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7296.04.15

<資訊交流>


企業接班與經理人的培育


儘管許多台商創業多年,已成為該行業、該地區的龍頭老大,甚至有些還創造了世界第一的驚人成就,但他們卻面臨了「接班人如何培育與後續的經營團隊如何建立,才能讓自己苦心開創的企業王國長久傳承、永續經營下去」的問題;為此,如何用心培育放心、滿意的接班人,以及養成一流的經理人組成堅強的經營團隊,已成為台商企業主夢寐以求的。

文:陳明璋

台商到大陸投資創業多年,經過多重的努力,終於創造事業的第二春,締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企業王國。其中,有許多台商的確建立了豐功偉業,有些不僅是該行業的龍頭老大,甚至有創造世界第一的驚人成就,但這些渾身是膽與堅毅的企業家,也面臨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他的接班人與後續的經營團隊如何建立,才能讓其企業王國永續經營?

延續基業培育接班

從中國歷代王朝來看,再強的帝國也會改朝換代,永世基業根本是假的。中國人也常說:「家族企業好不過三代。」有人甚至舉例說:「富人是窮人的兒子,窮人是富人的孫子。」因此,企業要永保長春極其困難。

問題是,台商企業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強大,許多人在台灣先前已創立傲人的基業,後來又到大陸延續香火,讓其事業更上一層樓,而如此苦心開創的成果,豈能毀於一旦,無法長久傳承延續?

眾所週知,企業經營當然不像一個王朝帝國那樣複雜,但要永續經營也極其不易,因為培育接班是要用心經營的,除了接棒的經營者之外,也要有戰將幹部與謀略佈局幕僚,才能讓企業更為強大。

無可否認,台商企業的接班已是老問題,王永慶與郭台銘都說要退下來,但第一代創業主,他真正的孩子是企業,因此要很瀟灑地退下來是談何容易。況且,現在五、六十歲的人,身體還非常硬朗,要做幾年是可行的。問題是企業的權力中樞與決策體系是不能空缺中斷的,萬一創辦人有意外情事發生,他的兄弟與子女家人如未能早早涉入企業的營運,則其順利接班是有困難的,屆時讓有心之士或外人介入,則企業體必有內傷,這樣豈不破壞其未來的健全發展?

華南台商較受注目

由於傳統產業的創業主大都有其個人的魅力色彩,這種營運大都由家族成員共同開創發展的,而此以華南台商為代表。這不同於華東的高科技企業,由於其專業經理人合作創業比較明確,企業營運有嚴謹的分權制度,故接班問題以華南的台商較受注目。

華南台商因其家族色彩較為濃厚,部分企業有其兄弟共同經營,且有培養默契良好的台幹相輔弼,其接班問題較少。然而,大部分創業主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成中大型企業,但卻甚少建立強有力的總管理處,幕僚的協助機能尚未完全發揮且中間有台幹、陸幹夾處其中,家人尤其是太太有部分介入等問題。因此,如由其一手掌舵,問題不大,但如由他人接替,中間的銜接與承續就有困難。

無可諱言,台商大都希望子女接班,問題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子女大都在台或赴國外就讀,所讀科系也不一定與企業管理相關。因此,子女不一定有興趣到大陸繼承事業。

過去,台商流行將其子弟送往海外受教育,有些人被外國的重視人文與休閒自由的價值觀所影響,對要在大陸努力奮鬥且無個人生活的工作模式,並不欣賞。同時,亦有不少人對大陸的生活環境不能接受,他們寧願在西方做一個藝術工作者。因此,儘管父母用了不少心機,台商子弟仍有不少比例要留在歐美做其專業的工作。儘管如此,總體而言,大多數台商子弟都願意到大陸的企業試試看。

從基層歷練按部就班

當然,有部分台商子弟已在企業參與經營,也發現在大陸人際關係複雜,要處理的裡裡外外事務非常繁多,他沒有父執輩那麼有耐心去接觸與學習;加上公司成長的階段,他並沒有參與,很多時空背景的差異需要他去克服與調和;再者,由於生長年代不同,很多價值觀與處理人事的方式不同,遇到挫折總是難免。更何況他又頂著高學位與世子身分,這種失意的挫折感,讓接班人有點失落,也常為這種壓力傷神。

