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8096.12.15

<資訊交流>

大陸的戶籍制度

大陸的戶籍制度是一般台灣人較不瞭解的部份,雖然這跟大多台商沒什麼直接的關係,但是大陸的戶籍制度卻與每一位大陸居民息息相關,換言之,想要瞭解真實的中國大陸,就不得不瞭解大陸的戶籍制度。

文:賴皆興

近年來,大陸的戶籍改革備受各界矚目。去年,由大陸國務院分赴大陸全國12個省市進行調查,提出當前將進一步深化戶籍改革的主張。今年大陸「兩會」期間,大陸公安部在答覆有關提案時承諾,將會同有關部門加緊《戶籍法》的立法調研工作,力促《戶籍法》早日出台。基本上,大陸目前大力推進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為重點的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改變原本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二元戶口性質的架構。

大陸的戶籍制度的現狀

中國大陸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在1950年代為了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而逐步建立的。當時大陸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取建立現代工業體系需要的「原始資本積累」,對城市勞動力實行「低工資、高保障」,並嚴格控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建立與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相符合的戶籍制度,這個制度嚴格區分農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以保證農村為城鎮提供糧食。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附著在戶口之上的各種權利和保障的差別,成為在城鄉兩個群體之間的的鴻溝。

現行大陸的戶籍管理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組成:戶口登記制度、戶口遷移制度和居民身份證制度。這個戶籍管理制度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被強化功能,也因此造成戶口遷移過於僵化,難以滿足目前一般大陸老百姓正常遷移的需要。

在大陸所謂農民身份,就是農民一出生就被終身界定的「農業戶口」。隨著1980年代經濟改革的開展,讓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也就代表著大陸必須在實務上放寬戶藉管理。改革開放後,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更擁進了大量人口。

就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城市戶口,租房、買房都會受到種種限制,將來孩子上學都是問題。這種極現實的考慮,使他們特別關心戶口問題,只要能解決戶口,甚至工作性質、待遇都可以遷就。對求職者來說,戶籍限制在這個意義上確有歧視的意味。
然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就用工單位而言,戶籍要求則可能排斥了某些人才。但聘用有當地戶口的人,不僅其相對豐富的社會關係、資訊資源可以利用,而且省去不少諸如房子、孩子等「麻煩」。特別是相當數量的應聘者在解決了戶口問題後,一有機會便會跳槽,用工單位白白「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用工單位對於求職者的戶籍要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總而言之,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造成了農民在各方面受到與城市居民不平等的歧視待遇,農民工與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農民工被拖欠工資不能從制度上解決,農民工受到人身傷害等各種侵權現象大量發生,農民工長期生活在城市但不享有城市基本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子女教育也缺乏保障。

城鄉戶口差別背后隱含的社會不公,諸如社會地位、收入標準、子女入學、勞動就業、醫療衛生、社保、福利、高考、升職、培訓等等。一些農民工長期在城市務工,事實上已經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員。

戶籍改革的問題

因此,「戶籍」成了大陸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無可迴避又必須接受的現實。流動人口的管理問題還不在於戶籍本身,而在於把公民的各種權利跟戶籍綁在一起的機制。人口流動但戶籍無法流動,相應的公民權利被綁在戶籍上,也就無法實現流動,這才是流動人口的各項政治權利、社會權利難以有效實現的根本所在。

在大陸全國層面上,戶籍改革應該如何統一推進,大陸相關部委至今沒有提出一個系統的方案。大陸至今還沒有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標準甚至在各別省份內部也不統一;各地城市政府對某些社會保障項目的補貼水準也不相同。這種狀態存在的原因是大陸不同地方的勞動生產率和居民收入有很大差別。

