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海西」的推進
「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的建設已成為大陸區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勢必對兩岸經貿往來及台商投資產生影響。本文就「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歷程、重要方向及具體內容,以及對兩岸經貿的可能發展進行淺析,並提出反思。
文:黃健群(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組資深專員)
日前,由大陸國台辦帶頭與中央各部委,在福建舉辦了號稱「歷來規模最大兩岸交流聚會」的首屆海峽論壇,兩岸企業與各界人士雲集,特別是台灣各黨政人士的參與,引發了兩岸高度的關注,也強化了這次盛會的新聞熱度。此次論壇中大陸向台灣企業提出的16億美元採購案,也受到台灣各界的矚目。然而,這次論壇中另一個重要的議題,更引起論壇與會者及兩岸許多討論,即所謂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的推動。不可諱言,在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的前提下,海西經濟區的建立,勢必將成為下一波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歷程
大陸在20世紀80年代即有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2004年初,在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時任福建省長的盧展工提出了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這次的會議結果,也吸引並影響了在北京的中共領導幹部的注意,並進而在2004年3月的兩會期間,由福建省的兩位全國人大代表陳慧珠以及黃小晶各提出關於〈把建設海峽經濟區列入國家區域發展目標〉和〈關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議兩項提議〉,使得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及策略首次在全國性的會議中獲得討論與重視。
時至2004年6月,中共中央及專家學者二百餘人聯合福建當地的研究機構,舉辦「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會中討論認為建設海西區是配合福建省省情改變的一項重要政策,並且能夠為兩岸未來的統一前景開創新機。遲至2004年11月,福建省政府正式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這是對於建設海西區首次全盤性提出的一項計畫,《綱要》中闡述了總體的戰略目標以及對於發展前景的規劃,並且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務期盼此經濟區的建設能夠順利達成之。
2005年1月,代表人民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中,通過了《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005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第16屆5中全會中,「海西區」計畫被中國共產黨接受,並且正式寫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與《中國海洋事業「十一五」規劃》之中,成為大陸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之一。而在這次海峽論壇前夕,大陸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可以說,海西經濟區的建立,已經成為大陸政府未來幾年主要的施政方向,甚至是具指標性的區域經濟建設。
海西區的具體方向與重要內容
所謂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指的是以福建為發展,與海峽對岸的台灣完成區域經濟整合和經貿一體化。換言之,台商投資大陸,長期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而後逐漸轉往環渤海,但若依照大陸的政策方向,除了中西部之外,以福建省為中心的海西經濟特區,將成為下一波兩岸經貿合作及往來的新興區域。
在〈意見〉中,大陸中央提到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意義、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其認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大陸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東與台灣一水相隔,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立,不但具有經濟意義,也具有政治意義。與此同時,〈意見〉中還提及海西經濟區可作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平台,並以此為基礎,推動兩岸的合作交流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邁進。
至於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產業政策目標為何?〈意見〉中明白地指出,要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以台灣製造業的優勢為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並著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發展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光電、消費電子、生物醫藥、精密儀器、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紡織、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與此同時,加快形成高技術、高效益、低耗源、少污染的兩岸產業合作基地。
更進一步來說,〈意見〉中明白指出兩岸經貿合作的區域及產業,並說明兩岸經貿合作應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以台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促進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形成以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等區域為主的產業對接集中區。同時,以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為示範,促進對台農業資金、技術、良種、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引進與合作,並推動對台離岸金融業務,拓展台灣金融資本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管道和形式,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推動金融合作。
