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9197.11.15

<資訊交流>

金融風暴下台灣的變局與因應

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全球資本市場同受衝擊,就連台灣也無法倖免,除股市重挫,投資信心也低迷,且據國內媒體報導,台灣已有多家企業向政府提出紓困申請,而詢問者更達數百家,顯示體質較弱的中小企業已是風雨飄搖。為此,「2008年第4季」將是台灣經濟與貿易情勢極為不安定的時期,新政府如何應變,不但考驗執政者的智慧,也是台商觀察新政府團隊未來4年,乃至8年行政效能的一項重要指標。

文:駱河(資深新聞工作者)


由於台灣的內需市場有限,台灣大多數的製造業皆以出口外銷為企業營運的重心,而外銷訂單更是台灣重要的領先景氣的指標之一。但今年以來,國際金融情勢惡化,國外訂單已出現明顯的變化。至於以內銷為主,或是從事服務業的中小企業,亦出現警訊。

金融局勢動盪人心不安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外銷訂單受到全球不景氣的拖累已連續幾個月都是個位數成長。從六月開始,外銷訂單年增率就降至10%以下,7、8月份的外銷訂單年增率都只有5%左右。經濟部官員悲觀的認為,以往台灣每年平均外銷金額約可成長400-600億美元,但2008年美國等地的訂單明顯萎縮,台灣全年外銷訂單增幅不但無法達到400億美元以上水準,要達到100億美元也很困難。

至於生產設備進口方面,經濟部的統計也發現2008年以來台灣機器設備進口金額呈現逐月下滑情況,再加上金融機構的新增放款也出現負成長,廠商對未來的投資漸趨保守,重大的面板、半導體廠房的興建與裝機紛紛延後。國內大型企業如鴻海等公司,更傳出要精簡15%人力的消息。美國次級房貸和雷曼兄弟破產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金融震盪,已對台灣在歐美地區的接單造成嚴重影響。

政府似乎掌握到經濟情勢轉趨惡化的脈動,決定提前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除了股市的干預政策外,最為人注意的就是經濟部推出協助資金週轉困難企業,可向債權銀行申請展延6個月的政策。新政府推出的企業紓困案與過去相比,條件更為寬鬆,也更加方便。企業只要透過申請,原則上都可獲得債權銀行給予半年的還款展期。換言之,只要企業正常繳息,應不致受到銀行雨天收傘的對待。

根據政府「協助企業經營資金專案小組」的規畫,中大型企業如有短期資金週轉困難,可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申請,至於中小企業則向中小企業處申請紓困協助。據統計,工業局在新政策實施後馬上接到4家業者申請,而且4家皆是電子資訊業。若國際訂單情況無法在短期內改善,則需要紓困的企業一定是直線上升。

問題是台灣金融業也自身難保,在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後台灣金融業已受傷不輕,現在又有冰島政府可能破產,導致台灣金融業曝險部位高達百億元的規模。這時候金融業要如何不緊縮銀根,配合政府政策展延台灣需紓困企業的還債時限?處在國際金融危機風暴下,台灣金融業的情勢也十分險惡,若出口導向的中型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說不定會引爆電子資訊業倒閉潮,使得台灣的失業率急速攀高,這恐非危言聳聽。由此觀之,政府的紓困政策能有多少效果,就很值得懷疑了。  

政府錯估金融風暴情勢

政府高層對於這次金融風暴的影響與對國內產業與景氣衝擊的評估,真的是到了該全面檢討的時候了。猶記得行政院長劉兆玄曾一派輕鬆地表示台灣經濟在第4季會好轉。而行政官員對馬英九、蕭萬長在競選時提出的經濟成長率6%、失業率3%、國民所得3萬美元的目標,也不敢質疑。除非馬英九和蕭萬長公開放棄這個目標,否則行政團隊就是要盡一切力量達成總統的政策主張。而官員心態愈是如此,愈容易輕忽負面的警訊,以致無法務實面對現在艱難的處境,並拿出有效的對策。

首先看一下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預估的變化。全球金融海嘯襲捲而來,國際研究機構已陸續調降台灣經濟成長預估值,國際貨幣基金(IMF)近期將台灣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下修至只有 2.5%,另有專業投資法人預估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為負二點多。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則是在10月初首度坦承,先前政府預估的明年5.08%經濟成長率確實有下修的可能。

陳添枝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表示,全球經濟目前仍處於金融風暴的颱風眼,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穩定金融體系,他認為這一波金融風暴大約2008年年底就會平息,不過金融風暴所導致的信用緊縮影響時間,目前政府仍難以預估。

