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與未來政策趨向
由於「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係就大陸未來五年施政藍圖提出政策部署,因此,其不僅成為中共黨的文件及未來五年發展兩岸關係的指導方針,同時其相關政策,更往往會對中長期市場形成重大影響。對此,在十七大後,台商需要密切關注政策動向,以決定投資策略。
文:編輯部輯
「十七大」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簡稱,會期自10月15日至21日,為期7天。中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五年舉行一次,職權是選舉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聽取和審查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會的報告,以及修改黨章、決定中共黨內的重大事項。
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
其中,選舉中央委員會委員是最大重點,也是中共黨內權力結構的基礎。中共黨章規定,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選出中央委員會委員,再由中央委員會委員選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及總書記,並且決定中央軍委會成員。平日執行中央委員會職權的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會,是中共黨的最高領導機構和決策核心。
中共黨的十七屆一中全會,日前選舉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確定今後五年大陸最高層級的人事;同時,在接下來的五年內,「胡溫體制」也得到延續和加強,並為中共未來更長時期的路線確定方向。
緊接著,大陸國務院明年三月將進行政府換屆。針對未來工作,溫家寶表示,中國政府會在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重視四個方面的工作:包括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性向集約型轉變,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特別要把內需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加強節能減排,以及進一步改善民生。可以預料,未來大陸政府在經濟事務上扮演的角色仍然重要,宏觀調控的措施將持續進行。
中國目前一代的領導人中,許多都在60歲以上,且多為工程師出身,是在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成長起來的。而新一代領導人多是50多歲,大多學法律或經濟,許多人都是在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開始工作。
中國大陸前一代領導人多數具有理工科背景,也因此將工作重點主要放在建設基礎設施。中國大陸目前應儘快完善政治和金融體制,使之與高速增長的經濟發展相配合,在這一點上,恰好與新一代領導人在法律和其他社會科學方面的經歷吻合。
今後幾個月中,中共各級黨和大陸政府部門中的官員,可能都會出現更迭,其中包括省部級和地區一級的領導職位。從現實角度看,新一代領導人的更替,可能會讓外資企業推進業務或是同政府高級官員的接觸變得稍微容易一些,因為年輕一代領導人對企業瞭解更深,在處理國際事務方面也更有經驗。
大致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正在將權力逐步移交給懂經濟、懂商務,比其前任更注重與外部世界聯繫的官員。接下來一段時期,預計會提拔一批更年輕、接受過更廣泛教育的幹部擔任黨的領導職務,並促進全國各地政府部門也產生類似的轉變。這種變化,將促使年輕一代領導人開始在制定政策過程中發揮更大影響力,並可望逐步改變原本大陸政府部門同外資企業打交道的既定模式。
大陸民眾關心權益與荷包
對於十七大,外界多半關注中共高層的權力分配與人事佈局上;不過,根據一項對大陸民眾的調查顯示,大陸民眾關心十七大,主要是放在中共如何解決金融與經濟問題上。據香港《文匯報》引述中國社會調查所對大陸10個城市、1,000名受訪民眾進行的這項調查顯示,94.5%的受訪者,關心十七大;不過民眾關心的,不是誰當領導人,而是經濟與金融問題。
調查指出,在大陸民眾最關心的十大問題裡,前七大都是經濟問題,包括金融問題、物價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就業問題、財產權益問題、房價問題與貧富差距問題,其中,關心金融問題、物價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的民眾,更高達八成以上,顯示其實大陸民眾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權益與荷包。
調查報告顯示,金融、物價上漲、社會保障、就業和再就業、民主維權和財產利益、房市、貧富收入差距、台灣問題、腐敗、社會治安,依次是十七大老百姓關注的十大問題。其中,金融問題、物價上漲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民眾的關注度均達到八成以上。
