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7296.04.15

<資訊交流>


從CeBIT看我科技產業走向


在德國漢諾威資訊及通信技術博覽會(簡稱CeBIT)如此重要的國際曝光機會,台灣今年竟然少掉140家業者參展,這究竟有什麼意涵?我政府基於鼓勵產業發展的立場,實在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其原因,並且透析電子科技產業趨勢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俾於將來擬定產業政策時,能夠指出正確的發展方針,並提供台商業者必要的協助。

文:莊衍松

一年一度的漢諾威資訊及通信技術博覽會(簡稱CeBIT)3月間在德國熱鬧登場,台灣雖然繼續蟬聯參展廠商最多的地區,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往參展台商仍以電腦相關業者為主,參展家數則比去年大幅減少約兩成,這是否意謂著台灣科技電子產業已經出現疲態?還是類似的國際大展已不再重要?台灣業者不參加反而是件好事?

韓國拉大與台灣的差距?

CeBIT是世界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資訊通信產業盛會,每年都吸引了全球六、七十國的六千多家業者參加,今年來訪的貴賓高達四十幾萬人。據主辦單位表示,兩岸三地只有台灣的參加數下滑,大陸和香港都成長。2007年中國大陸的業者共有452家參展、香港也有173家,兩者相加已經超過台灣的570家,成為CeBIT的一股新勢力。台灣的電子與資訊、通訊業者在國際上享有成本低、品質高、交貨快的美名。今年一次少掉140家參展業者,其中還包括大同、明基、大眾等大廠,這或許和企業自行調整產品與行銷策略有關。不過,如此重要的國際曝光機會,台灣電子製造業者不增反減,確實應該予以正視。

台灣電子業者具有優異的產品研發與代工製造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國際知名的專業電子展上缺席,自然是要引人議論。因為一個不斷成長、注重品牌與品質形象的電子製造業者,在一年一度的國際場合裡,不可能拿不出足以向國際客戶炫耀的技術進步與製造實力,並且以此贏得國際訂單與品牌的信任。當韓國的三星租下最大的攤位,展現自己的製造實力與創新產品之際,台灣卻有多達140家業者的缺席,似乎是非常難堪的事。

去過漢諾威的國內業者應該知道,那裡展場空間甚大,像台北世貿一館規模的展館多達二十幾個。參觀者必須精確地找到目標洽談,漫無目標的閒逛將浪費很多時間與體力。在CeBIT想要像逛台北電腦展這樣一個攤位接著一個攤位閒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也因此國外貴賓都是專程來拜訪,了解你的技術與產能。如果這個機會沒有讓客人留下好印象,則台灣的參展者不但可能流失潛在訂單,公司的形象、產品口碑也會受到負面影響。如果連攤位都沒有,或者只是在會場放DM任人取閱,而沒有任何解說人員與實物展示,其傷害力之大已不難想見。國內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製造業豈能輕忽?

國際場合缺席 不利品牌業者形象

今年缺席的明基,無疑是最極端的案例。猶記得2006年明基在CeBIT用創新的弧形裝潢佈置,吸引大批的外國參觀者駐足,國內媒體也以大篇幅報導台灣品牌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然而,明基在CeBIT展後不到半年,即發生與德國西門子拆夥的憾事。今年的明基不去德國設攤位的苦衷,國內業者與媒體大概都能猜得到,只是發生這麼巨大的變化之後,明基沒有勇氣在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勢必會招來競爭對手的訕笑,客戶也不會同情。這對明基目前的困境,一定是雪上加霜。

再如大同公司,2006年該公司總經理林蔚山親自領軍到德國漢諾威爭取歐洲營運商的合作機會。在CeBIT展上,大同還首度展示支援Wi-Fi的雙網手機M1A。這是一具除了擁有四頻GSM,並內建藍芽、200萬畫素數位相機,搭配高解析度240 x 320的TFT螢幕,重量則僅有90克的手機。可見大同的手機研發實力不弱,極具爭取歐洲大廠訂單的實力。不過,今年大同則完全在展場上消失,其前熱後冷的決定,未免太令人驚訝與無法理解?