行政院長劉兆玄對於幕僚掌握的資訊不確實,還曾親自到財經幕僚機構訪視,看是溝通出問題,還是政府對財經情勢分析報告作了錯誤解讀。現在的劉兆玄已不再像以前那樣談笑風生。因為面對國人對行政團隊的支持度偏低,以及國內逐漸惡化的失業率和經濟情勢,他必須冷靜以對,並且為國人的信心打氣。劉兆玄表示,國人要對國家的經濟和金融有信心,因為台灣擁有豐厚的外匯存底、較高的民間儲蓄率、加上銀行體系尚未完全國際化,這三個條件加在一起,如同形成一道防火牆,可降低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力道。

台灣金融業的保守竟成護身符

說來諷刺,劉兆玄信心喊話的3個條件,其中有兩個「優點」是有待商榷的。民間儲蓄率太高,是台灣人民對投資沒有信心所造成的。央行總裁彭淮南已多次點出台灣超額儲蓄對國內的投資市場與信心而言未必是好事。至於銀行體系未國際化是因為台灣金融業的發展受到極嚴格的法規限制與保護,以致無法跨入國際成為全球性的金融集團。也因此台灣的金融業所能提供的服務及對風險控管能力,和工業國家的金融機構相比,仍處於相當落後保守與缺乏經驗的階段。台灣要發展成為亞太金融中心,能夠以此種理由稱幸嗎?

中央大學定期都會發布所謂「消費者信心指數」,結果是連續第五個月下跌,總指數創下2001年該調查執行以來的最低點。消費者信心指數包括6項指標:未來半年的國內經濟景氣、物價水準、就業機會、投資股票時機、家庭經濟狀況,以及購買耐久性財貨時機。最新調查各指標全部落在悲觀水準,顯示國人對台灣經濟前景並不看好。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找工作一年卻無法找到工作的「長期失業人口」已高達6萬3,000人,是3年來的新高。在國外的「痛苦指數」中,有幾項指標值得注意,一直消費者物價水準,二是失業率。雖然「痛苦指數」的衡量在國際上並沒有一致性規範,只是籠統的將失業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二者加總,但這卻是觀察民心向背,與評斷經濟現況的一項重要參考。當前的國際油價受到金融風暴下各國金融機構緊縮信用及民間及政府皆節省用油的情況下,由每桶近150美元暴跌至70元,跌幅近五成。這對物價的漲勢雖有抑制作用,但相對的,物價指數年增若降至負值,又將出現通貨緊縮,造成經濟停滯不前並陷入惡性循環,對經濟負面衝擊更勝於物價上漲。如前文所述,台灣需要紓困的企業一旦無法完全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又逢通貨緊縮,則關廠、歇業潮勢必會席捲全台。政府肩膀上的壓力將更加沈重。

寄望兩岸貿易情勢穩定發展

既然金融局勢如此混沌,經濟和產業前景也難以逆料,台灣該如何走出泥淖其實至關重要。原先經建會曾建議台灣的廠商要往有產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尋求外銷機會,因為中東、俄羅斯、巴西等能源出口國在油價高漲時,享有很高的經濟成長率和外匯收入。但目前油價已大幅回落,恐怕又讓台灣進軍這些市場的政策誘因增添新變數。

另一個更重要的機會,就是馬英九總統上任後大力推銷的中國大陸市場。台灣有沒有可能在大陸內需市場找到經濟成長與擺脫金融風暴陰霾的依靠?其實需要更多構面的思考。不過新政府「鬆綁」政策,至少是邁向經濟繁榮與再創高峰的第一步。而經濟部所規畫的「兩岸經貿特區」將選擇現有加工出口區或自由貿易港區來規劃轉型,以因應台商返台投資與兩岸產業分工合作需求,對於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勞力密集產業,是很大的誘因。

此外根據經濟部長尹啟銘提出的「天網計畫」,政府會搭建兩岸產業交流平台,並選在12月舉辦首場「兩岸中草藥合作及技術交流論壇」以促成兩岸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因為這個平台由政府主導成立,是政府對兩岸技術交流合作展現積極態度的具體表徵,相當值得重視。而近期以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顧問」身分隨團前往大陸訪問的經濟部常務次長施顏祥,也在北京會晤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和工業主管部門的高層官員,都是兩岸經貿交流與產業合作新的里程碑。

馬英九總統在國慶談話中強調:人民痛苦一日不能消除,政府責任一日未了,並呼籲全民攜手打拼與堅持到底,因為「風雨過後,必是晴天」。值此全球金融局勢最晦暗的時刻,期許台商都能從過去的經驗中析理出重新奮起的智慧,找到度過這波景氣低潮的一條康莊大道。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