目前中國大陸正處於社會經濟的大轉型期間,不管誰來掌權,都要面臨轉型社會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面對更加複雜的社會結構、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緊密的國際聯繫及環境的日益惡化,十七大通過以更加均衡的經濟增長和謹慎的體制改革為重點的全面發展方向。
從大陸國內這些年的發展動態來說,社會各階層關切的焦點不再僅僅是市場經濟,也不僅僅是社會正義等熱點問題,同時也還面臨著諸多難題和挑戰,例如大陸如何化解諸多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面對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瓶頸,大陸能否從根本上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面對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群眾關切的問題,如何兼顧、協調各方面利益、促進社會公平與公正、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這些整體大環境的問題,都將深刻地影響著台商在大陸的投資與發展。
台商關注十七大後政策動向
由於大陸產業、經濟、投資發展與台灣經濟和相關產業息息相關,大陸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投資目的地、最大的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據統計,截至今年(2007年)9月底,兩岸累計貿易總額已經達到6933億美元,大陸累計批准台商投資項目74327項,台商實際投資450億美元。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十七大上發表政治報告,就未來五年施政藍圖提出政策部署,成為中共黨的文件及未來五年發展兩岸關係的指導方針,相關政策往往會對中長期市場形成重大影響。因此,在十七大後,台商需要密切關注政策動向,以決定投資策略。
從中共新領導梯隊未來五年的主要工作目標來看,根據胡錦濤的十七大工作報告,強調以人為本,注重民生,讓全社會共用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注重統籌協調兼顧。新領導班子當務之急是改善廣大底層勞工的生活,使勞動力的成本和市場接軌,其次是保護環境,提高要素成本,再來是擴大內需,改變外貿比重過大的現況。
十七大後,對投資者而言,卻是部署未來五年投資計劃的開始。一般認為,未來大陸醫藥、內需、能源、農村、基礎建設等行業是今後最具長期發展潛力的板塊,近年一直有過熱之虞的房地產則是中共可能加強調控的部份。
未來大陸將尋求底層勞工生活的改善,使勞動力的成本和市場接軌,這也意味著改善人民收入,增加民眾購買力。大陸過去採用大量基礎建設的方法來帶動投資,未來更有可能通過在消費、醫藥和教育上的投資來提高國內生產總值。
此外,大陸亦開始強化優化經濟結構,保護環境的工作。開始提高資源利用的成本,並且讓一直壓低的要素價格市場化,以及經由行業整合來節能,減少排放,尋求優質而均衡的成長,從沿海城市向內陸發展,由投資帶動轉向消費帶動。
在煤、電、鋁、紙、電訊等行業,中共強調經濟效益,減少重複建設。近年來,這些行業裡的小型企業不少被勒令關閉,顯示當局政策清楚向大型國營企業傾斜。
十七大後調控目標,仍是避免經濟發展從過快走向過熱。從政策的延續性看,下半年調控政策仍將保持上半年的步調。從今年以來的情況看,房地產領域的泡沫比較明顯,房價高漲脫離一般居民的購買能力。大陸政府未來將繼續著重解決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繼續增加帶有福利性質的房屋供應,對商品房的供求對比產生影響,有利於房地產市場降溫。
目前大陸經濟面臨衍生貿易順差過大、信貸投放過多、物價上漲、流動性過剩等問題,而且投資成長太快,也使得經濟成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趨勢。自去年以來,中國大陸針對土地、進出口方式、關稅、所得稅及金融等政策,採取一系列緊縮及調整政策,大幅度的影響台商以大陸為生產工廠之策略,面對各項變動,台商應有降低成本、開發新市場及升級轉型的因應策略。
台商須調整經營模式與心態
具體來說,大陸台商在2007年至2008年必須面對大陸《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土地使用稅》、《耕地佔用稅》、「取消出口退稅及調降出口退稅率」等變動影響,今年以來,隨著兩稅合一、土地宏觀調控力度加強、出口退稅和加工貿易政策相繼出台,台灣對於未來大陸可能提出之緊縮政策,應該提高警覺,防範及避免可能的衝擊。
台商長期在大陸發展,主要是從事加工或代工為主的製造業,十七大後,大陸確定「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主旋律,台商未來的經營策略必須重新檢討與調整。經營模式上,必須尋求轉型與升級,在經營心態上,必須摒棄「打帶跑」策略的投資方式;否則,台商企業將因僵固的經營模式而產生組織慣性,進而失去下一階段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