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回流台資促進台灣產業發展
在兩岸經貿日漸正常化的今日,兩岸雙向投資不但已是一個趨勢,更將可能促成兩岸產業的分工;再者,如果政府的戰略方向正確、政策能夠落實,台資回流將促成台灣成為研發、創新及運籌營運中心。因此,台資究竟是回台投機炒作?抑或提升台灣產業環境?端看政策如何引導。本文特就如何以回流台資促進台灣產業發展進行淺析。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一、台灣去年爆發台資回流潮
台商資金自去年第三季開始爆發回流潮: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去(08)年第三季對外證券投資金額首度轉正,出現41億7,000萬美元,終止了自1990年第四季以來連續18年的資金出走潮,而到了第四季,台灣資金回流130億4千萬美元,比上一季爆增兩倍,換言之,光是去(08)年下半年,台商資金回流就高達了17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800億),而今年第一季資金回流也高達新台幣5,000億,換言之,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第一季,預估台資資金回流金額就高達新台幣1兆元。
在這些回流的資金中,大陸台商所帶回的資金潮就占了很大一部分。過去18年,兩岸因關係緊張及避稅考量,台灣外流的資金高達新台幣7、8兆,但由於遺贈稅下修至10%,以及兩岸關係改善所帶來的和平紅利,許多外流的台灣資金紛紛回流。而由於2007年開始大陸出口加工貿易政策的轉變,加上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使得以外銷為主的大陸台商在經營上面臨很大的衰退,因此許多台商無意在大陸繼續經營,紛紛將這些年來的獲利匯回台灣,而這些資金即成為這股回台資金浪潮主要的部分。當然,這一年來台商回流限制大幅放寬、大三通後兩岸交通的效率大幅提高等等,都增加了大陸台商資金回流的意願。
二、台商回流資金仍多為資產配置
台商資金回流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作為個人或企業資產的配置;二是回台進行產業的投資,包括回台上市。
在資產配置方面,大量的資金回流,不斷地推升台股,台股指數自去年11月21日創6年來最低的3955點,到7月底突破了7000點,漲幅高達56%,在全球不景氣中衝出全球前五大漲幅的行情。而在房地產方面,大陸台商回台購置房地產或投資商辦,也活絡了台灣房地產市場。舉例來說,這一年多來兩岸政策開放,不但是台商,還包括已經可以開放來台的陸資紛紛來台找地、租辦公大樓,這使得台北市信義區及大安區的地標性的辦公大樓及豪宅,都成為這些資金在房地產方面購買的標地。
在回台進行產業投資部分,根據經濟部台商回台投資專案辦公室的統計資料,自2006年9月至今年6月底為止,經濟部掌握的台商回台投資案源已有166件,預估投資金額約195億元;其中,今年1至6月新增投資案就有65件。而這166件台商回流投資案中,來自大陸的台商就占了115件,預估投資金額約167億元,主要投資業別為機械設備製造業、電腦及電子產品、光學製品製造業等等。此外,在回台上市部分,在大陸經營已久的旺旺集團、全球第一大NB機殼廠巨騰,到日前提出回台上市申請、從事製造及銷售電子及電源相關汽車零組件的新焦點汽車技術控股,都引起了投資市場的熱潮,也增加台灣資金的動能。
就金額來看,回流的台商資金仍多為資產配置,換言之,這些回流資金被投入在房地產、股市仍占多數,作為產業投資發展的金額和數量,仍有待台灣投資環境進一步的優化。然而,台灣目前投資環境的困境究竟為何?
