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韓中經貿發展趨勢
前言:近年來,韓國企業在大企業拓展大陸市場的企圖心帶動下,當地銷售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日本企業同樣也已開始轉朝拓展大陸市場為主的銷售策略;但相形之下,台商企業對出口第三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依然偏高。在日、韓企業已尋求在大陸建立產業分工體系下,台商企業若無法及時調整,不僅可能喪失與日韓及其他外資企業互動的機會,也可能會面對大陸本土企業的競爭力提升,而逐漸喪失在國際市場與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
文: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文娟
中國大陸自2000年以來,每年吸引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外人直接投資進入,不僅支撐其經濟持續的高成長,也加速產業的升級;此種發展,使周邊國家的企業,包括台日韓等國企業,面對一個既具發展潛力的龐大市場,但同時也是十足威脅的競爭對手。因此,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台日韓與中國大陸的經貿投資關係,既存在競爭性,但也同時呈現緊密的互補性。
一、貿易發展趨勢
經濟與產業結構發展的差異性,使先進國的生產產品多以資本密集財貨為主,而開發中國家則以勞動密集財貨為主;但隨著外人投資活動的熱絡發展,這種區分性已逐漸淡化,開發中國家同樣也可製造與出口資本密集或技術層次較高的產品,因此,全球化後的市場競爭性愈演愈烈。台日韓與中國大陸的經貿發展趨勢即為典型範例。
中國大陸自90年代以來,隨著外人投資大量進入,技術快速累積,而加速產業擴張,同時在投資帶動貿易成長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主要出口產品項目及技術含量不斷提升。近幾年來資本財更已取代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成為中國大陸出口的主流。
以電機電子產品之HS四位分類(即HS84、85、87)的出口變動情形為例。電機電子產品同樣是台灣、韓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出口強項商品。在1997年時,中國大陸的出口占全球比重超過10%的有17項,至2002年時已增加為35項。同期間,台灣從16項增加為19項;韓國由7項增加為10項;但日本的優勢項目數卻由103項減為78項。
優勢項目多寡本身雖然不代表該國出口值的多寡,但一國的優勢項目愈多,愈可反映該國的產業與技術發展的多樣性。日本經濟在90年代以來,一直呈現低迷不振狀況,產業與企業不斷進行重整,致其優勢項目數呈下滑局面,顯示日本相關產業的生產,面對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的崛起,確實面臨嚴峻的調整需求。
若檢視各國的優勢產品,中國大陸在家電產品及個人電腦等IT產品的生產項目中,具競爭優勢的以咖啡機、喇叭、音響及腳踏車等日常生活用品居多,韓國也以家電製品占絕對多項(除手機外),多係電視零組件(映像管及零配件)、微波爐及洗衣機等消費性家電製品,中國大陸與韓國的優勢項目重疊者頗多。相對照地,台灣以液晶顯示器(LCD、LED)為主,金屬加工、鞋類等加工機械的出口具優勢。日本在金屬切割機、光學儀器,以及紡織機器等機械設備、汽車零件、鋰電池等產品上具備出口優勢。台日產品間的優勢項目相似性較高。
進一步比較台、日、韓與中國大陸的電機電子產品出口狀況,大體上日本為資本財、中間財的供應商,韓國與中國大陸相對地在組裝電子產品、零組件方面具有優勢,台灣則在兩者之間。此一現象部分反映台灣企業到海外投資後的分工佈局結果,因為台商多維繫與母公司一定的關係,而且在零組件與機器設備採購上,也偏好使用母國產品。
另一方面,上述結果,也顯現中國大陸在外資大量進入下,技術能力已迅速地提升,而提高其出口產品的競爭性,加速追趕能力。加上,隨著台商在大陸經營愈久,當地化趨勢將愈來愈明顯,台灣母公司技術優勢的維持勢必面臨挑戰。尤其是近年來,韓商特別強調品牌與價格競爭優勢,而逐漸拉大與中國大陸之技術與競爭差距,並以品牌形象行銷大陸市場,台商無論在全球市場或中國大陸市場,面臨追上的壓力都愈來愈沈重。
二、投資發展趨勢
外人直接投資對地主國的貢獻早已獲證實,特別是在加速技術擴散、改善當地市場競爭性,以及提升人力素質等方面。多數文獻發現,這些外部性效果在開發中國家特別地顯著,因此多數開發中國家均政策性地獎勵外資之進入,並設法降低外資進入的行政障礙等,以期吸引外資的進駐。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同樣採取獎勵外資進入政策,並設法改善投資環境,以吸引外資進入。隨著改革深化,近年來中國大陸吸入的資金位居全球之冠,1990年代前半,平均每年僅吸引194億美元流入,但1996年以後,平均每年吸入的外資均超過400億美元。1991年至1996年間,中國大陸吸收的外資約為東協六國(菲、新、泰、印、馬與越南)的1.3倍,金融危機後更倍數擴大為4.3倍,資金的流動呈現由東南亞各國移往中國大陸的趨勢。
在大量外資流入帶動下,中國大陸經濟與出口快速成長,根據資料統計,外資企業的產出約占大陸工業生產總值的三成,而其占出口比重也在五成以上,由此可見,外資對大陸經濟與產業發展的正面貢獻。
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不僅在資金方面形成磁吸效應,對鄰近外資依存度高的東南亞經濟體已構成威脅,透過外資的波及效果(spillover
effect),中國大陸的技術與人力資源快速累積,對淺碟型技術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台灣與韓國,甚至技術發展較快的日本,也面對中國大陸的追趕,如何維持技術與生產優勢,成為鄰近各國的重大課題。
