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19798.05.15

<資訊交流>

兩岸新格局下的台港關係

自去年520馬政府上台以來,由於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不僅促使兩岸兩會恢復了制度化協商,並進行了三次的會談,同時兩岸大三通也已落實,大陸觀光客來台更是絡繹於途,可以說一個嶄新的兩岸局面已正式來臨。然而,在此新形勢下,台灣和香港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更直接一點說,兩岸直接三通後,香港的中轉地位和「特殊作用」會否因而消失?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日前,香港《大公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港台經貿關係確實上台階」的社評,藉由台中市長胡志強與香港特首曾蔭權的會面,論及台港關係下一步的發展。該社評一再提到台港關係深化及合作的必要性,在兩岸互動越來越密切的此刻,該社評所代表的聲音及立場,更值得台灣方面思考。

一、 旅遊和貿易是台港經貿的兩大支柱

一直以來,台港關係即相當密切,且台港經濟主要是以貿易和旅遊作為兩大支柱。在貿易方面,台灣是香港第5大貿易夥伴、第3大港產品出口市場、第8大轉口市場,以及第4大進口來源地,2007年台港雙邊貿易額為1,600億港元,2008年港台雙邊貿易達到2,500億港元;台資在大陸設廠成功而具備上市條件的,也多選擇在香港為掛牌地,台灣的龍頭企業如富士康(母公司為鴻海)及旺旺,都以香港為融資基地。

在旅遊方面,旅遊業一向是港台經貿關係的熱點,日前香港特區政府宣布放寬台灣居民赴港旅遊限制,自4月27日起,台灣居民只要持有有效台胞證,不需同時持有大陸出入境簽註,就可以在港逗留7天。據香港旅遊業界統計,每年訪港台灣旅客有220萬人次,但只有3成(約60多萬)人次留港多於一夜,其餘7成人僅過境2、3小時就走了,而前者消費平均達5,000港幣,後者僅為200港幣。如今取消了限制,有證就能來,估計來港逗留多於一天的台灣「過夜客」會增加5成,即30萬人次,可為香港旅業帶來可觀收益;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官員透露,香港政府已準備繼貿易發展局辦事處之後,在台灣開設「旅發局辦事處」,台港兩地未來應該會有更緊密的互利合作。

二、 兩岸恢復協商後台港互動更為密切

兩岸進入更緊密互動之後,台港之間的交流並未停止,反而更為熱絡,特別是香港政府為了因應兩岸大三通兩岸關係的發展,對台港關係進行相應的調整,包括成立「香港貿易發展局台北辦事處」,也建議香港工商界和台灣工商界合組「經貿合作委員會」,以及放寬台灣民眾來香港的入境安排。

在人員交流方面,自2008年7月迄今,先後有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高雄市長陳菊率團、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台中市長胡志強率中彰投三縣縣長、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以及桃園縣長朱立倫等人訪問香港,獲得香港特區政府如曾蔭權、曾俊華、林瑞麟等高官的接待。而在4月中旬的「香港─台灣城市交流論壇」中,台中市長胡志強再次赴港,對香港來說是台港關係更為緊密的象徵。

此外,日前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以第2屆世界佛教論壇港澳代表團名譽團長的名義,於3月26日至4月2日前赴無錫及台北出席兩地的相關論壇活動,這是香港主權轉移以來,甚至是英國管治香港後近數十年來,首位公開訪台的香港高層官員,過去的港府官員不但不可能與台灣展開交流,即使私下赴台旅遊也是高度禁忌,因此香港特區政府官員首次來台,具有特別意義。

無論是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的訪台,以及台中市胡志強市長等人的赴港,都可以看出台港在文化與經濟領域方面並未因為兩岸大三通而被邊緣化,台港之間仍有許多合作的空間。台灣在宗教、文化與藝術方面有其出色之處,而香港亦有其本身優勢;在經濟上,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場操作和台灣長期以來積聚的經濟實力,亦有可以合作發揮加乘效應的空間。

總的來說,從香港特區政府曾德成局長訪台可以看出,香港政府意識到兩岸大三通後,之前作為兩岸中轉地位的香港必須面臨調整,因此,更多更積極的官方參訪,必定是接下來台港關係發展中重要的部分。更進一步來說,台港關係更緊密的互動,不但符合香港本身的經濟利益,對北京來說亦是其對台戰略中重要的一環。

三、 台港關係發展仍充滿挑戰和變數

未來的台港關係發展將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一是香港是作為兩岸的中轉站的功能,二是「台港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香港是否能再作為兩岸的中轉站?兩岸直航後,新航線不需要經過香港,的確會造成中轉香港客流的流失,但長期來看,更能促進整個珠三角地區的航空業發展。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許漢忠認為,從長期看,兩岸直航可刺激整個大中華市場,料可補回台客流失的損失。換句話說,隨著特區政府的航空政策更加開放,機場也將有更寬泛的客流,不再只依賴台灣旅客。因此,台港關係的重點將取決於「台港自由貿易區」是否建立。

香港與大陸之間已經建立形同自由貿易區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而台灣與香港之間經貿往來頻繁,貿易障礙極低,副總統蕭萬長曾主張台港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建立「台港自由貿易區」,台灣及大陸都可以藉著跟香港的特殊經貿安排,擴大交流互動,令香港從過去兩岸的客運和貨運中轉站,變身成為「兩岸共同市場」誕生前的中介橋樑;透過台港「自由貿易區」的設立,可以建立「兩岸共同市場」;但是,要達成此一目標,從兩岸直航構建兩岸經濟正常運作網絡、貿易正常化;兩岸金融合作及貨幣正常兌換;落實兩岸雙向投資、資金平衡流動等等,都必須完成;目前兩岸除了直航及經貿活動逐漸走上正軌,在金融和投資等方面仍然未見突破,距離實現「兩岸共同市場」的目標仍然極為遙遠。

由此可知,香港政府一方面將逐漸建構一個以珠江三角洲為客源的地區,另一方面,則在北京政府的支持下,加大與台灣建立自由貿易區,但任何政策目標的完成均非一蹴可幾,台港自由貿易區仍必須建立在兩岸經貿正常化的基礎上。此外,台灣內部一直有「全球化」和「中國化」的爭議,但現實是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出口占總出口達4成,企業赴大陸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更高達7成,馬政府上台後兩岸經貿鬆綁,完全是因應兩岸現實,但是台灣藍綠兩黨的共識基礎仍相當薄弱,台港關係因此也充滿變數。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