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7496.06.15

<本期專欄>

打破電子業「五窮六絕」魔咒

又到了五、六月份這個俗稱「五窮六絕」的電子產業淡季,通常此時電子業的接單,總是比較差一些,甚至價格也會下跌,以致許多電子業者亟思擺脫這個魔咒。不過,就產業的角度來看,產業淡季關係的不止是國際訂單或市場買氣,其實尚有更多的空間可做,諸如趁在淡季時調整企業體質,多做人力訓練等方面的投資,待旺季來臨時,前面的投入,統統在關鍵的產能滿載時刻發揮它的價值。

文:駱河

經濟學家顧志耐(Simon Kuznets)曾提出一個理論,就是現代經濟成長的特色,就是以科技為主的生產力持續增加。然而近身觀察台灣的幾個重要科技產業,雖然每年的營收、獲利都能儘可能維持成長,然而季節性的因素,卻和市場的需求及價格密切相關。也因此,淡季的效應,並不會因為產業屬性為科技類就能倖免。

面板報價終於止跌

根據經濟部所公佈的工業生產統計資料,台灣資訊與通訊產品4月份外銷金額比3月份減少7.1億美元,增減率為負10.33%。而電子產品方面4月外銷金額也比3月減少1.35億美元。這樣的數字到五、六月份可能會更難看。這表示,科技業者一年當中生意最清淡的日子就要來到。而外銷衰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五窮六絕」的低氣壓正在逐步漫延至整個高科技產業。這時候,就算搬出顧志耐,也很難改變什麼。

首先看台灣的面板業的情況。台灣不斷地引進資金蓋七代廠、八代廠、八點五代廠,但是五、六月份不論是哪一家業者,都會面臨一年當中最沈重的價格下跌壓力。根據媒體報導,每年第二季是都PC類面板的傳統淡季,出貨量雖較第一季小幅提升,然而價格跌幅卻常常大於10%。

不過面板業低迷的情況在2007年第二季好像出現一線生機,因為面板景氣從二月開始就一路緩步走高,甚至在三月份還出現難得一見的面板供需吃緊狀況,PC面板價格首度在四月份不跌反漲,至於32吋電視面板的價格也跟著上揚。據業者的預估,只要價格穩定向上,各面板廠賺錢的機會大增,一線面板大廠在液晶監視器面板的主流尺寸,幾乎從第二季起就全都開始獲利,而從第三季開始,所有的液晶監視器面板全都會賺錢,至第四季則幾乎所有尺寸的液晶監視器面板都可能有兩位數的利潤。

至於大尺吋的電視面板虧損金額也將大幅減少,不過真的要賺錢要等過了第二季,進入第三季、第四季, 32吋、37吋、40吋、46吋等大尺寸的電視面板才有可能持續上漲,因為依照往年經驗,下半年旺季來臨時,台灣的面板廠如友達、奇美電等公司的產能才有機會滿載。從這個角度觀之,台灣面板業歷年皆遭到「五窮六絕」的空襲,今年能否躲過這一關,看起來廠商似乎成功擺脫淡季危機的勝算還是滿大的。

記憶體跌破心理關卡

至於和PC、消費性電子產品連動關係十分密切的記憶體則是另一個觀察項目。觀察DRAM價格就不難了解,五六月份開始,DRAM的價格異常低迷,512Mb的DDRII eTT顆粒價格已接近1.3美元關卡,這和第二季市場上PC市場買氣疲弱有絕對的關係。至於數位相機、隨身碟、手機、iPod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大量使用的NAND Flash記憶體,由於受到上游業者以量制價的政策,減少供給,以致價格穩定,但整體來看,五、六月份仍是NAND Flash的淡季。

根據DRAM大廠的觀察,自2007年三月份開始,終端市場對1GB容量的DRAM模組需求,已超過512MB模組。可見DRAM模組的主流容量已走上1GB,不過DRAM價格較看好的1.5GB或是2GB的模組,至今仍無法成為市場主流,除非DRAM廠提供的價格再大幅下降,或者有更棒的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非得用得這款記憶體不可。否則2G要成為主流,恐怕還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其實DRAM今年五、六月堪稱是最難挨的一段時間,因為年初微軟發行最新版的作業系統Vista,許多記憶體模組廠猛吃貨、積庫存。如今,Vista換機潮並沒有出現,記憶體模組業者原本的期待落空,再加上原有的PC用戶再升級記憶體的意願不高,造成廠商庫存水位快速飆高。記憶體模組大廠乾脆跳樓大拍賣,儘可能降低庫存量,減少損失。

