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7396.05.15

<本期專欄>

從英特爾北京IDF談起


基於機會與市場,國際電腦晶片和軟體大廠的核心事業紛紛落腳大陸,而此將加速縮小兩岸的電子製造實力差距,亦即中國大陸和台灣在全球電子製造分工的世界裡,逐漸失去了清楚的分界線,如果台灣只是死守晶圓代工、面板產業兩張神主牌,而不積極開創新的契機,或在國際IT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則「電子製造王國─台灣」終將成為歷史名詞。

文:莊衍松

1968年成立的英特爾公司和1975年成立的微軟公司,是台灣電腦工業發展最重要的兩位貴人。因為所謂的「Wintel」(Windows加Intel)架構,造就了許許多多的電子中下游的代工機會與利潤,台灣業者進軍全球的個人電腦、週邊及相關零組件,搭上「Wintel」的順風車才有今日的規模。

相對的,對英特爾和微軟而言,過去二十幾年,也唯有台灣電子業者的全力配合與協助,它們才能快速將產品上市,把最新的電腦科技推向全球舞台。也因此英特爾的技術論壇(簡稱IDF)和微軟的視窗硬體研討會(簡稱WinHEC),歷年來都視台灣為亞洲最重要的據點。因為台灣是它們產品相容度測試、應用程式開發、週邊硬體設計等最好的戰略夥伴。

台灣戰略位置漸失

不過,這幾年中國大陸IT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台灣電子製造業大舉西進之後,英特爾和微軟對大陸展現出極大的善意與積極的投資意願。舉例而言,微軟總裁比爾.蓋茲上次來台灣是李登輝當總統的年代。當時李登輝總統還和比爾暢談「數位神經系統」。如今當了兩任總統的陳水扁先生都將卸任了,比爾.蓋茲都不曾再拜訪台灣。

這期間,比爾.蓋茲卻多次出席微軟在北京舉辦的活動,至於投資大陸的金額也超出台灣廠商所能想像。每次比爾.蓋茲訪問中國大陸,台灣的媒體和廠商必須親自飛一趟北京,才有機會親睹世界首富的丰采。這並不是微軟刻意忽略或矮化台灣,而是電腦工業的世界版圖裡,台灣獨特的生產製造戰略位置已經愈來愈不重要。將來國際大廠邀請台灣媒體與技術夥伴至京、滬採訪或出席論壇的情況,只會愈來愈頻繁。

這是非常現實的情況。國際IT大廠不會管你兩岸的政治僵局與對立到底如何,以及台灣政府所設的兩岸經貿與科技的管制措施,可以對台灣的科技實力「保護」到什麼程度。英特爾與微軟認為,在這個時候,到中國大陸投資、舉辦大型的技術論壇,幾乎完全符合他們的利益。

我們可以斷言,台灣的IDF和WinHEC總有一天會併入中國大陸舉辦。屆時,過去在家裡等著微軟和英特爾的技術專家來台分享最新科技成果的台灣電子業者,勢必要把最核心的設計與研發部門的專家,派至大陸參與國際大廠在中國大陸的各項產品開發計劃,才有機會跟上電腦科技演進的腳步。甚至,將核心部門遷至大陸與國際大廠在中國大陸的分支機構為鄰,以快速掌握產品上市的效率。

群聚效應快速西移

日前,英特爾執行長歐特里尼(Otellini)宣布,該公司將投資25億美元在中國大陸東北的大連市興建12吋廠,這是英特爾全球第8座12吋廠,預計2010年投產。只要英特爾向美國政府提出的申請獲得核准,英特爾大連廠的製程可能會使用先進的90奈米或65奈米來製造晶片。這個消息對甫獲政府開放0.18微米製程西進的台灣晶圓代工廠而言,不啻是五雷轟頂。也難怪台灣的輿論,幾乎一面倒地要求政府應該加速晶圓廠製程技術的放行,才不致拖累台灣晶圓製造商在大陸內需市場的競爭力。

關於英特爾的重大決定,大陸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說,大連能夠在與包括美國本土、愛爾蘭、以色列與印度等資訊強國在內的全球二十多個城市的角逐中脫穎而出,顯示中國大陸在全球高科技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將大幅提升。的確,英特爾的12吋廠設在大連,絕對會吸納台灣晶圓製造人才和中國大陸留學海外知識青年的積極投入。許多國際知名的晶片上下游廠商,以及台灣的電腦主機板業者,也勢必要提前到大連卡位,才能占盡群聚效應下的地利優勢。

台灣應開創新的利基

綜觀今年英特爾在北京的技術展示品及相關的技術文件,英特爾未來除了在伺服器、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等晶片上仍有既定的產品問市時程之外,其它較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英特爾積極想要跨入的行動網路裝置晶片技術。據媒體報導,英特爾將在2008年上半年,推出採用45奈米高介電值低功率電晶體架構,這個稱為Menlow的處理器平台,將用於行動網路裝置與未來的超級行動電腦。這意謂著電子產品將來會有更大的商機,有待上中下游業者共同參與。

根據市調,英特爾首季毛利率可望達到50.1%,高於他們自己預估的49%預測目標。至於去年第三季開始出貨的65奈米製程處理器,至今累計已達到1.12億顆,估計到第二季時,英特爾將有94%的處理器是用65奈米製程生產,32奈米製程可望在2009年底導入量產。由此可知,電腦科技產品的研發與進步,就像英特爾創辦人戈登.摩爾所說的電晶體數量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演進,不斷地以倍數成長。就科技產業的管理思維而論,政府的干預與圈禁,不但沒有意義,也達不到協助產業升級的效果。

在微軟和英特爾的全球戰略布局中,中國大陸是無可取代的機會與市場。過去以製造與代工聞名的台灣形象,在國際IT洪流中勢將逐漸被國際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崛起的電子科技製造王國──中國大陸。當中國大陸和台灣在全球電子製造分工的世界裡,失去了清楚的分界線,那麼,台灣業者要如何凸顯自我的價值?「Taiwan」究竟是不是和「Japan」一樣是高品質的保證?成了亟待思考的問題。

在消費性電子科技產業中,韓國有很多項目已經領先台灣,並且成為全球知名的資訊科技強國。現在國際電腦晶片和軟體大廠的核心事業落腳大陸,肯定會加速縮小兩岸的電子製造實力差距,甚至超越我們。台灣如果只是死守晶圓代工、面板產業兩張神主牌,而不積極開創新的契機,或者在此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電子製造王國─台灣」終將成為歷史名詞。(作者為前資策會專案經理、資深新聞工作者)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