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管理趨緊 囤積手法翻新
文:編輯部輯
大陸國務院最近發出加強土地調控通知,進一步收緊土地「閘門」,實施「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儘管大陸中央政府土地調控措施三令五申,某些地方囤積土地之風依舊。業內人士指出,一些開發商與當地政府及官員形成了某種利益機制,這是土地案件頻發、查處阻力重重、調控效果受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謂的「以租代徵」──當前囤積土地的典型手法之一,即鄉鎮以低廉的補償為代價,收走農民的土地,歸鄉鎮開發區或開發公司支配。隨著國家土地管理趨緊,一些地方囤積土地手法更加隱蔽,破壞性更強,比如「偷梁換柱」、「化整為零」、「擅改規劃」等,不一而足。
廣東惠州市惠陽區一塊52萬多平方米的土地,原本屬於惠州市東華集團有限公司和當時的惠陽市(現已改為惠陽區)灝龍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共有。兩家公司在拿到土地使用證十多天後,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將土地使用證直接更名過戶到新公司名下。然後,兩家公司從新公司撤股。「金蟬脫殼」中,土地換了東家,操作者成功地偷逃了巨額土地轉讓稅費。
土地違法屢禁不止 主因在於地方政府
上海市青浦區徐涇鎮二聯村村民反映,一年前,大陸中央政府就上海郊區土地亂開發、亂使用等問題,曾派專人調查。這個村為了應付調查,在已被破壞並荒蕪的土地上,緊急撒上毛豆種子,以掩蓋拋荒土地的真相。
業內人士說,這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官員應付大陸中央政府土地調控措施的手法之一,名曰「貓鼠」遊戲;另一種手法名曰「太極推手」。比如,在廣東惠州土地案中,有關部門大耍「推」、「拖」動作。
大陸國土資源部執法監察局一位官員指出,土地違法屢禁不止,根源在於地方政府用地衝動。為了招商引資、出政績,一些地方政府領導背後,默許甚至支持土地違法行為。他說,但凡性質嚴重的土地違法行為,幾乎都涉及地方政府相關領導。
「利益鏈」不破除 「土地迷局」難解
令人驚訝的是,在大陸中央政府有關措施連續出台的形勢下,土地違法難治甚至出現反彈。
分析人士認為,地方國土管理機構同時是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門,它的人事、財政關係都隸屬於地方,對於地方領導批條子往往無能為力。況且,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之一,有的城市甚至是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這也是土地案件頻發、查處阻力重重、調控效果受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見,「利益鏈」不破除,「土地迷局」難解。目前,中國大陸已開始推行國家土地督察制度,並以此推動地方落實國家出台的一系列土地調控措施。
最近,大陸國土資源部發文要求,省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直接立案查處重大土地違法案件。這些措施效果如何,還有待於時間的檢驗。(資料來源:《北京晨報》2006-0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