目前比較明朗的還是NAND Flash的需求可望逐步升溫,因為蘋果電腦在下半年將推出新型iPod nano和iPhone,因此三星電子、海力士(Hynix)等NAND Flash大廠勢必要提前規劃產能,才有可能滿足都是市場預期的需求量。只是從淡季效應來看,今年DRAM記憶體的供需恐怕會有加速失衡的情況。

市場缺乏重點產品匯集人氣

既然愈來愈多PC及DRAM業者對於2007年下半的Vista效應愈來愈不樂觀,如何找到明星商品,成了廠商最關切的議題。目前最紅的,恐怕非互動式電視遊樂機Wii莫屬了。台灣市場上,不但買汽車可送Wii、訂報紙也送Wii、辦手機也可抽Wii,甚至連到大賣場買醬油也可以抽Wii。只是大家不要忘了,在日本、台灣突然爆紅的產品,退流行的速度也快得超乎想像。從葡式蛋塔、電子雞、大麥丁、拉不拉多犬等等,都是一陣子的流行而已。當社會對這個產品的新鮮感沒有了,時下的流行品很快就會棄若敝屣。因此提供晶片、相關零組件受惠的業者,其營收的短期增加,實在不應太過看重而忘了基本面。依台灣廠商的習性,為了賺取暴利而囤積原料的情況一定會發生,屆時買氣急縮供過於求時,訂單肯定會嘎然而止,受傷最重的常常都是台灣的廠商。

另一個被看好的新興電子產品是蘋果電腦的iTV,就產品供應鏈來看,包括鴻海、鴻準、台達電、瑞昱都可望受惠。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蘋果在隨身聽市場大有斬獲,要走進客廳與日系的Sony、Sharp,韓系的Samsung、LG一搏有多大的贏面還有待觀察。台灣的外資法人也坦承iTV 2007年的出貨量還是相對有限。只是外資看好的理由在於iPod當年也是在推出後經過一年的醞釀期才成為熱門產品,他們相信iTV具有足夠的潛力引領風潮。只是風潮來臨前,對受惠的廠商化解「五窮六絕」的困境仍然沒有顯著的幫助。

利基型產品不受淡季影響

其實除了面板、記憶體產業之外,手機的銷售進入第二季也是十分低迷的。根據幾家大廠的統計,每年四至六月的手機出貨幾乎都呈現下滑的走勢,有的甚至下滑10%以上。至於PC、NB(筆記本型電腦)的情況雖不致大壞,但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唯有少部分利基型產品如太陽能、工業電腦、網通設備等,較不受季節性的干擾。

根據業者公佈的數據,大陽能族群的益通和茂迪年成長率分別為217%和102%,上游的合晶和中美晶也有93%和141%,而且這些廠商都是連續10幾個月維持成長,絲毫感受不到「五窮六絕」的淡季效應。

至於工業電腦也是少數能夠穩定成長的電子產業。包括研華、瑞傳、研揚等公司歷年五、六月份都不受景氣影響持續走高。畢竟工業電腦業的特性和PC產業不同,工業電腦的產品大多是客制化,數量小而樣式多,毛利率也相對較高。而網通業則視各國的電信採購、無線寬頻的普及、光纖的佈建而定,所以受到淡季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成長沒有極限同志仍需努力

經濟的持續成長,本來就有賴國內教育水準進一步提升、引進國外高階人才、政府與廠商共同增加科學和技術研發的投入,才會驅動整個國家科技產業的持續向前。多年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提到「成長的極限」,其實在1972年就有人提出工業生產一定會迫近自然資源的極限,使成長無以為繼。這個理論出現在197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之後,確實讓人覺得言之成理。不過,IC電子業的出現,以及以知識為經濟發展根基的模式,打破了「成長的極限」理論。張忠謀先生的擔憂,也只是希望產業上的政治少一點,多一些福國利民的政策,則台灣和大陸的廠商自然不用害怕成長極限的問題。

目前大家看到的淡季現象,是存在已久的問題。不過也還好有淡旺季之分,才能讓廠商在淡季時調整企業體質,並多做人力訓練方面的投資。待旺季來臨時,前面的投入統統可以在關鍵的產能滿載時刻發揮它的價值。

這幾年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有增無減,電子業或其它服務業的產值也年年創下新高,這是個好現象,但要維繫高產能與獲利成長,其背後勢必要用更多的研發、創新及知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我們不希望看到成長的極限,從許多台商的例子來看,「五窮六絕」並不是什麼魔咒,事在人為,在淡季的洪流中找到穩中求勝的基磐,科技產業的發展與企業的經營與壯大,才能永保長青。(作者為台灣資深媒體工作者)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