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7196.03.15

<資訊交流>


0.18微米製程太晚登陸?


台灣近期宣布開放晶圓廠0.18微米製程可以登陸,已經慢了嗎?其實,晚開放未必會遜人一籌,因為台灣晶圓代工的製程已做到45奈米,而且良率高得令國外專家跌破眼鏡。更重要的是,我與國外半導體客戶間的合作,已建立穩固的互利與雙贏關係,即使大陸的晶圓代工業者具備接單能力、價格更低,國外半導體客戶仍會指定要台灣的代工廠生產。

文:莊衍松(前資策會專案經理、資深媒體工作者)

大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按:大陸「發改會」功能相當於台灣「經建會」)高技術司長許勤日前來台參加兩岸經濟研討會時表示,台灣近期宣布開放晶圓廠0.18微米製程可以登陸,其實已經慢了一步,因為大陸八吋晶圓廠已有20條生產線,製程也發展到90奈米,台灣此時才開放,已經不利台灣晶圓廠在大陸的競爭力。此話值得我們再仔細推敲。

半導體是無國界工業

半導體是台灣最重要的策略性工業之一。因為早年有工研院的研究與開發、政府的政策與租稅鼓勵,加上科學園區的土地及標準廠房的供應,讓台灣的半導體工業得以快速發展。台灣半導體工廠的良率、生產力、品質,居世界半導體代工領先地位已殆無疑議。二十幾年來,台灣的半導體生產技術也累積了大量的智慧財產權。現在除了晶圓代工之外,台灣進一步在IC設計與半導體行銷上也有出色的成果。在無國界的半導體流通市場中,台灣半導體和晶圓代工業者所建立的信譽,其它業者想要在短期內迎頭趕上,恐怕仍有相當高的技術障礙有待競爭者去努力克服。

檢視半導體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千禧年之前半導體市場每年幾乎都是以15%的成長率不斷擴充,就算2001年進入景氣循環的谷底也能維持6%至7%的成長率。因為從國防、交通、民生,幾乎到處都用得到半導體工業的產品,不論是智慧型家電、汽車、手機、數位相機、GPS導航器、捷運悠遊卡、MP3播放機、USB隨身碟、PS3遊戲機、很酷的Wii遊戲機等等。半導體應用的數量與種類簡直是琳瑯滿目。可以這麼說,半導體市場永遠不會飽和。觀察產業的重點往往只在於半導體業者的客戶有沒有轉單或新增訂單的現象,或者國際大宗貨品(如DRAM)的價格波動,所造成的營收數字變化。

其實,台灣開放0.18微米的技術至大陸稍晚,未必就是競爭力遜人一籌。君不見台灣的十二吋廠仍是一間接著一間地蓋(力晶去年底就公開宣布未來五年該公司與日本的合作夥伴一共要在台灣蓋八座十二吋廠)。台灣晶圓代工的製程已做到45奈米,而且良率高得令國外專家跌破眼鏡。更重要的觀察指標是,許多在台灣使用先進製程的國外客戶,就算大陸本地的晶圓代工業者具備接單能力、價格更低,他們還是死心塌地指定要台灣的代工廠生產。理由就在於半導體上、下游合作,已建立穩固的互利與雙贏關係,對於常來台灣下訂單的國外廠商而言,沒有必要貿然更換代工夥伴。

生產線外移對台無法造成傷害

日前,現年七十六歲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搭乘「空軍一號」代表政府出訪越南APEC會議,並且圓滿達成政府交付的任務。張忠謀的腳才剛踏入國門,行政院就立即宣布嚴守六年的0.18微米製程登陸解禁。時間上的巧合,未免給外界諸多聯想。似乎是張忠謀出訪,成功換來晶圓廠自2001年政府開放0.25微米登陸以來,第二次重要的半導體技術放行。

台灣缺乏內銷市場和廣大的腹地原本就是不爭的事實,不論台積電、聯電,或做DRAM的力晶、茂德,他們的客戶幾乎都在國外。而晶圓廠最大的價值,莫過於讓更多無晶圓廠(FABLESS)的半導體公司都可以下訂單、投產。因為蓋晶圓廠是資本密集的產業,八吋晶圓廠造價十億美元,十二吋晶圓廠更高達二、三十億。而這些蓋在台灣新竹、台南的八吋晶圓廠和十二吋晶圓廠之所以能賺錢,而且產能經常滿載,就是台灣的晶圓代工品質與服務,足以吸引國外半導體公司和IC設計業者絡繹不絕前來投單、量產。

相對的,大陸的半導體公司也蓬勃發展。然而大陸眾多的無晶圓半導體公司加上來自國際的訂單,至今仍無法讓中國晶圓代工的龍頭──中芯國際(SMIC)獲利。以致成立至今有七年的中芯國際,目前雖然要蓋第八座晶圓廠,股價仍難有起色。如果說是中國晶圓代工業者的良率、技術不如台灣的業者,相信大陸業者一定不服氣,畢竟這種以簡單的面向看問題的說法並不公允。

