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9097.10.15

<資訊交流>

台灣高科技產業景氣探底?

儘管高科技業是台灣在國際經濟舞台引以為傲的產業,但只要其競爭力喪失,便會和早期台灣的產業一樣,面臨生存的危機,而最近不論是半導體、DRAM產業,還是被譽為「兩兆」產業之一的平面顯示器產業的股價跌得慘不忍睹,若不即時止血,不但籌資日益困難,更有倒閉的風險,而這並非危言聳聽,更是高科技業的一項重大警訊。

文:駱河(資深新聞工作者)


曾幾何時,被政府視為足以代表台灣產業創新成就與進步的半導體產業,竟不敵國際金融與消費大環境的鉅變,多檔上市、上櫃半導體製造類股的價格,逐漸淪為俗稱的「雞蛋」、「水餃」股。國內不但套牢者眾多,許多想靠DRAM低股價投機翻身者,苦等近2年竟也愈套愈深;若DRAM產業再不止血,不但籌資困難,晶圓廠更有倒閉的風險。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台灣產業發展的一項重大警訊。

其實,出現這類問題的還不止半導體和DRAM產業,在台灣被譽為「兩兆」產業之一的平面顯示器產業(俗稱面板產業)在2007年創造出最輝煌的出貨成績後,自2008年開始即呈現逆轉的疲態。終端需求不振,通路商減低庫存,讓平面顯示器的報價愈挫愈低,價格殺到幾乎見骨的地步。當然,市場並沒有因為平面顯示器跌價而激發出熱絡的買氣,逼得國內多家面板業者不但要忍痛跌價,更要減產1至2成,縮小供給面。至於股價也慘不忍睹,2007年的股價幾乎已成為流逝的舊時光榮。

台灣高科技產業嚴重衰退

其實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也和早期台灣的成衣、造紙、食品業一樣,只要成本競爭力喪失,就會面臨生存危機。而且高科技製造業是資本密集產業,一座12吋廠的投資超過1,000億元新台幣;面板廠的投資,在8.5代以上也動輒數百億元的規模。不論DRAM或面板,都需要銀行聯貸才能取得足夠的資金。如果這類產業面臨長期虧損,成本又無法進一步降低,不但銀行再借錢給這些廠的意願轉趨保守,長期低迷的股價也不利這些廠留住優秀的員工,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公司恐怕只有倒閉、破產、清算一途。

為何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會出現如此嚴重的衰退?是台灣技不如人?還是政府在產業發展的戰略上出現重大盲點有以致之?這是一個頗為複雜的議題,值得進一步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的癥結。

首先看一下台灣兩兆產業的現況,2008年9月,媒體報導全球半導體景氣趨緩,台積電、聯電單月營收逐漸走下坡,造成台灣晶圓代工12吋廠擴產動作出現急凍,對於採購半導體設備意願大幅降低,例如聯電南科12B廠處於閒置狀態,不可能再採購新設備;另外台積電Fab12廠雖按計畫建造廠房,但並不急著買設備。換言之,除非訂單需求回升,否則現有的設備就足以應付所有訂單。所以外界猜測就算台積電Fab12廠蓋好了,恐怕也只能先養蚊子。等看到「春燕」確定要來了,再購入消化訂單產能所需半導體設備。

全球DRAM產業處於高度不穩定狀態

根據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的統計,2008年第3季全球12吋產能已超過600萬片8吋約當晶圓,正式超越全球8吋晶圓總產能,然而台積電和聯電的保守態度,已然讓賴以維生的半導體設備商感到12吋廠迅速擴產,恐怕會出現12吋新廠「擴產泡沫化」現象。

除了晶圓代工之外,台灣半導體另一大主力就是DRAM(動態存取記憶體)。受到國際DRAM價格大崩盤衝擊,國內最大DRAM廠力晶9月8日正式宣布減產10至15%,減少投片量約1.3萬至1.9萬片,成為全球第一家宣布減產的DRAM廠。力晶老闆黃崇仁表示,他希望力晶拋磚引玉的減產能引起其它DRAM廠重視產業供需嚴重失衡的狀況。

不過台灣其它業者並不領情,例如茂德、華亞科及南亞科都表示目前無減產計畫。然而在日韓兩國的DRAM廠則有正面的回應,這或許是好的開始,但似乎無助產業惡性結構的改善。力晶的重要策略合作伙伴爾必達日前宣布願追隨力晶的腳步,自9月中旬起減產總產能10%。至於韓國最大的DRAM製造商海力士(Hynix)則宣布即將關閉兩座(一在大陸無錫;另一廠在韓國清州)老舊的8吋生產線。只是對DRAM的供給而言,三大供應商減產只減少不到6%的供給量,因此DRAM價格危機並未化解。