究其原因,台灣與韓國自90年代以來,陸續成為新興的資金流出國,而其投資地由早期的東南亞,逐漸向中國大陸加速集中,造成技術的移往中國大陸。加上,隨著廠商進入當地市場時間延長,當地化傾向通常會逐漸加深,在此環境下,母公司的調整若無法加速進行,可能會面臨優勢喪失的威脅。
以台商在中國大陸之營運為例,早期對台商的調查結果均顯示,台商赴大陸投資絕大多數都維持著與台灣母公司相當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在主要機器設備之購置、生產技術之支援、管理幹部之培育、產品外銷行銷體系之建立等方面。台灣母公司在大陸子公司的營運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陸子公司與台灣相關產業部門的業務關係也相當密切。然而,這種互動關係隨著時間經過,逐漸有所改變,當地化趨勢漸次明顯。
此外,近年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近期進入中國大陸的台商,在產業聚落效應發酵下,其採購當地化、幹部與研發團隊當地化、銷售當地化情形都正加速進行中。此種加速當地化發展,在日本及韓國在中國大陸投資企業的營運上,也可發現類似的趨勢,主要係基於維持企業本身競爭優勢的重要考量。
在日商企業方面,日本企業不僅須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壓力,更須面對台灣與韓國的追趕。以日本家電產品為例,根據日本的研究,在1990年代以前,日本家電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國際競爭力冠居全球,但近年來不少家電產品已飽受韓國、台灣及中國大陸產品的競爭壓力。如數位相機、音響、冷氣機、微波爐等日本的主力家電產品,均已面臨韓國的競爭壓力,而彩色電視、洗衣機、冰箱、吸塵器等日本產品的全球市場需求比重,已降至10%∼20%之間,並且面臨台、韓及中國大陸、美國等國的強烈競爭壓力,必須加速進行調整。
日本家電產品競爭力衰退,部分固然可歸因於其國內經濟社會結構變化(高齡化、家電市場飽和,以及長期經濟不景氣等),造成技術創新動力不足所致。但是,家電業者自80年代以來,在解決貿易摩擦、日圓升值壓力背景下,即積極進行海外生產,使東亞各國得以取得技術與市場資訊,並利用當地相對低廉勞動力的生產優勢,逐漸培育本身競爭能力與優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這種劇烈競爭環境下,日本家電業者的國際佈局,逐漸由擷取東南亞各國的單一生產地優勢,朝區域性分工的整合型供給體系的佈局發展,這種因應策略,使日本部分新型家電產品在國際間繼續維持強勁競爭優勢,如攝影機、DVD等。
雖然如此,在嚴峻的競爭環境下,日本家電企業的海外生產據點,並未明顯增加,電冰箱於東亞各國的生產據點在90年代初期共有18個,至2000年增至21個,2003年則仍維持21個生產據點。洗衣機、彩色電視、音響等生產據點,在同期間則略有減少。日本家電業者在東南亞地區的生產據點在減少中,而在中國大陸卻呈增加的現象,隱含者中國大陸市場的崛起,確實讓日本企業重新調整其國際分工佈局。這種全球分工佈局的調整是家電業特有的,或是日本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值得進一步檢討。
相對於日本企業,如同台灣、韓國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產業空洞化的疑慮也相對較深,主要是韓國企業的技術優勢不似日本企業深厚,而隨著中國大陸國內企業興起,為維持在當地市場的競爭優勢,台韓兩國企業均加速推動當地化。
另一方面,在投資初期,投資廠商運用的生產技術,其所須之原物料與中間財與投資地並不相符,因此偏好採用母國的原物料及中間財,但隨著生產技術的調整,以及當地中間財供應能力漸能配合,加上原材料供應商的主動或被動配合進行海外投資等,這些也使子公司的經營朝當地化發展。
當地化發展對母國而言,則形成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否則難逃產業空洞化的命運。韓國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少韓國企業認為,在未來五年內大陸生產的產品競爭力會超越韓國製品,由此可見,中國大陸產業技術累積的能量很強,以及韓國母公司必須設法強化生產技術之需求。
台、日、韓企業在大陸投資的主要動機,都在運用大陸的廉價勞力、降低生產成本與擷取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機會。因此,雖然在投資經驗及技術能力等存在差異,而造成台、日、韓三國企業在因應中國大陸的崛起,採取的策略略有不同,但因其主要是根據各企業所面對的市場環境而擬訂的,原則上不會存在明顯地差異性。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日、韓企業已建立產業聚落,但各國企業在聚落內部的往來並不頻繁,資源相互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包括勞動力與當地採購等。
近年來,韓國企業在大企業拓展大陸市場的企圖心帶動下,當地銷售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日本企業同樣已開始轉朝拓展大陸市場為主的銷售策略。相形之下,台商投資企業對出口第三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依然偏高。日、韓企業已尋求在大陸本土建立產業分工體系狀況下,台商企業若無法及時調整,不僅可能喪失與日韓及其他外資企業互動的機會,也可能會面對大陸本土企業的競爭力提升,而逐漸喪失在國際市場與中國大陸市場的競爭力。(摘自台商電子報)
▊大陸近幾年來資本財已取代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成為中國大陸出口的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