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貿新措施影響評估
鑑於2007年大陸陸續發布的多項經貿措施或法規,不僅造成台商經營成本大幅攀升,也增加了台商經營管理的風險,同時,更由於這些經貿措施涉及層面甚廣、影響層面甚深,故對台商的衝擊幅度更超過往年。基此,工業總會特透過赴大陸的實地調查訪談,除了解台商面對大陸投資環境變化的現況外,並幫助台商重新思考與尋找解決方案,以因應經貿新措施帶來的衝擊。
文:黃健群(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組資深專員)
工業總會於2008年下半年赴大陸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台商大陸投資是否受到宏觀調控、上調利率、人民幣升值等發展之影響,進行隨機取樣調查,以了解大陸市場的困境與展望。工業總會此次「大陸經貿新措施對台商之影響」的調查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及調查問卷兩種方式進行,並就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以了解大陸經貿新措施對台商的影響。
大陸經貿新措施對台商各層面的影響
2008年大陸經貿新措施對於台商「經營層面」的影響調查,主要在了解各項經貿新措施對台商在經營方面的影響為何。
一、大陸經貿新措施中《勞動合同法》對台商影響最大
根據深度訪談資料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對台商影響最大的政策法令前三項為《勞動合同法》、人民幣升值及出口退稅率調降。因此,若能夠解決此三項問題,將能夠減緩台商的壓力。在《勞動合同法》部分,自2008年1月1日大陸正式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主要目的在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並促進勞資關係和諧發展。惟該法的實施,對體質較差的勞力密集產業或廠商可能產生不小衝擊。此次《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旨在落實勞動法中有關勞動合同部分,條文中對廠商在勞動合同訂定、資遣費、大量解僱勞工、人力派遣,甚至競業禁止等,均有明確的規定,而透過訪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實務上《勞動合同法》確使得勞動成本提高至少10%以上,因此,對台商來說影響相當地大。
在人民幣政策部分,自2005年7月大陸啟動匯改機制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持續保持小幅升值趨勢。大陸政府改革人民幣升值,主要希望改變產品出口結構,減少外貿順差,減緩國際貿易摩擦事件數量,以及減少國外反傾銷事件;此外,還有助於降低進口行業的實際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由石油、鐵礦石等資源產品價格飆升加劇的國內通脹壓力。但為因應金融海嘯的衝擊,大陸政府已經控制人民幣升值的趨勢,致使人民幣自2008年10月以後已經沒有再繼續升值。然而,為提振出口,人民幣在11月底至12月初連續4天貶值,雖在歐美關切和輿情反對下,人民幣並未繼續走貶,但大陸官方仍公開表示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
關於出口退稅的部分,大陸於自2007年7月1日起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後,開啟了自2004年以來調整規模最大、調降範圍最廣的出口退稅政策,短期而言,台商可藉由國外或轉廠進口原材料、調整產品售價(反應成本)、壓低原物料採購成本等做為因應,惟因目前中國大陸的勞工成本、土地成本及生產成本持續高漲,各項政策又變動頻繁,其投資環境已不如先前優惠,因此,事實上大陸政府也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自2008年底開始調升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二、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企業所得稅法》對台商影響有限
在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部分,其主要目的在於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外包及物流等服務業,以及節能環保等產業,同時不再鼓勵外資開採稀少或重要礦產,也限制或禁止外資進入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性產業,並不再繼續實施單純鼓勵出口的導向政策,因此,使得原符合2004年版鼓勵類目錄之外商投資業者,在2007年版如不再屬於鼓勵類項目,所享投資優惠減少(例如將無法再取得進口設備免關稅和增值稅之優惠)。
換句話說,依照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規定,原本屬於鼓勵類產品直接出口的允許類外商投資專案將取消,使得從事外銷、百分之百出口的台商,不再享有海外引進機器設備免稅進口的優惠,就是說,台商自海外引進機器,若沒有取得外經貿委所發出的《鼓勵類項目確認書》,就必須支付17%的增值稅,加上約8%到10%的關稅,等於是要繳27%的稅,對以紡織服裝、五金產品、製鞋等出口為主台商投資成本及競爭力將造成影響。
但在訪談資料中,台商普遍認為該政策對他們「毫無影響」(88.5%),其主要原因是對大多數台商來說,機器設備等固定生產設備並不需要隨時更新,且多數台商在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頒布之前早已將該購置的生產機器備齊,因此,對已在大陸布局已久的台商來說,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影響並不大。
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後,稅率將由15%提高到25%,兩者相差10%,因此,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增加企業稅及「兩免三減半」優惠的取消。原本台商必須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出口型企業認定、先進技術企業認定,或設立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或保稅區等,才能享有15%的企業所得稅,但新法公布後高新技術企業要重新認定才能享受優惠,問題是按照新頒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的認定標準,大多數的台商企業根本很難取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因此就無法享受15%的稅率優惠政策。
