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醫療產業的下一步
在台灣以發展製藥、生物晶片及高階醫療器材產業為主的新竹生醫園區,幾經波折,終於在總統的見證下剪綵啟用。至於有意進駐的廠商,在相關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完成的同時,亦可申請同步建廠,而這象徵台灣已正式走過電子業的黃金時代,並且將加快腳步,全力推展生技新藥與醫療設備產業。
文:駱河(資深媒體工作者)
據媒體報導,位於高鐵新竹六家站正對面的新竹生醫園區將引進五家國際知名大廠投資,而國家發展基金將於十年內投資300億元在生醫相關的公司。至於生醫園區的規劃方面,將由科學園區管理局興建創新育成中心、防疫中心、營運管理中心及國際會展中心、生技廠房及生醫產品量產研發中心等硬體建設,並規劃建立有關生醫產業所需專利及資訊服務平台,如標準技術文件管理系統、生醫技術研發整合平台、專利及法律服務資訊、知識管理等。目的就是要讓生醫產業未來能像電子產業一樣,成為台灣經濟繼續高度成長的驅動力。而台灣的產業也將因為政府的大力扶植,而跨入高附加價值、高知識密集的生醫領域,並培養出更多生技醫療產業的人才。
政府產業政策的支持方向
目前台灣的環境對電子業而言,可謂今非昔比。受到「促產條例」即將落日的影響,過去被批評為獨厚電子業的投資抵減、免稅等相關優惠將逐步取消;至於電子業吸引人才最有效手段的員工配股,也因為2008年政府開始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而產生不利留才與徵才的衝擊,嚴重者,甚至已重創相關電子與IC設計公司的股價。雖然電子業界抱怨聲很多,有些工程師甚至大嘆時不我予、不如歸去,但電子業從業人員還是得面對現實,畢竟政府為了促進不同產業的公平待遇,以及顧及社會公義,各種不透明、不合理的優惠制度,終究都要面臨社會的嚴厲挑戰,並且讓政策回歸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理性做法。
事實上,台灣發展「高科技」產業二十幾年,完全是政府政策鼓勵才有的成果。不但創造國內就業,對於大學校院的人才培育方向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因為電子業的蓬勃,讓國內電機、電子、化工、機械、物理、化學、資訊等系所的學生可以在台灣找到很好的工作,又有令人稱羡的股票分紅。因此造成台灣的年輕學子喪失出國深造的誘因,絕大部分的理工學生大學畢業後不是進國內的幾家高科技大廠工作,就是直接在國內讀碩、博士班,甚至在獲得學位前就已在某些知名電子公司實習與打工。因為工作好找,股票利益驚人,台灣理工人才不願出國,只想進工廠賺錢甚至炒股票的現象,反而造成台灣理工人才競爭力弱化的危機。
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發現,以代工為主的台灣電子製造業產品附加價值有偏低現象,尤其是電子通訊及電腦週邊相關產業,這種現象尤其明顯。這是政府最不能接受的事實。因為政府獎勵業者創新研究,到頭來,電子業竟然接的都是微利,而且不具高附加價值的代工訂單。業者之所以能賺錢,和政府「稅式支出」下,減少電子業應繳稅負下的貢獻有關,這豈不是更加重其它如機械、石化、金屬、紡織等製造業的不滿?這樣說或許對電子業不盡公平,但離事實亦不遠矣。否則,電子業不可能在各項優惠取消後,還能默不作聲。
大陸雪災對台灣電子業來說似乎是一連串惡運的開始,2008年以來新台幣升值劇烈造成業者匯損壓力;再者大陸又實施「勞動合同法」增加生產成本約一至兩成;大陸提高營業所得稅率至25%;大陸取消出口退稅優惠;台灣實施「員工分紅費用化」;國際油價每桶飆破110美元,引發各國輸入性通貨膨脹;美國消費者信心持續不振,國際大廠減少對台灣電子業的下單量,連去年最賺錢的TFT-LCD面板業也面臨通路有庫存壓力,而迫使面板價格大跌;至於DRAM就更不用談了,只有「淒慘」兩字可形容‥‥。上述的因素對台灣的電子產業而言都是一記又一記的重拳。公司體質差、成本與技術競爭力弱的業者將很快不支倒地。
生醫產業的政府投入
再回頭看最近才剪綵的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它被政府定位為台灣生醫產業「旗艦」。科學園區管理局對媒體指出,總面積僅38公頃的園區用地,恐怕很快就不夠用。若廠商進駐承租土地的情況超乎預期,新竹縣府還另外保留一塊廣達85公頃的土地可開發。
其實,台灣除了幾十家有上市櫃的生技製藥公司較為人所知外,並沒有規模較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生技公司。值得注意的倒是由美國抗愛滋病權威何大一及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所組成的宇昌生技公司。該公司在創立初期就獲得國發基金的投資,並且有美國著名新藥大廠Genentech同意技轉幾項核心技術,這項合作被國際視為台灣跨入新藥製造最重要的一項里程碑。若宇昌公司未來進駐新竹生醫園區,將對該園區帶來群聚效應,並且創造出完全不同於電子業的生醫產業風貌。
經濟部技術處是贊助產業科技研究與發展的大力功臣。政府每年皆編列近200億元新台幣的經費給經濟部技術處支持國內的產業技術,其中在生技醫療方面,早已投入相當高的經費。以承接政府專案的工研院而言,近期發表的成果中,就有用中草藥治療C型肝炎病毒的新藥BEL-CATC701計劃,並完成動物實驗。目前工研院已授權給民間新藥公司規劃申請人體臨床試驗及產品商業化計畫。此外,某業者亦申請政府經費補助,完成抗老年人失智症新藥研發及組織再生用電紡奈米纖維膜研究。
小結
台灣電子業走到末日了嗎?答案或許是見仁見智,但電子業確實不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了,這是過去沒有的重大變化。從立法院2007年三讀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並且在南港、新竹(竹北)、路竹等土地大力提倡生技醫療及新藥產業,即不難理解,未來最受政府和人民期待的,可能就是這些個行業。至於電子業雖還不至於淪落為明日黃花,太陽能光電產業也充滿想像空間;半導體晶圓廠、面板第十代廠等各項投資與建廠也還會持續,但電子業或所謂的「高科技」產業領袖,將不再被國人盲目推崇。如果電子業的光環卸下,可讓其它產業獲得公平的對待,在股票市場上也不致遭到冷落,其實也是好事一樁。對國內的人才培育與產業均衡發展,皆有可引發正面思考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