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與深圳應同步轉型
文:編輯部輯
深圳進行的城市轉型,雖然讓GDP成長放緩腳步,但卻為城市的長久發展打造良好基礎。當地台商表示,深圳的轉型儘管影響到台商,但同樣可以刺激當地台商思考經營上是否也該做自我轉型或調整。
從深圳進行城市轉型所推出的某些政策,如調高基本工資、防止污染、控制能源損耗等,幾乎都影響到台商的經營。
早期深圳在招商引資上大開善門,許多經營製鞋、機械、五金、化工、紡織等傳統產業的台商紛紛前往投資,他們利用熟悉加工出口貿易的優勢,創造了極大利潤,也替深圳的高經濟成長率撐起一片天。
曾幾何時,過去以「土地換投資」、「高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經濟模式,在深圳已變成講究「高產出、低消耗、零污染」的「綠色經濟」發展新模式。
因此,過去這些曾為深圳帶來閃耀名利的台商,如今在環境氣候改變下,一一被迫逐步淡出舞台。例如,部分製鞋業者因此流向東南亞,或是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而一些被認定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台商工廠(如化工),也被勸離深圳,另往他處發展。
不過,有人退場就有人進場,深圳的轉型同樣給其他台商帶來機會。深圳台辦表示,去年深圳新增的台資企業投資額大幅增加,尤其集中在高新技術和第三產業領域。像是台灣中租企業集團和華南物產保險公司先後在當地設立公司和辦事處,積極開拓第三產業市場。
深圳的轉型,意味著當地政府對於企業要求的轉變,不會再如過去照單全收、雨露均霑,這種氣候的變化,台商不能不注意。
對此,深圳台商協會前任會長鄭榮文表示,深圳市的轉型當然是從自身的長遠發展先做考量,儘管中間難免有台商受到衝擊,有些台商甚至可能要被迫轉戰他鄉,但在情勢已變的情況下似乎也無可奈何。
他認為,深圳的改變同樣會給台商帶來思考,想想自己是不是還適合留在這裡?或是如果要留下來,企業要做些甚麼調整?還是配合著城市的轉型,轉而往服務業發展?思考的多樣化同樣考驗著台商的應變能力。
不再盲目追求GDP
最近,深圳市公佈了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成長率,答案是13.5%。人們訝異的是,以「改革開放前鋒」、「深圳速度」聞名全中國大陸的深圳,過去廿五年來,經濟年均增長速度28%,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0.2%,幾乎就是「經濟高增長」的代名詞,何以如今卻顯得步履蹣跚。
其實,深圳的改變是有計畫性的。過去深圳全力招商引資、充分開發固然為當地創造了龐大的經濟效益,但不斷呼喊著追求GDP的同時,許多東西諸如環保、資源利用、高階產業的引進、人文環境塑造等議題卻被長期漠視。
這份「惡果」終於在近兩年被深圳市政府所正視,並開始著手進行城市轉型的工作,兩年下來,深圳在能源耗損率、水資源耗損、河流水資改善、社會勞動生產率、專利申請量等方面都獲得明顯改善。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等產業取代過去的傳統加工業,成為深圳經濟的四大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藉由深圳的改變,可以看出部分大陸官員已能逐步擺脫過去盲目追求GDP成長的舊觀念,不把經濟與招商作為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偉大、傑出的唯一指標,他們的視野變得更多元,心態也顯得更自信,才能夠以較長遠的眼光,規劃一個城市長期的定位、發展及需求。(轉自2006.08.22工商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