台灣從自投入DRAM產業以來,總投資額超過新台幣1兆元,目前單月12吋廠產能約40萬片,產能占全球3分之1以上。問題是,DRAM產能愈大,在DRAM報價低於成本甚多的情況下,就代表虧損愈嚴重。根據力晶內部評估,即使DRAM廠現在馬上轉作50奈米製程降低成本,也無法獲利,而且50奈米製程,現有機器設備都要升級,每1萬片產能需增加1億美元。換言之,DRAM產業的危機已經不是精進製程或再降成本所能解決,如果價格不提高,整個產業鏈都將受到嚴重打擊。

有專業機構評估表示,兩大DRAM廠減產,只讓全球每月DRAM總供給量減少3%,第4季又正逢DRAM淡季,除非所有DRAM廠都減產,否則到了2009年,全球DRAM產業還是處於高度不穩定狀態。至於整體DRAM產業的位元成長率仍高達65%至70%,供過於求的情況不可能改善。這證明DRAM廠製程轉換讓成本下降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價格下滑的速度。台灣過度投入DRAM產業的資源與資金,將面臨災難性的風險威脅。

國際面版供過於求

至於2007年大豐收的面板產業,2008年開始也和DRAM一樣深受價格下跌之害。因為不論DRAM也好,還是面板,就和大宗穀物的黃豆、小麥或國際原油、黃金一樣,其價格完全是自由市場下供需關係的曲線所決定的,所不同的是DRAM不是天然資源會有耗竭的一天,DRAM產量一年比一年大,所以不可能發生囤積哄抬。DRAM需求不振,或許可怪罪微軟(Microsoft)的新作業系統VISTA未觸發電腦換機潮有關。但DRAM自己產能擴張太快,卻是不爭的事實。

同樣的,面板產業在大尺寸面板需求不如預期的情況下,多家下游業者早已「板」滿為患。而2008年北京奧運也沒有明顯推升液晶電視的銷量。當有訊息指面板價格在2008年新年期間有下調之虞時,台灣的面板並沒有危機意識,還樂觀地對媒體表示不需要減產。時至2008年9月,台灣面板廠家家哀聲歎氣,因為台灣的面板產能已經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當國際面板供過於求,受傷最重的就是台灣,最需要減產的也是台灣。

政府應對高科技產業結構檢討與調整

有人認為,高科技產業每幾年總會遇到一次景氣的谷底,過幾年又會進入景氣的高峰,是產業周期性波動的自然現象。然而,這樣的說法很值得商榷。如果讀者有印象,一兩年前DRAM業者就說需求即將引爆,DRAM即將自谷底翻身。這樣的預言說了又說,雖然當時確實吸引不少人買了DRAM股票想搭翻身的順風車,但事實證明,DRAM股票,乃至和DRAM相關的IC設計、DRAM模組、DRAM封裝測試都受到波及,並沒有業者所說的景氣回升。當初相信景氣會回溫、相信DRAM報價會暴漲的投資人,如今都嚴重套牢。再加上最近一波美國雷曼兄弟破產的金融風暴,DRAM產業相關類股,更是毫不留情的往下殺,股價低於票面10元的股票比比皆是。DRAM和面板兩個例子與慘痛的教訓,難道不足以點醒政府對不健康的產業結構予以必要的檢討與調整嗎?

站在政府的立場,當然希望台灣的高科技業者能夠業績蒸蒸日上,創造出全球第一的產值,因為政府在外交努力上一籌莫展,高科技的成就是讓國際看到台灣最有效的方法。而政府做過的事其實不少,例如提供便宜土地給廠商蓋廠、科學園區面積再擴充、提供租稅抵免的優惠、提供低廉的水電、解決交通運輸及簡便貨物通關的程序、辦理產業人才訓練、結合法人和學校的資源協助業界技術創新、辦理獎勵創新與研發的獎項鼓勵產業再升級,甚至運用精密機械業的基礎,從事高科技生產設備與材料的自製等等。這樣努力值得肯定,但過度的扶植與保護高科技產業,反而減損這個產業應有的危機處理能力與國際競爭力,也讓其它具有競爭力、知道力爭上游的所謂傳統產業感到不公。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