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議台灣因應金融海嘯對策
在金融海嘯的襲擊下,台灣進出口衰退、稅收減少、政府預算赤字達9,300億,於是各種要求愛用國貨減少進口、新台幣貶值救出口、政府緊縮開支以平衡預算、動用外匯存底等「救經濟」的呼籲與訴求紛紛出籠。然而,對照過去幾次經濟不景氣的歷史經驗,經濟蕭條雖必然導致國家稅收大幅減少,但政府支出也因此量入為出,或各國儘管掀起保護主義運動,但反而會對其國家的經濟產生嚴重的後果。為此,本文特就因應全球金融海嘯,台灣政府的產業政策方向進行評議。
文:駱河(資深媒體工作者)
就經濟景氣循環的角度來看,台灣並非如歐美先進國家有處理經濟蕭條的經驗。因此面對全球金融海嘯,台灣政府的政策勢必要參考西方的制度與經驗,以期台灣經濟受到的衝擊最小,等待復甦的時間則希望盡可能縮短。
政府應以提高公共支出振興景氣
有輿論認為,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政府的稅收勢必出現嚴重不足,無法支應國家的各項建設與施政,因此政府應該立即縮減開支,以利渡過這一波景氣寒冬。然而,政府如果只在意預算平衡而設法縮減支出,將使已經步入金融危機的經濟情勢更加惡化。因為中央政府預算一時間的不平衡,尚不致對國家帶來多大的傷害,政府短期的舉債金額只要還在國家有能力償債的範圍內,皆不致產生「債留子孫」等的後果。如果政府害怕稅收減少,因而對進行中的公共建設與政府支出開始猶豫與停滯,將立即打擊台灣的民間消費與投資,而使台灣的景氣落入長期不振的泥淖。因此,提高利率、動用外匯存底、緊縮貨幣供給皆不利景氣復甦。
按照經濟理論,政府面對不景氣的首要核心任務就是維持一定的就業水準,也就是不能讓失業率持續惡化。立法院目前正在審議行政院提出的4年5,000億振興經濟預算,有效提高經濟成長和增加勞工就業機會。因為根據台灣官方的分析,造成台灣經濟成長急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全球經濟成長陷於停滯之後,貿易活動急速緊縮,加上台灣出口結構集中於高景氣循環連動性之產品,且以代工為主,致使台灣外銷訂單驟減,出口動能全面受創。生產指數劇減25.15%、三角貿易減幅更達40.91%,致整體製造業負成長21.68%。
二是台灣內需市場已有相當長的時間處於疲弱不振狀態。根據官方的資料,2001~2008年台灣民間消費與投資實質成長率平均只有2.0%及1.98%,低於平均經濟成長率的3.58%。
台灣應強化金融業,並提高服務業比重
這一波金融海嘯威力驚人,連德、英、法這些先進的工業國家,出口值均紛紛落入負值。台灣部分官員與學者認為,歐美國家的需求急凍,完全是通路商調節庫存所致,因此預估台灣2009年第二季或第三季就能感受到通路商急補庫存的壓力訂單,但產業界目前看到的皆是短期的訂單,長期訂單因國際經濟情勢還會發生什麼變化,尚無人知曉。因此客戶下單受市場需求不振的影響,仍十分保守。尤其是看到美國失業率達8.1%,創下25年來新高,後續的經濟情勢還會壞到什麼程度,實難預料,因此,以出口導向的台商製造業,很難預測這一波的金融海嘯何時過去。
如果過去的經濟蕭條歷史經驗可供參考,台灣2009年起可能會有一波長達1至2年的通貨緊縮,而出口訂單也要2年的時間才會逐漸回到正常的水準。換言之,2008年10月的景氣和訂單急凍現象,可能要到2010年第4季以後才會明顯改善。在景氣未回升之前的這段期間,企業除了盡可能降低負債比、減少資本支出、延後建廠時程之外,精減人力、改善財務結構可能是必要的適應環境巨變的措施。而政府則應持續投資中長程公共建設計畫,帶動人民對國家的信心,間接提升民間消費與民間投資的意願。
經濟部長尹啟銘曾表示,台灣的願景是要建設一個全球經濟島,而讓台灣和大陸產業緊密合作,將會吸引更多國際企業與資金投資台灣。然而,現實的數字卻看不到台灣有成為全球經濟島的條件。根據Global Insight預估,在金融海嘯影響下,2009年台灣的人均GDP仍是亞洲四小龍裡最低的。台灣應強化金融業發展,提高服務業比重,以提高台灣的產業實力。至於台商擅長的製造業或科技製造業,未來都無法扮演台灣人均GDP達3萬美元甚至更高水準的支柱。
產業結構調整已勢在必行
副總統蕭萬長曾提到,歐洲小國盧森堡平均每人GDP高達8萬美元。締造出這項成績的關鍵就是盧森堡成功地從工業經濟體轉型為金融服務業為主幹的經濟體。目前亞洲四小龍中,台灣和南韓都擅長科技製造,南韓則有品牌和技術研發優勢,以及汽車、造船等重工業。而台、韓正面臨GDP成長停滯的困境,以這一波金融海嘯為例,南韓甚至掀起亞洲(日本除外)貨幣的競貶大賽。但這種作法並未成功挽救南韓的出口數字。
反觀香港和新加坡,因地狹人稠,發展金融服務業獲得重大的成功,雖受金融海嘯重創,但失業率和國民所得的影響並未到達政府應強力介入的地步。這是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國或城市,充份運用人才發展經濟最成功的範例,確實值得台灣參考。只是對台灣而言,要不要放掉手上的製造優勢,是一個很難作決定的抉擇。但就台灣要成為「世界經濟島」的願景來看,製造業在台灣經濟所占有的份量日漸降低,已是無可避免的結構性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