然而,就實務面來看,大陸內需型的半導體代工訂單,確實還無法餵飽所有在大陸設廠的半導體代工業者。而且大陸晶圓廠在成本效益上,確實有不如台灣之處。台灣業者爭取到0.18微米的製程可以合法到大陸生產,對於台灣業者在大陸的晶圓廠接內需型產品的訂單,有極大的助益。當然,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台積電等台資晶圓代工公司的0.18微米製程,仍然會以服務國外的IDM(整合元件製造商)和FABLESS客戶為主。其中在大陸生產的部分,應該有絕大多數是台灣消化不完的訂單,或者是國外業者原本就要打進中國大陸市場的半導體產品。

擴張太快?大陸業者陷入苦戰

2002年3月,筆者曾經親自到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參觀中芯國際,並且和該公司執行長張汝京單獨訪談。當時中芯只有一座八吋晶圓廠房,員工也大都是張汝京以前在台灣世大半導體(後被台積電購併)的同事,以及大陸從美國留學或工作回國(俗稱:海歸派)的工程師。當時張汝京就直言,他到大陸蓋廠(張汝京是台灣高雄人)除了人才、水電豐沛之外,大陸的半導體市場的發展潛力是無法忽視的事實。張汝京很歡迎台灣的同業一起來分食大餅,因為他一家公司就算產能全開,也只夠應付市場需求的5%。

張汝京其實忽略了半導體是無國界產業。客戶如果只限制在大陸,不但自己的技術與研發會受到限制,缺乏國際大廠的代工訂單與合作經驗,反而讓自己陷於不利,以良率為指標的代工品質競爭力相對趨於弱勢。目前,中芯在上海已擁有三座八吋晶圓廠,一座興建中的十二吋廠;在北京有一座十二吋廠已開始量產;天津也有一座八吋廠。但是中芯仍為獲利數字不理想所苦。

猶記得六年前,台灣有「兩隻老虎」要出閘的戲謔語,說台積電、聯電的八吋晶圓廠雖然獲准登陸,但受限於只能使用較早期的0.25微米技術(當時大陸的中芯0.18微米製程即將進入量產),因此台積電和聯電到大陸恐怕是用沒有牙的「老」虎去和大陸的年輕猛虎打鬥。

六年下來,台積電的上海松江廠和聯電投資的和艦公司,算是穩健地走過來了。雖然台灣方面遲了六年才宣布開放0.18微米製程至大陸設立生產線,但這並不表示台灣還要再等六年才會開放0.13微米;十二年後開放90奈米;甚至是十八年後才開放45奈米製程到大陸設生產線。整體的情勢對台灣的晶圓代工廠是愈來愈有利,因為台灣先進製程登陸的時間,在這次張忠謀出訪回來後獲得空前的突破,後面開放腳步一定是愈來愈快。

2001年9月,張忠謀首次針對投資大陸市場發表公開的言論。張忠謀當時說,台灣積極參與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發展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讓「根留台灣」的產業可以繼續發展,因為更高價值、更先進的製程技術仍然會在台灣生產;其次是把台灣的半導體工業水準完整的帶到大陸可以協助大陸的半導體業步入正軌;第三則是在大陸有來自台灣的專業晶圓代工經驗與服務,國際客戶會對大陸的半導體生產更具信心,對全球的半導體市場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在符合台灣政府「總量管制」和「相對投資」的必要限制下,台灣晶圓廠陸登總算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根據大陸官方的統計,截至2006年底止,中國政府批准設立的台商投資企業多達7.2萬家,實際投資約440億美元,折合新台幣1.45兆元,相當於台灣2006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6%。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字。如今,資本支出非常可觀的晶圓廠登陸案再度放寬,明後年台灣投資大陸的金額勢必會再創新高。因為茂德董事會已正式通過,將把竹科的八吋晶圓設備,遷至重慶市,工廠最快2007年底就可以完工,2008年第二季用0.18微米的製程進行量產。

十二吋廠產能台灣居冠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Suppli日前發佈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半導體廠商更有效率控制庫存,和電子設備市場成長率擴大,200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較2006年成長10.6%,其中網路通訊、消費性電子、資料處理、記憶體等次產業將最具成長力道。該機構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可達2,852億美元,比去年成長逾一成。

2004年十二月,美國瓦聖納協定(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已經正式對中國大陸解除八吋晶圓廠0.18微米製程的投資限制,大陸的中芯國際更計畫引進國際90奈米的製程技術。其實在這個時間點上,行政院放寬0.18微米的製程限制,對在台灣經營晶圓廠的業者來說,實在不算什麼大利多。因為全球十二吋晶圓代工產能中,台灣就算沒有在大陸設半間十二吋廠,也能占全球的74.5%強;使用先進的90奈米製程,台灣也沒有在大陸量產,仍能以66.5%的市占率穩居全球首位。可見得開放解禁的意義乃在於:在大陸一年350億美元的半導體市場上,台灣的業者可以站在更公平的基礎上與大陸或國際業者競爭。至於兩岸半導體業者的版圖消長,至少在眼前的產業格局上看來,似乎還不怎麼重要吧。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