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下對產業政策的芻議
2008年10月開始,全球景氣急轉直下,使得國際權威機構預估,台灣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恐怕將大幅度地負成長,而台灣官方公布的2009年最新製造業生產指數年變動率、外銷訂單統計、核准華僑及外國人投資統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指標,也皆出現重大警訊。不過,危機就是轉機,且危機也是由「危」和「機」所構成,因此台商或政府如何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學到教訓、掌握到先機?這段時間內民間為數龐大的金錢流失和資產蒸發,可為我們帶來何種省思與啟示?
文:駱河(資深媒體工作者)
自2008年10 月開始的金融海嘯,造成訂單急凍,已迫使高庫存廠商必須面臨極大的財務壓力。以近期風聲鶴唳的DRAM產業而言,收入足足少了1,100億元。以大廠力晶而言,DRAM庫存高達1年,該公司董事長黃崇仁就說:「DRAM廠是站在流沙上,不斷往下沉。」另一家深受高庫存之害、有主機板和筆記型電腦界資優生之稱的華碩,近來因產能調配不當,加上高庫存和備料,而在穩健經營幾十年後,首度出現數十億元的虧損。華碩也為此調動高層主管,展開減薪行動。
上述兩家業者的情況,其實只是這一波金融海嘯台灣廠商所遇到困境的冰山一角。我們想要了解的是,在總體經濟的大環境下,台商企業究竟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政府的思維除了協助廠商渡過難關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如何落實政策,把台商企業引導到更具產業附加價值的方向,從而在此次金融海嘯中學到寶貴的經驗。
最佳策略:擴大在大陸內需市場規模
根據金融投資專家杜英宗的看法,1930年代的大蕭條,主要是發生在美國本土,但2008年的金融海嘯,卻有20∼30兆美元的資金和債務在全球興風作浪,而且和過去網路泡沫、恩隆案所不同的,這次金融海嘯是銀行先出問題,再波及到無辜的企業。杜英宗指出,如果金融海嘯引發全球性的通貨緊縮,將帶來經濟長期的不振,就猶如日本發生通貨緊縮,結果導致長達10年的經濟不景氣。這段期間,日本許多中年人失業,社會上有關失業中階主管自殺新聞更是頻傳,而日本政府也幾乎束手無策。
杜英宗認為,對台商而言,此時最佳的策略就是繼續擴大在大陸內需市場的規模;若是製造業,則應利用目前兩岸的談判,合作訂定產業標準;至於以台灣為總部的企業,更可結合大陸的力量,以大中華的公司為號召,以自有品牌前進歐美市場。但在作法上,杜英宗認為,擴大企業規模可用購併(M&A)的方式為之,台商企業應處分掉非核心的資產,購併案應加大自己核心領域的規模。
目前台灣經濟成長面臨瓶頸
根據政府的一份評估報告,台灣遇到經濟成長的瓶頸,有幾項指標可看出原因。首先是內需疲弱不振,因為2001至2008年「民間消費」與「投資」實質成長率平均只有2.0%及1.98%,低於過去8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3.58%,可見得國人對未來的生活保障與政府的福利照顧缺乏信心,多餘的所得寧可儲蓄,也不輕易消費。以致台灣內需市場缺少積極的成長動能。
其次,政府的調查也發現,台灣的貿易條件持續惡化,2003至2008年貿易條件惡化導致實質國民所得流失累計達4兆7,107億元。
第三項惡化的指標,是附加價值率偏低。據統計,台灣整體經濟名目附加價值率,由2001年的48.9%至2007年的42.2%。若觀察製造業名目附加價值率的變化,可發現數字逐年降低,從26.7%一路降至20.7%。很顯然台灣代工利潤愈作愈薄,真正有魄力願提高研發能量,或者發展自有品牌的製造業者,在台灣仍屬少數。尤其是2005年明基集團購併西門子手機部分,不到1年竟以失敗收場,公司虧損數百億元。到後來,連明基的名字都被換掉。這對想發展品牌的台灣公司而言,無異是一場重大打擊。
此外,台灣面臨的困境和居於弱勢的項目,還包括「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足」、「不具核心關鍵技術」等。其中「服務業國際競爭力不足」項目,由台灣的服務業很少跨足其它市場,並獲得其它國家的認同可窺知。
另「不具核心關鍵技術」項目,則可由這次DRAM廠遭逢如此嚴重的挫敗,就足以了解台灣產業創新多屬製程創新,具原創技術的企業少之又少。類似的情況,也包括像在股市交易中火紅的LED照明、太陽光電等產業,台灣因沒有IP,大部分的錢除了買設備和材料外,還要支付給國外技術原廠鉅額權利金,台灣廠商真的能賺的也只有蠅頭小利。投資人不了解,以為台灣綠能相關的新興產業前途無量;其實,最關鍵的技術,台灣都是花錢買來的。在投入者眾多,自己又沒有核心技術的情況下,削價競爭、產能供過於求的夢魘遲早會出現。
雖然政府知道台商企業(尤其是製造業)許多技術和IP上的限制,但政府在政策思維上,仍然鼓勵業者創造營收,哪怕是絕大多數廠商收到的錢都是支付技術授權金、設備和材料費而流到國外,政府要的仍然是上得了檯面的產值目標。不要只是深思幾兆元的產業,我們應該自問到底屬於台灣真正創造的價值有多少?為什麼業界一直有人感慨:台灣做代工,最好就做到我們這一代就好,千萬不要讓我們的子孫也做代工?這是什麼樣的無奈?
