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7696.08.15

<資訊交流>

台灣生技產業的現況與未來

由於受到法令的種種限制,以及人才、資金的投入不盡理想,以致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緩慢。不過最近,立法院在會期結束前,卻火速三讀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使得政府未來可透過該條例租稅優惠與獎勵措施,來營造適合生技產業發展的環境。不過,生技產業需要10年以上才有可能開花結果,而在生技產業成氣候前,如果僅有環境的營造,而缺乏更前瞻的政策配合,台灣要成為生醫大國是不可能的任務。

文:駱河

今年台灣的夏天很「生技」!不但有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在台北舉辦,繼立法院在會期結束前火速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之後,陳水扁總統也釋出台灣即將花270億元興建北中南3個生技園區的訊息。這是台灣發展IC、電子產業30多年以來,由政府提出最大的獎勵產業的投資案。連半導體、TFT-LCD面板產業也沒有如此高規格的對待,難怪有電子業者感嘆沒有選對行業。

的確,生技是全球極具潛力的產業。然而,生技產業的特性是投資風險大,技術門檻也高,目前台灣的生技產業產值仍只有區區一千多億元新台幣,新藥開發業也還在燒錢階段,國內多家生技公司不但技術常遇瓶頸,資金壓力也十分沈重,甚至還有海外回台的生技學人大嘆不如歸去,因為台灣的環境根本無法發展生技產業。如今,政府大送利多,直接保送上壘,難怪生技類股漲翻天。

高層級、高規格發展生技產業

過去幾年來,台灣為建構成為亞洲區域「基因體醫學研究重鎮」暨「臨床研究中心」,積極推動「生醫科技島計畫」,希望運用台灣在電子、資訊及臨床研究等基礎,引導台灣提升生醫科技與臨床研究的水準與能量。不過受到法令的種種限制,以及人才、資金的投入不盡理想,以致台灣的生技產業過去5年來進展緩慢,國際能見度也非常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立法,透過多項租稅優惠與獎勵措施,雖引起輿論批評對其它產業不公平,但政府以立法的方式,營造適合產業發展的環境,其實也算是遲來的正義。而且立法後的效益,將可帶動相關的投資,加速頂級人才加入,對生技新藥產業的發展有極正面的助益。

根據行政院財經小組會議的決議,在2011年以前,國防部將釋出南港202兵工廠的25公頃土地,由國科會出資120億元,規劃設置「生醫科學園區」,由政府的資金興建公共基礎設施及育成中心。至於預算編在總統府之下的中研院也將投資150億元,興建研發大樓及臨床實驗室,由國家最高研究機構直接導入新藥、轉譯醫學及基因體醫學等特殊專題的生技研究,預料可對台灣生技產業產生帶動的效果。

除了「國家生技園區」外,台灣也要復製電子產業的成功經驗,在竹科的竹北、南科的高雄路竹成立生技園區產業聚落。以「竹北生醫園區」為例,將引進大型生技廠商、疫苗廠、生技新藥廠、電子通信醫療器材及動物實驗室。至於「路竹高雄園區」,將引進牙科、骨科及手術刀等金屬及精密微機電儀器業者為主。

生技投資風險大,成敗難斷

台灣要提產業的租稅優惠一直都有來自民間、財稅學界及財政部的阻力。立法院長王金平在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的演講中指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有前所未有的優惠措施,可能導致國家稅收的嚴重缺收,財政部官員不得不提出關切。不過,王金平和立法院多數委員都認為,台灣如果不發展生技新藥產業,並提供必要的協助。最後生技業者都失敗倒閉了,對台灣人民和政府也沒有任何好處,國家與其在產業萌芽之際就想收稅,還不如好好培育產業生根,如此一來全民皆受益。也因此,財政部才不再堅持原有立場,化解一場行政僵局。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喊出千億元捐贈血癌研究,投身生技醫療產業,算是臨門一腳,讓台灣正式進入生技產業鳴槍起跑的階段。過去政府喊的「兩兆雙星」,半導體和TFT-LCD產值已突破1兆元新台幣,但在全球來看,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產值市占率只有全球的2成。就產業的角度來看,半導體和TFT-LCD產值破兆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如何更上層樓。因此從「兩兆」的案例可知,政府發展產業的立場只要達到預定目標,就馬上把可以做政績的目標轉移至新的產業。至於原產業如何排除投資障礙,是否應檢討赴大陸投資鬆綁的規定等等,完全避而不談。如果台灣的業者因此而喪失國際競爭力,或者因為政策的限制,以致無法在大陸布局先進製程,平白喪失市場商機,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事。

如今,政策獎勵專門針對生技而來,開啟學界至生技公司兼職持股的合法管道。不過生技產業需要10年以上,才有可能開花結果。在生技業成氣候前,恐怕政府又找到寬頻網路、醫療照顧、能源科技、農業科技、或航太科技視為新的產業扶助項目。如果生技產業僅有環境的營造,但缺乏更前瞻的政策配合,台灣要成為生醫大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和美國、日本相比,台灣的生技研發還在幼稚階段,是成是敗也在未定之天。

不過,和「兩兆雙星」口號剛出爐的時點相比,目前台灣生技業已有許多值得欣喜的進展。例如2007生技月(Bio Taiwan 2007)的展出,有利台灣的生技業者拿到國際訂單。今年參展廠商三百多家,總攤位數達七百多個,是亞太規模最大的生技展會。其次是台灣將出現首個國外創投設立的生技基金。由美國矽谷的梧桐創投(Sycamore Ventures)在台灣成立智達基金,初期募集15億台幣,主要投資生技產業,其中三成投台灣公司,七成投國外公司。這也是過去所沒有的情況。

發展生技應注意電子業人才不足的警訊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電子產業發展至今,電腦和手機有代工品牌分流的趨勢,半導體先進製程必須不斷加碼投資才有競爭力。問題是台灣電子業還面臨4.5萬人的缺口,至今無法補齊。生技業要發展,也需要學校培養人才以為奧援。然而,眼前更重要的是,台灣有沒有誘因可以讓國際具有生技專長的外籍人士也來台工作?台灣是否應考慮將某些生技的研發委外由其它國家來做?自己則專注於某些生醫領域的研發?台灣電子業已充份感受到高階人才難尋之苦,就像大人穿小鞋般,影響產業自然的成長。台灣發展生技產業才剛要開始,應及早規劃工作委外和人力供應問題,否則政府畫的大餅,縱使提供再多的誘因,生技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受到極大的限制。(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