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傳真(166期)

當陸資、陸客匯聚寶島時
 

文:編輯部輯

 

十年後的台灣,可能是這幅場景:從上海飛來的東航班機凌空而下,降落松山機場,台灣導遊手持旅行社旗子,在入境大廳等著接「財神」;台北市南京東路上陸資銀行林立,海爾、中石油、寶鋼等全球知名的陸資企業進駐101大樓,大陸白領在信義計畫區內來回穿梭,連小商店都可以兌換人民幣。

 
在經濟全球化洗禮下,「四海都有中國人」開始成真,早些年在大陸開疆拓土的台灣人,成為「中國的猶太人」。

放下省籍偏執

當異地工作成為常態,口袋裡抓得到錢最重要
這些「回到未來」的場景,不一定發生在10年後,也可能是20年,過去延燒的單向大陸熱,隨著政府開放陸資來台,點滴積累成一股回流台灣風。學習與陸資、陸客在寶島台灣和睦相處,共創雙贏,成為每一個台灣人、台灣企業家亟待學習的功課。


上海台商王先生來自一個傳統的宜蘭「番薯家庭」,他的父親從小教育他和兄姐,絕對不能嫁娶外省人。不料姐姐長大後還是嫁給了外省人;他也跑到父親口中的「外省人國度」去工作。
王先生說,當「異地工作」成為生活常軌,一切關於「本省/外省」的偏執,就會自動放下。
在上海碰上台灣人,自動換成台語溝通;碰上同一祖籍的大陸人,就喊對方是「老鄉」;若是八竿子打不著,何妨稱呼彼此都是中國人。在上海,「省籍」是一條模糊的界線,什麼時候該扮演什麼角色,全靠當下的「關係」決定。


這幾年,王先生的父親常到上海探望他,父親的政治認同依然偏綠,但已改口說,「又不是要選立委,管他是本省、外省,口袋裡抓得到錢,最重要」。當愈來愈多大陸人來台定居、生活與工作,主客易位的劇本,有一天也會照搬到台灣舞台上。


除了大陸可能來台的人流,全球化使得資金、技術跨國移動,大陸企業近年來因中央政策鬆綁,加入向外擴張行列,台灣自然成為陸企赴外投資的標的市場之一。


陸資來台顯然比陸客登台困難得多。去年7月,法國總理戴維班(Dominique de Villepin)以「經濟愛國主義」的新詞彙,逼退了美國百事可樂收購達能集團的企圖,轟動一時。

放眼未來十年

建立自信找出利基,加速產業升級,迎接競合雙贏。法國的例子告訴我們,凡是對自己國家有利的,人人都願意贊同自由化;但當全球化碰撞國家利益時,那股原始的排外感,又回來了。這就好像,台灣平時張開雙臂歡迎外資,但當陸資想進入台灣時,「那股深埋內心的恐懼感,又忍不住被挑起了。」


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羅曉南解讀,從文化衝突理論上說,不同文化間的「軟邊界」與「硬邊界」,只要政治敏感消失了,劍拔弩張的局面也可轉危為安。


香港開放與大陸往來的經驗或可作借鏡。雖然台灣不是香港,很多地方不能類比,但香港光華新聞中心主任、名作家平路覺得,只要找出社會利基,開放與大陸交往的方向就會愈來愈清楚。她說這兩年,真正讓香港壯大的原因,其實是它過去積累的金融服務業傳統、完善的金融法規;以台灣來說,創意、轉化、包容及多元等合成的社會力,正是面對陸資、陸客登台的最佳利基。
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在自我認知國際地位上,有高達56%台灣人,認為台灣的地位偏低,凸顯出國民集體自卑心態,反映台灣人對外自信心不足。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為大陸地方官員開設「市長班」課程的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說:「面對陸資,不是誰侵略誰的問題,國人要有自信,而非恐懼。」


他認為,台灣應該設定開放的步驟,以優厚的條件,先吸引大陸高科技人士來台,結合台灣優勢發展,這是風險最低的作法。其次,主動選擇科技含量高的企業來台,建立兩岸產業技術交流的平台,自然能在這波開放洪流中掌握機先。政府在開放陸資來台前,先做好產業升級準備,尤其是開創一條台灣服務業的「藍海道路」。 未來十年,台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將會加入更多大陸元素與風貌,「以競合取代競爭,化被動為主動」,才能為台灣譜寫人狼共舞的新局。(摘自2006.6.30經濟日報)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話:(02)2703-3500轉160•傳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