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陸資來台的影響
自6月30日經濟部公布第一階段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業別項目,以及即起受理陸資來台投資或設立辦事處的申請之後,即象徵兩岸雙向投資的時代終於來臨了。基此,本文特就陸資來台投資的項目、台灣內部的看法、陸企對來台投資的期待,以及三類入台陸資對台灣的影響等進行解析。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經過1年的規劃評估,經濟部6月30日由次長鄧振中召開記者會宣布「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在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許可辦法」自30日起生效實施,同時公布第一階段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業別項目,並即日起正式受理陸資來台投資或設立辦事處的申請。
首波開放來台陸資項目共192項
經濟部第一階段共開放製造業64項、服務業25大項(117細項),以及公共建設11項產業別,總共192項陸資企業可來台投資;其中,製造業部分以配合兩岸產業合作,納入搭橋專案如汽車業等重點項目,以及上下游產業鏈完整,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等的紡織、塑橡膠製品等項目為主。至於列為僑外投資的禁止及限制等負面表列及大陸地區禁止項目都不開放,因此,包括備受矚目的晶圓、面板、中草藥、電信業等,都不在第一階段開放之列。
服務業部分的開放原則以有助於商業活動及行銷通路的,且業者具有因應能力的批發業、零售業為優先,共計開放服務業細項117項;但涉及學歷認證、專業證照的律師、會計師,或需考量業者調適能力的營造及相關工程業則暫緩開放。公共建設部分的開放以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方式進行投資,但對於公共工程的承攬部分暫不開放。而外界相當關切的「民用航空站及其設施」也須位於航空站陸側且非涉及管制區,並明訂陸資持股比率限制;「港埠及其設施」則明訂陸資持股比率限制及投資總額下限。 經濟部表示,開放產業別是依據「先緊後寬」、「循序漸進」等原則,採正面表列方式分階段開放。至於業界相當關切的晶圓、面板、中草藥、電信業等,並不在第一階段開放之列,同時也不開放陸資企業來台開發房地產業。
台灣內部對陸資開放的看法不一
陸資是否來台,是台灣內部爭議極高的議題,6月30日公布陸資來台項目,挑動了台灣內部最敏感的神經,泛綠陣營特別召開了記者會表達反對的立場。
在「開放陸資來台不可不慎」的記者會中,台灣新社會智庫財經組召集人洪奇昌、顧問林濁水、立法委員賴清德等認為:「陸資來台」並非三次「江陳會」以來的9項「協議」(agreement)之一,而是第三次「江陳會」所達到的「共識」(consensus),對於1年來已經實施之「協議」尚未經過完整的政策影響評估,對於國家經濟造成衝擊的公共政策、尚未形成之「共識」,政府不應貿然實施。其次,其認為雖然兩岸在經濟上有著緊密的經貿往來,但是,不容否認的是,兩岸在政治上有其特殊性,因此,政府應讓真正有心的外商直接投資來台,陸資不但具有統戰色彩,甚至可能會投機炒作。且目前台灣並不缺乏資金,台灣目前有1兆1,544億的超額儲蓄,代表的是國內資金未被充分利用,政府應當尋求的是提振民間投資、強化投資信心。
此外,還有包括此一措施是否應受民意機關監督、在經濟上陸資是否真正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過度依賴大陸等等問題,都讓泛綠陣營開放陸資來台政策抱持高度的懷疑。此外,對於陸資以「熱錢」形式一旦大舉進駐股市、房地產,加速台灣財富的「M型化」,更讓泛綠陣營認為陸資來台的政策應該更為謹慎。當然,反對者還質疑,首波開放的陸資投資項目屬於中低階生產技術,因此,對陸資是否有吸引力?若無,陸資來台的目的為何?且若依市場法則開放如封測、IC設計、晶圓、面板等高階技術製造業,則會有技術外移等問題。
陸企對來台投資有高度期待
這一波台灣開放的陸資投資項目,對大陸方面來說或許不如預期,但無論如何,這個政策的開放,正式宣告兩岸雙向投資時代的來臨。