雖然大陸許多城市戶籍改革都放寬了入戶條件,買房子、直系親屬投靠、經商務工有固定住所和穩定收入即可入戶,但是卻沒有在配套政策上跟進,只是名稱上的不同,計劃生育、醫療、低保等政策還是按農村政策辦,城市政策只有孩子上學用的上,其它並無變化。這些率先推動「戶改」的城市雖然在戶口形式上都統一為「居民戶口」,但一到落實具體政策和福利時,差別常常就浮現出來。社會保障、醫療保障、就業、教育等等方面還是區別對待,這嚴重影響了農民入戶的積極性。但實際上,有些地方的農民卻因拿掉「農村人口」的帽子而使原有利益受損。許多「農轉非」的人,由於長年未能享受城市待遇,反而失去了「退耕還林」、「兩免一補」等農村優惠措施,紛紛要求「非轉農」,在戶口上呈現返鄉潮。這也是為什麼一些進行戶籍改革的地方推行不久又再度取消的原因。

日前大陸各地根據地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戶籍改革,但是由於缺乏產業支撐,教育、社保、醫保、退伍軍人安置等諸多配套政策難以到位,使得一般人產生「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引發諸多社會新矛盾。同時,在各地區沒有能力解決各種公共資源供應問題的情況下,貿然的政策變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了消除戶口歧視,許多城市放低了入戶門檻,並在稱謂上親切的稱農轉非的民眾為「新市民」。但是通過對農民工身份的轉換,卻不能實現同等待遇,造成了新的「城市二元結構」。

戶籍改革的方向: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界限

因此,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在技術上比較容易,真正困難的是在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下,如何保證農村居民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大體相同的基本待遇、權利和社會保障。現階段,中國大陸計劃對戶口制度進行改革,擬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的界限,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隨著近年來大陸國內戶籍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好幾個省已經開始著手消除城鄉戶口差別的工作,根據大陸公安部的最新統計表明,目前已有河北、遼寧、江蘇、山東、重慶、四川、廣西等12個省(區、市)相繼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戶口性質劃分,統稱為居民戶口,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

大陸公安部日前表示,當局正計劃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為落戶的基本條件,逐步放寬大中城市戶口遷移限制。任何農村人只要在這個城市有固定的工作和住所,就允許他們申請城市戶口,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各地陸續出台了一些「取消戶籍差別」的政策。

實行多年的戶籍管理制度已不適合今天大陸社會發展要求,改革以戶籍差異為代表的城鄉二元體制無疑是大勢所趨。也就是大陸將打破不平等不公平的城鄉二元體制下的公民權責關係,實現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讓每個人在同一制度平台上公平參與社會競爭。

大陸的戶籍制度的未來趨勢

大陸政府部門估計, 13億人口當中,大約一成多是流動人口,他們離開農村和低發展地區,到城市或較富庶的沿海地區找尋新機會。在加入WTO之後,大陸必須對目前的戶籍體制進行改革,為新建的工廠招募更多工人,以及消化那些因為國外農產品進入中國大陸後所產生的剩餘農村勞動力。

因此,大陸的戶籍改革將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通過一次性徹底改革二元制的戶籍制度,取消城市和農村的區別,徹底剝離附著在戶口背後的各種利益,把隱藏在戶口之後的勞動、人事、工資、物價、教育、衛生、社會福利等諸多制度與戶口脫鉤,完全解決農民工的身份目前尚不具備現實的可操作性。

其實戶口改革的難點不在戶口本身,而是戶口背後的利益。也就是說,公安部門可以辦理戶口變更,但是社會各部門的配套政策卻一時難以到位。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長期來看,由於擔心已經很脆弱的城市福利系統再遭受突然的壓力,改革成本很高,中國大陸戶藉制的全國性改革計劃在未來五年中進行,而大城市則會是最後改革的對象。

所以,大陸戶籍改革關鍵要解決的問題,是剝離附加在居民戶口上的醫療社保、教育、就業等方面的不平等的權利和保障因素,恢復戶籍應當承擔的居民戶口登記和身份識別功能。同時逐步建立覆蓋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

長期來看,戶籍制度這一改革將會給中國大陸社會帶來迅速巨大的都市化現象,大陸將會逐步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的就業制度,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在城鄉、在不同地區間的有序流動。不過結束對流動人口的歧視和偏見,實現公民權利的真正回歸,卻仍然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儘管一段時間以來,大陸媒體在大幅報導「突破戶籍限制」,但離真正的社會保障、突破戶籍限制仍有一段不遠的距離。(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