對於企業來說,《企業所得稅法》將增加1%到5%的賦稅成本,但是透過實際訪談資料可以得知,對台商的影響,相對沒有那麼嚴重,其主要原因是企業所得稅要企業有獲利才會有影響,台商反應在2008年能夠維持生存,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2008年台商能夠賺錢的比率將降低,更何況企業可以採取租稅規劃的規避措施,因此《企業所得稅法》,反而不是台商特別重視的問題。
三、台商上下游供應商受大陸經貿新措施衝擊
總的來說,透過問卷調查或深度訪談,2007年大陸頒布的各項經貿新措施,目前影響台商最大的仍是《勞動合同法》,但大陸政府尚未修改有關法令或在《勞動合同法》的執行面採取有利於企業的措施。此外,透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可以得知,大陸經貿新措施使得台商獲利減少10%以上,總成本則提高15%以上。然而深度訪談的結果,則有42.3%的台商認為大陸經貿新措施對他們營業額的影響不大,其最主要原因在於這些經貿新措施為2007年陸續頒布、2008年實施,但對台商來說,在這些新措施實施之前即已接下2008年的訂單,因此,真正的效應將在2008年第四季之後才會反應。台商們在訪談時亦普遍反應,其上下游廠商多有縮減規模(58.3%)、關廠倒閉(41.7%)或付款期限延長(29.2%)等情形,可見大陸經貿新措施的效應已逐漸發酵。
台商因應大陸經貿新措施所需要的協助
大陸經貿新措施對台商投資造成重大的影響,透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得知台商需要提供的協助如下:
一、融資問題是台商希望兩岸政府提供的服務及協助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台商希望兩岸政府提供的服務及協助,最主要為「提供台商資金融資」(46.7%)、「協助台商管理升級的輔導」(28.0%)及「協助台商技術升級的輔導」(29.1%);深度訪談的結果相同,台商希望政府提供的主要三項服務及協助依次為「提供台商資金融資」(59.6%)、「協助台商管理升級的輔導」(25.0%)及「協助台商技術升級的輔導」(23.1%)。大陸台商長期以來即有不易獲得當地銀行貸款的問題,除了因為台商為了減免稅務,所列財務報告多呈現虧損,以致不易獲得銀行融資的癥結之外,主要因為大陸政府政策因素,致使台商(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貸款不易。從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更可進一步得知,面對大陸經貿新措施所造成台商成本的上升,台商的資金需求,無論是問卷調查或深度訪談,都呈現相當高的比例。其次台商才會考慮到管理和技術升級等問題。
二、低廉勞動力可吸引台商回台投資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若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政府首先要「提供勞動力」(55.6%),其次是「提供土地及廠房免租金」(45.7%)及「提供稅收優惠政策」(42.7%);深度訪談結果相同,對於吸引台商回台投資以「提供勞動力」(70.6%),其次是「提供土地及廠房免租金」(37.3%)及「提供稅收優惠政策」(21.6%)。由問卷調查和深度訪問可以得知,提供成本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是吸引台商回流的主要原因,但是,這是就勞力密集度較高的產業而言。目前政府「回流台灣」的政策優惠(「提供土地及廠房免租金」及「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對人力密集產業的誘因並沒那麼大。會回台灣投資的廠商,仍多是以具高機械化、設備化、高技術性,少勞動力的企業為主。
三、台商希望能先簽訂租稅協定,避免兩岸重複課稅
根據深度訪談統計,台商希望政府優先與大陸協商的經貿措施,台商認為「避免兩岸重複課稅」的最多(23.8%),其次為「簽訂投資權益保障協定」(18.8%)及「開放兩岸直航」(17.5%)。事實上,自台灣實施移轉訂價後,台商被要求繳稅給我政府國稅局,但是因為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沒有簽訂租稅協定,也沒有任何協商機制,即會發生同一筆所得被重複課稅的問題。然而,因為兩岸還沒有建立租稅協議,在大陸的公司,其出貨的價格、利潤被稅務局調整之後,在台灣不能扣除,造成在大陸所課過的稅,在台灣不能扣除回來,形成對兩邊政府都要繳稅的現象。因此,台商普遍希望兩岸能夠展開租稅談判,儘速簽租稅協定,保障台商權益。其他台商所希望優先協商的經貿措施(包括「簽訂投資權益保障協定」及「開放兩岸直航」),兩岸已於2008年12月15日進入大三通時代,因此,除租稅問題外投資保障協定的簽定是台商最關心的課題,但雙方政府在這個部分仍未有共識,因此,在第三次江陳會中是否能作為協商談判的議題,仍有待觀察。
四、台商希望大陸政府提供實質補貼或抵減方案
根據問卷調查統計,台商希望大陸政府提供的轉型升級輔導措施主要為「提供實質獎勵或補貼方案」(48.0%)、「投資抵減方案」(41.9%)、「提供遷移內地的稅收優惠」(29.6%);深度訪問的結果則相同,為「提供實質獎勵或補貼方案」(47.1%)、「投資抵減方案」(45.1%)、「提供遷移內地的稅收優惠」(29.4%)。由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資料可以得知,面對大陸經貿新措施,台商仍然無法達成大陸政府預期的政策目標,在各項成本快速增加的情況下,台商反應都希望大陸政府能夠提供各項的獎勵或補貼或優惠;同時,台商也希望大陸政府任何政策法令的頒布,必須考量企業的承受性,否則將使台商面臨生存的壓力。
總的來說,台商普遍感受到大陸經貿新措施所帶來的壓力,並且在融資、勞動力、雙重課稅及實質補貼等各方面,急需兩岸政府共同的協助。
小結
大陸經貿新措施對台商的影響如下:首先,經貿新措施中以《勞動合同法》的影響最大,且這些新措施使得台商們減少10%以上的獲利及增加15%以上的成本,但這些新措施的效應仍在發酵中,致使台商都仍在觀望,其後續效應有待觀察;其次,因應大陸經貿新措施,台商們並沒有如大陸政府所預期的進行轉型升級,而仍選擇以節省成本的方式因應;最後,台商普遍需要兩岸政府在融資、勞動力、雙重課稅及實質補貼等各方面的協助。總之,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大陸政府以擴大內需及強化出口作為因應策略。因此,為了強化出口,大陸政府陸續調整了這些經貿措施的內容及進程,至於成效如何,則仍需進一步進行研究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