大陸對台灣開放陸資的政策,給予了即為正面的評價,《人民日報》甚至以「台灣公佈陸資赴台投資管理辦法 兩岸攜手賺世界的錢」作為標題,內容指出開放陸資來台的政策雖然只是一個管理辦法,卻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打破了兩岸經貿關係30年來間接、單向、極端不對等的局面。該文甚至提到,雖然去年底兩岸正式三通,但大陸企業無法來台灣投資,讓「通商」無法真正落實。
《人民日報》還提到,「兩岸聯起手來賺世界的錢」,本應是兩岸最大的共識,卻走過漫長的30年才得以實施,《人民日報》認為,大陸方面一直為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而努力,因此,早在1979年就提出兩岸三通的目標,1988年6月還提出〈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讓台商赴大陸投資有法律的依據;1994年大陸頒布了《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2008年4月,海基會、海協會達成開放陸資來台的共識後,5月17日,大陸即公佈〈關於大陸企業赴台灣地區投資或設立非企業法人有關事項的通知〉,為兩岸間的經貿互動率先邁出一大步,並依據台灣開放的投資項目,組織電子、紡織、商貿服務及公共建設等大型考察團,陸續赴台考察投資環境。
換言之,大陸方面認為兩岸經貿正常化才是其利益之所在,因此,對於兩岸經貿交流,持續表達了正面的態度。但無論陸資來台有什麼樣的政治目的,不可諱言,對大陸來說陸資來台仍必面臨許多的挑戰。雖然目前已有包括國航、全聚德的知名企業詢問來台設辦公室甚至公司的程序,但大陸方面認為台灣的土地、人力和生活成本都高於大陸,對大陸企業是否有吸引力仍待商榷。因此,大陸一方面明示暗示台灣方面對陸資來台的規定不符現實,希望台灣方面有所調整,同時,則希望兩岸可以制定兩岸投保協定,保證來台大陸企業的權益。而兩岸對此已有初步共識,在接下來的兩會協商中,相信會有進一步的進展。
三類入台陸資對台灣的影響
陸資來台已箭在弦上,即使台灣的市場不大,但對許多陸企來說,赴台投資不但具有商業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具有戰略上的意義,也就是「價值」高於「價格」。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研究,陸資來台可能以直接投資的方式投資生產性事業,或是以買證券的方式從事金融投資,或是購買房地產。這三種不同的方式對台灣的影響也各異。
在直接投資方面,陸資來台當然必定使得台灣本身的資金因此而增加,但來台陸企必然也對投資標的有相當控制力,此外,台灣先進技術不可避免將面臨移轉的問題。事實上,投資台灣高科技產業將有助於大陸產業升級,但為了保持技術領先,因此雖然政府開放了64項製造業來台投資,但對高科技產業的開放仍保持謹慎的態度;然而,雖然目前政府對陸資來台採取正面表列,但陸資仍可以用很多方式入股,因此,增加實務上的複雜性。在金融投資方面,兩岸簽訂MOU或ECFA之後,對台灣正面效應是資金動能增加,股市活絡,負面的影響就是股市與匯市波動風險增加,波動風險包括很難處理的問題,涉及雙方司法問題。至於在房地產方面,這一年多來兩岸政策開放以來,來台的大陸經貿參訪團已不知凡幾,而陸資、台商紛紛來台找地、參股、買技術、租辦公大樓的新聞更是時有所聞,例如兩岸知名的頂新集團買下台北101兩成股權後,即為陸資來台購買不動產吹起前奏曲,一般評估,在今年第4季類似台北101的地標性建築,將是陸企第一波購買和進駐的對象。此外,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及大安區的地標性的辦公大樓及豪宅,都可能成為陸資在房地產方面購買的標地。但一般住宅市場,目前基本面還是供過於求,所以容易變成M型化市場,的確會造成前述財富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
結論:開放陸資政策將改變台灣產業型態
一般認為,陸資來台可激勵外資來台投資,利於台灣經濟擺脫當前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更進一步來說,兩岸產業能夠互補,擴大經濟合作,當然,更有利於台灣建設全球營運中心。但不可諱言,任何政策並非只有利無害,陸資來台對台灣產業的技術外流、股匯市波動風險,以及所得分配惡化等等可能造成的衝擊,都是產業界乃至執政當局不得不面對的課題。開放陸資來台是一條不歸路,可以預料的是,台灣將被整合進以大陸為主的大中華經濟圈當中,台灣產業界並可以藉由兩岸產業分工的過程中升級再造,台灣產業型態將面臨一波新的挑戰與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