華東當地的法治要求,以及有華南的經驗為基礎可參考改進。
兩地營運模式有別
然而,由於多數台商在兩地有產銷活動,因此,就產生台灣母公司與兩地子公司的聯繫與管理問題,由於華南的草根色彩與華東的制度要求不同,台商的管理雖然仍要求理性與科學化和人性化。然而,畢竟兩地風格不同,加上發展階段的差異,因此,總存在著差異,但不可否認的,由華南過去的台商業者,其營運模式會帶有改良的色彩。
因為兩地的經理人風格不同,而如在華東發展者,一開始就會採用高科技的營運模式,人治色彩較少。但不論如何,華東的美式色彩較重,華南的東方味較多;華東台商大都由專業經理人負責經營,華南則由創業老板親自坐鎮管理。此乃因以傳統外銷產業為主的華南,老板早就在當地再度創業,華東台商企業除了以內需為主的產業外,凡有內銷又兼外銷者,台商仍委由其高階經理人來負責管理。
儘管兩地營運模式有別,然而資金、人才、採購、研發、銷售、物流、通路等,仍需要統籌辦理,現在有些在台較有規模的台商,仍由母公司來統籌,並定期有報表或視訊會議的舉辦,同時定期派人赴大陸輔以稽核的內控工作,由於有
MRP 或 IT
工具的使用,管理較有制度者,皆由台灣母公司管控,母公司且掌控採購、訂單處理、資金調度及中高階人事的任免,並經由電腦每天傳送報表,來掌握產銷進度,這種較會運用制度管理的台商母公司,顯然較有掌控力。
台灣母公司受挑戰
華南模式則不同,很多傳統企業在台灣只剩資金調度和訂單處理的功能,故老板大都坐鎮華南,華南因此取代台灣,成為另一個營運中心,其向華東擴展的企業也要向華南報告。換言之,台商老板親自坐鎮在那裡的居多,其所在地就是營運中心。
儘管如此,由於華東的營運逐漸壯大,加上這幾年華南與華東都有其發展潛力,台灣的成長空間相對就受限制,未來,除非是以外銷為導向的企業,否則,台灣母公司的地位與功能必然會受到挑戰和影響,台商未來如加強開拓大陸內銷市場,則其華東企業的份量就會提升,台商到上海再設一個營運總部就顯得有其需要。
很顯然,未來五年,台商在兩岸可能會各有一個營運總部,屆時仍要看台商在何處上市,而台商上市地目前又增加新、港兩地,兩者都在大陸之外,因此,台灣的營運總部地位顯然還未受太大的挑戰,但當大陸在
2010
年之後,其資本市場如向台商開放,則其總管理處會在兩岸何地,恐怕又有一番的討論,台灣目前的優勢也會再度受到考驗了。(轉自大陸台商經貿網www.chinabiz.org.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