CeBIT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向歐亞國家的買家展示電腦、通訊、資訊的最新潮流與創新發明。當國際電腦大廠宣布全面進入家庭娛樂市場時,台灣的廠商配合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一定也能吸引到更多買家的目光。根據主辦單位統計,消費性電子、行動解決方案、企業流程等,是買主最關注的採購與洽談項目。也就是說,跟著微軟、英特爾、超微、諾基亞、新力、東芝等大廠的腳步,台灣的中小型電子製造業者,還是有很多機會爭取到國際的大訂單。

展覽規模漸小 業者應及早應對

讀者應該對幾年前的「達康」風暴記憶猶新。2001年漢諾威舉辦電腦展,一共吸引了8100家業者設攤,用掉43萬平方公尺的空間;至於到訪者則高達84萬人,創下專業電腦展的最高紀錄。這和號稱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台北電腦展(Computex)的最高紀錄,只有1300家參展業者、國外參觀者3萬人、國內參觀者10萬人、使用空間6萬平方公尺相比,台灣的Computex雖是全球第二大,但是和第一大的差距實在很遠。

這幾年來,台灣業者在數位平面電視、MP3播放器、PMP等可攜式產品、衛星導航系統(GPS)主機板及繪圖卡等領域,都有非常可觀的進步,故CeBIT是一個很值得參與的商業平台。不過有項數據也不得輕忽,那就是CeBIT的規模一年比一年小,參觀人數也快速萎縮。根據官方資料,2006年參展業者有6,262家,使用31萬平方公尺。2007年參展者少掉10%,榮登最大參展來源的台灣業者則減少20%,難道退出漢諾威展的行列已是時勢所趨?

根據德國媒體報導,荷商飛利浦已決定不參加2007年的CeBIT,美國蘋果電腦早就表明不會參展。今年到CeBIT參展的業者,比去年少一成,讓主辦單位開始檢討2008年恐怕要縮短展期,展期改成從周二展到周六,以節省參展者的成本。雖然CeBIT強調自己還是會回到「專業」展的本質,不過也不排斥一般人士參觀。當德國柏林的IFA消費性電子展一年比一年盛大,而資訊與通訊產品大量朝發揮娛樂功能而做出種種創意設計時,CeBIT的地位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被其它展覽所取代。嚴重者,甚至會像美國的Comdex一樣,在參展者嚴重流失的情況下,宣布不再舉辦展覽。

布局中國內需市場甚為必要

對於精於電子業的台商來說,當歐洲市場成長停滯,而大陸內需市場卻蓬勃發展之際,捨棄CeBIT而參加eMEX(中國蘇州電子訊息博覽會)可能是如意算盤之一。eMEX去年參展廠商超過500家、展覽攤位為1,500個,兩者皆較去年增加38%、21%,參觀人潮也突破10萬人,直逼台北電腦展,並且成為大陸最具影響力的資訊通訊大展。

分析蘇州電子訊息博覽會的參展成員可發現,台商即占eMEX總參展企業家數的36%、展覽攤位數則占了五成以上,理由就在於eMEX是爭取大陸內需訂單最好的平台之一。若是要爭取海外訂單,則需要參加美國CES、柏林IFA,或台北的Computex,至於CeBIT如果效益愈來愈不明顯,台灣業者也只能急流勇退了。

站在政府的角度來看,業者自己有所考量而決定不參展,也是無從苛責。然而,台灣電子製造業太過於集中做消費性電子,其實也有很大的風險;尤其是各種嵌入式系統的電子產品,如GPS、智慧手機、PMP等,功能外型都太類似,很難和其它業者區隔。如果電子產品無法有差異化的特長,則來自韓國的國際競爭壓力,將使台灣業者的生存空間更為縮小。因此政府鼓勵產業發展,對於這次台灣去CeBIT參展少掉140家業者,實在有必要進一步了解原因,以及透析電子科技產業趨勢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此在將來擬定產業政策時,才能夠指出正確的發展方針,並提供台商業者必要的協助。(作者為前資策會專案經理、資深媒體工作者)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