台灣應掌握自主核心技術
根據台灣官方所定下的目標,台灣一共有5項「主力產業」、2項「新興產業」,以及產值高達9兆元的「傳統產業」。就產值來看,2008年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各產業皆有產值急遽萎縮的變化。但展望2012年,政府仍定出明確的產值目標,包括半導體2.5兆元、平面顯示器2.2兆元、石化2.1兆元、鋼鐵1.6兆元、機械1.4兆元;新興產業的部份,「綠能產業」產值要達5,725億元、生醫產業營業額則挑戰3,895億元,而傳統產業在2012年希望創造10.8兆元產值。
兆元產值喊出來很過癮,但真正要讓台灣經濟發展更為穩定,更具「連結全球」的條件,未來的製造業勢必要朝「高值化及低碳化」的目標邁進,長期而言,更要掌握自主核心技術。例如高價而且是醫療級的精密儀器、智慧型居家照顧機器人、把設計與文化創意融入製造等等。否則台灣的製造業永遠無法跳脫代工的悲情命運,永遠為人縫製嫁衣。
2009年1月中旬,行政院召開四年舉辦一次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據媒體報導,該會議中就討論到如何在台灣發展「美學經濟」,以促進經濟產值與生活品質均衡。事實上,這樣的概念正切合台灣製造業的需要。只是美學經濟的精髓,絕對不是硬把稀世珍寶的圖案印在產品上就能受人激賞而大賣。真正的美學是一種生活的品味,是一種舒暢的情懷,或者是一種人類共通的幽默與趣味。
台灣從事代工的製造業,過去只擅長「降低成本(cost down)」,後來為了爭取客戶認同與黏著,廠商為下訂單的客戶加入設計元素提高價值(value up)。前述兩者,就是台灣製造業從OEM到ODM的歷程。但台灣廠商要透過文化加值、自創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value added)」,進行所謂的自創品牌(OBM),其困難度就大得多,而且會面臨既有客戶訂單大量流失的風險,因為企業自己打品牌,就易樹立許許多多的敵人,這也是台灣終將要面對最嚴酷的挑戰。
將製造業的台灣轉型為美學的台灣
有學者認為,「美學經濟」有4C:文化的(Cultural):創意生活產品是以日常生活文化為出發點的創作;精選的(Collective):從文物中精選出足以代表文化特色的元素;愉悅的(Cheerful);和創意的(Creative):綜合日常生活文化的創意商品。「美學經濟」要成功,不能劃地設限只做具象的東方元素,也不應把目標只定義在抓住客戶的視覺。提出高質感,有文化內涵的創意(例如宏達電的聽覺訴求),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政府早就看到這一點,就是如何提升台灣的文化軟實力。例如行政院規劃成立「文化部」,要推動各種充實文化基礎建設;推動「強化產業環境發展計畫」、「創意文化園區推動計畫」,強化藝文產業發展環境,以文化的「軟力(Soft Power)」把台灣的產業和服務帶上國際。而前述的「全國科學與技術會議」,更提出台灣應該發展「想像教育」,激發國內學子的想像力,否則台灣培養的人才,都是缺乏想像力的國民,台灣的創意與設計,如何能有大作,進而讓廠商找到人類心靈的共鳴,並且催化成為行銷全球的產品?
「創意產業」與「美學經濟」,能不能讓「製造的臺灣」能夠脫胎換骨,轉型為「設計的」、「品牌的」、「創新的」臺灣?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國家基礎環境的改造及教育內容的革新。當然多幾家像宏達電一樣,願意向美學朝聖,鍥而不捨地追求美的感覺,並且融入產品設計中的公司,在台灣生根,未來一旦世界再發生一次金融海嘯,恐怕也無法對台灣和台商企業造成嚴重的傷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