在〈意見〉中也強調了推動海峽兩岸旅遊,以及加強與台灣現代服務業合作,並建設海峽西岸物流中心的重要性。但上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各種產業合作及旅遊,仍必須建立在三通的基礎之上,因此〈意見〉認為,強化兩岸的三通,是建設海西經濟區的必要條件,因此,把福建沿海機場、港口等,作為兩岸直接三通的首選地,適時增加福建沿海港口為對台海上貨運直航口岸;推動福建機場與台灣實現空中直航,增加航班、航線;適時擴大陸客從福建口岸赴台;進一步發揮福建作為兩岸事務重要協商地的作用等等,都是推動及完善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落實的事項。
總的來說,大陸在確定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的政策方針後,福建省即不斷地以多面向、多層次和密集的互動,加速和台灣各個層面的交往,包括在經貿方面的合作。舉例來說,在大陸國務院對加快建設海西經濟區發表積極支持的意見之後,海峽論壇期間在福州舉辦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即組織了大批兩岸之間的產業對接洽談,並簽署了20項合作協定;而泉州市的泉港區一口氣和台灣區石化同業工會的6家會員企業,簽訂了總投資約50億人民幣的項目,甚至海峽論壇開幕式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提出的8大利台措施,都是落實建設海西經濟區的具體方案。
海西區對兩岸經貿的影響
海西區具有許多重要的經貿戰略意義,已被視為兩岸經濟一體化的試驗點,更是兩岸產業分工落實的重點區域,但海西區的建設,將對兩岸經貿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海西區」的規劃主要是以福建為主體向外延伸的一個區域經濟體,從區域發展的佈局來看,大致可分為縱向聯繫與橫向聯繫兩方面。就縱向聯繫方面而言,「海西區」包含三個面向:分別為東南沿海(廈門、福州、泉州等地)、山區腹地(龍岩、三明等地);周邊地區(粵東、贛南與浙南)。就橫向聯繫方面而言,南部地區以汕頭為首,韓江流域為軸,粵東、贛南為腹地;中部則以廈門為首,九龍江流域為軸,漳州、泉州為兩翼;東部地區以福州為首,閩江流域為軸,莆田、寧德為兩翼,閩北地區為腹地;北部地區以溫州為首,甌江流域為軸,台州為北翼麗水等浙南地區為腹地。
過去大陸沿海地區的發展多集中在珠三角以及長三角地區甚至是環渤海經濟區,介於長三角及珠三角之間的東南沿海包括福建、浙江等地縱使有許多良港,卻一直沒有完善的計畫以進行開發。而依照大陸十一五規劃及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可以發現東南沿海的開發對大陸而言是一大課題與工作。最顯而易見的原因就在於區域發展極度不均,使得大陸政府必須正視這項重大問題,加上珠三角及長三角經過長年的開發,雖然獲得大幅度的成長,但亦產生許多問題,最明顯的莫過於過度開發。因此,開發擁有廣大腹地且鄰近台灣的福建一帶,就成了大陸政府平衡區域發展,並加強兩岸經貿交流的一個新的機遇,而這也成為海西區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此外,福建地區地處沿海,但省份內部至他省之間又有貧困山陵、少數民族群居及許多未經開發之處,亦即會有較一般沿海地區低廉的人力資源或天然資源可供應用,一方面可以供給沿海發展之需,另一方面亦可帶動內陸地區的發展,形成一種互補的作用。當然,更重要地是,對於大陸政府而言,建設海西區將會協調沿海的發展。由於大陸過去的開發太過集中在三大經濟區,東南沿海反倒成為一道裂痕,一旦能夠成功開發此區域,往北承接長三角,向南又有珠三角的接應,使中國的沿海地區形成完整的一體化發展情勢,同時亦能夠發揮作用帶動內陸的發展。因此,在大陸政府的規劃裡,海西區不應只是一個單純獨立運作的經濟體,它應該具有聯繫南北的功用;它的出現不是排擠南北的投資發展,而是讓區域發展成為一個共生共榮的整體。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建設海西經濟區的過程中,大陸政府勢必將會提供更多優惠條件及招商政策,吸引因大陸轉型升級政策下由長三角、珠三角移轉的台資企業進入投資,並透過產業區域的建立,建構一個包括服務業、物流業、金融業、旅遊業等行業雙向合作及民眾相互往來的兩岸生活圈。雖然東南沿海地區具備與台灣更為相近的文化與血緣關係,然而建構以福建省為中心的海西經濟區,是否能吸引台資企業前往投資,仍有待商榷。就如同大陸為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實行了各項經貿新措施,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提升及擴大產業的質和量,反倒還打擊了原有產業的發展。透過政治力量推動的海西經濟區,是否只能創造一時的話題,以及提供短暫的政策利多,亦或如長三角、珠三角一般,再造一個繁盛的海西經濟圈,其關鍵仍在兩岸政府對海西經濟區是否有同樣的共識,以及進一步的具體合作方向。
結論:對海西經濟區的反思
大陸方面關於「海峽西岸經濟區」推動的呼籲已久,但因種種原因未能落實。在此次首屆海峽論壇開幕前夕,大陸國務院發布了〈意見〉,明確地指出大陸中央對建設海西經濟區的支持,不但具有政策宣示意義,更彰顯出大陸政府在兩岸交流日益熱絡的此時,順勢推動海西經濟區的經濟政治等多方面意涵。然而不可諱言,大陸對海西經濟區建設的構想中,提出了許多對台灣有利的產業發展條件,包括廣大的腹地、優惠的政策等等,但除了立即的經濟利益之外,台灣究竟應該如何理解與回應?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不是一個新的構想,它是延續之前對兩岸經貿如何整合而來的一個付諸於行動的方案政策。從經濟角度來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提出與設立,對大陸而言是要平衡區域發展,對外則是要創造其成為亞太地區經濟的中心;但從政治層面來看,海西經濟區的建設仍避免不了台灣民眾對大陸「以經促統」的疑慮。除了傳統的政經考量外,海西區與其他經濟區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它的戰略位置,一旦台海之間發生動亂之時,海西區更兼具可以掌控台海局勢的任務。
就大陸政府的說法,海西區將會創造台灣與福建的共同繁榮,但兩岸之間要建立經濟交流合作的機制,將會面臨雙邊協議與千絲萬縷的政治問題。在兩岸交流互動更為頻繁的今日,台灣如何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一方面享受兩岸經貿合作發展所帶來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自我的主體性,將海西區發展過程中可能造成的負面效益減到最低,相信這才符合台灣真正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