創業的第一代由於從基層歷練起,看了許多人的臉色,因而較懂得人情世故的奧妙,處理事來總是較為迂迴、有彈性;加上多年的工作經驗,做起事較有步驟,也懂得掌握其間的關鍵所在。況且事業是他建立起來的,別人對他總是多了那一分的崇敬,其威望與來自信心的霸氣,是接班人無法承繼的。因此,在接班的過程,如無父執輩的鼓勵,接班人是會有不舒服的氣餒,也會表現人性軟弱的一面。但培育接棒,就是要有這樣的過程,鼓勵、學習、培養自信與興趣,都是缺一不可的。  

另外,培育接班人不能太急,如一下子就在企業掛太高的職位,負責太重要的職務,反而會打擊他,因他尚未接受歷練,倒不如階段性地給予在各個不同的功能層面歷練,讓他先擔任各部門主管的副手,透過專業經理人在旁指導訓練他,反而可以學到東西。

易子而教順序接班

其實,培養接班人就是要有一班人,且要有老中青的專業經理人參與,而必要時可另設立一專案,讓各方面的專才一起參加,使他從多角度的討論中,學習如何尊重專業團隊,且在處理較為棘手的事務過程中,學習如何做決策或溝通協調。實際上,接班人本來就較佔優勢,但這種身分上的優勢,有時卻讓他不能見到真正現實的一面,反而牽絆他的成長。

很多創業台商都知道,一下子就把子弟放到公司來承擔重任是不對的,因此,有「易子而教」的制度設計,如到國外的客戶公司去歷練,並讓其子弟接觸不同的客戶,一方面培養語文能力,另一方面將心比心瞭解其企業要有客戶端的想法。另外,也有到父執輩公司擔任特別助理,讓有經驗的父執輩帶一陣子(這是互惠的做法,不容易找到)。

再者,退而求其次在經銷商、供應商或在外圍的子公司或貿易公司歷練,先不要一下子就參與中樞企業的營運,可以較無壓力來學習企業的營運,而此時犯一些錯誤也較無礙,反而能夠學習。只不過先在外面歷練,要比直接空降到公司當高幹好一些。

當然,父執輩若能建立教練顧問團,如安排參加一些球類活動或參加台商協會,並擔任協會的幹事或企劃活動的負責人,讓他有較自然的機會認識許多協會裡有成就的台商,尤其讓他們參與協會活動,主動為協會出錢出力,從中學習、成長,也是不錯的選擇。

台幹世代交替不可輕忽

此外,台商經理人的培育亦不可輕忽。主要台商幹部已經歷三代了,尤其是傳統產業,其第一代的廠長或總經理大都已退下來,部分留下來則當教練或顧問,但多少已不負責現場的工作。第二代經理人現應是台商企業的中堅,但由於台商用人相當精簡,故核心幹部仍在 5 至 8 人左右,再配合年輕的第三代經理人,因此在台商傳統產業倒是可見到老中青三代的經理人。  

然而,台商的大陸幹部則是第一代,再輔之以年輕的第二代幹部,這些陸幹十分認真,學習心也強,故與台商第二代幹部相輔相成。以目前筆者在大陸從事教育訓練的經驗,台商第二代經理人反而較疏於進修,他們忙碌,卻荒於學習。然而陸幹不管第一代或第二代卻非常認真,不放棄任何可以充電學習的機會,也因這種學習心的差異,台商第二代經理人與其第一代陸幹的差距已經縮小,而第三代台幹相對於第一代陸幹,則經驗顯得稍嫩些。

未來台商企業必然會發生第三代台幹與第二代陸幹的競爭。以目前的態勢來看,台幹並未佔優勢,主要是陸幹經過嚴格的競爭才有機會擔任主管,台幹的磨練機會相對減少,加上企圖心與學習心的差距,未來台幹的主管可能是愈來愈多的陸幹,尤其是從事內銷的台商企業,這種現象將更加顯著。

或許高科技到大陸投資時間較短,第一代的台幹都位居要津,目前第二代台幹大都到台商企業現場歷練。很顯然地,陸幹的第一代與第二代在地位與經驗上仍有差距,但在學識與發展潛力上卻毫不遜色,主要係陸幹大都來自名校,他們的創新、企圖心與專業素養的要求,均屬中上。因此,在昆山與蘇州的台商,都感受到人才不能再分顏色。由此可見,高科技台幹的第二代若不加緊努力,積極進修加強管理力,未來顯然不是陸幹第一代與第二代的對手。
(本文轉引自《台商張老師》93期)(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