三、目前台商資金回流誘因仍不足
在經濟部日前舉辦了「2009台商投資台灣的高峰會」中,台商紛紛表示有返台投資的意願,但政府目前的相關辦法,政策優惠相對有限,台商資金回流誘因不足。例如之前有意回台上市上櫃、設立營運總部的東莞台商,卻因回台上市的政策不夠清楚、設立營運總部的優惠有限,兩岸重複課稅問題尚未解決,因此傾向暫緩回台投資。
事實上,自2000年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台灣便開始推動台商返台投資(「鮭魚返鄉」計畫),但由於經濟形勢不佳,加上當時的政策限制,返台投資事項並無重大進展,平均每月僅7家台商返台,2007年全年累計回流金額不足2億美元。但2008年後,一方面因為大陸土地與勞工的成本增加,內、外銷市場都受到很大的衝擊,再加上大陸「產業升級」政策,使得台商經營受到很大的衝擊,不少虧損倒閉者,有些還打算外移。換言之,台商在大陸經營的環境不如往昔,海基會日前公布的問卷調查顯示,目前有近40%的大陸台商,願意考慮在兩年後返台投資。
但根據大陸台商的反映,目前政府鼓勵大陸台商回流的相關政策規劃仍舊不足,包括:一、稅賦問題:25%的營業所得稅,成為台商猶豫不前的原因之一;二、產業群聚:因部分產業如IT產業早已外移大陸,生產基地移轉不易,可是單一企業又孤掌難鳴,往往動彈不得。
針對台商資金回流問題,政府至今似乎缺乏比較明確的總體戰略,其中最關鍵者,在於計劃吸引回流的對象或範圍為何?有部分學者主張,台灣應該擴大吸引範疇,為經營困難的台商,提供一個「經貿特區」,幫助他們產業升級,再創事業的高峰,並透過此類產業的持續出口,維護上中游產業的命脈。但有些學者則不贊成這個觀點,認為這些企業,多數為大陸所淘汰,台灣將更不適合其發展。所謂台商返台投資,還是應該鎖定科技產業,鼓勵建立研發基地、營運總部等。換言之,雙方對於所謂台商資金回流的定位,顯然有所不同。
事實上,面臨困難的台商多屬傳統產業,政府設置的「台商專區」或「經貿特區」,必須為其解決土地、租稅,尤其是勞工方面的供應,也因此,這些有困難的台商,對於返台投資的要求,關鍵在於政府能否容許「外勞比例」從目前的30%大幅提高,使得外勞薪資與基本工資脫勾,再藉「Made in Taiwan」來提升報價,再創傳統產業的另一個契機。但這樣的思維,必須建立在不受現行勞工、環保、稅賦法規限制「經濟特區」。
然而,對政府來說,這樣的「經濟特區」設立牽涉到的是社會公平的問題,且「經濟特區」對長期深耕台灣的企業並不公平,因此,並非可行的方式。
四、政府應制定產業發展策略吸引回流台資
不可諱言,無論是海外或大陸台商回流的資金,都是台灣經濟動能力的一部分。但站在利於台灣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吸引資金回流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海內外投資人來台投資,進而改善台灣的經濟,並在台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然而以目前來看,這股龐大的資金潮僅有少部分是作為產業的投資,大部分仍是作為個人或企業的資產配置,因此,政府應將這股龐大的回流資金導引至產業面的投資,增進台灣產業研發、創新的能力,不要讓這股資金僅成為投資甚至投機的工具,以免造成台灣貧富差距的擴大,舉例來說,在目前房地產基本面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回流台資投注房地產,很容易變成M型化市場,容易造成財富所得分配惡化的問題
此外,若這些資金能被導引至產業發展與投資,促成台灣產業再一次的轉型升級,將更能加速兩岸產業的分工,讓兩岸產業能夠更進一步的合作。這一部分,目前經濟部的「搭橋計畫」是一個可行的方向,然而要注意的是,政府應思考如何有效地將大陸作為台灣產業全球佈局的一部分,同時,根據台商群聚特性進行配套措施,並利用大陸的經濟崛起及廣大的內需市場,讓台灣產業再創一次的高峰。
五、 結論
在思考吸引大陸台商回流政策時,政府應該有一套整體的產業發展策略,並且能夠針對產業界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了解究竟哪些產業有回台意願?若符合台灣發展政策的產業,應在法規上盡量鬆綁。另一方面,政府也應主動規劃回台的產業類別,甚至應積極主動的前往大陸進行招商說明。
此外,政府可以比照過去大陸鼓勵外商投資的政策,給予返台投資的個人或是企業,一定比例的退稅。此外,也可以參考美國的本土投資法,只要海外收益在一定期間內匯回國內,並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削減債務及培訓和僱用國內員工,則可降低所得稅率。由於目前海外資金匯回台灣投資,投資人都必須承擔一定的稅賦成本,因此,不論是再投資退稅的優惠,或是直接給予減稅,都能夠降低投資人的實質稅賦負擔,進而增加資金返台的意願。若政府能以宏觀開放的角度,制定相關政策,讓台商海外資金回流,對台灣經濟與產業的永續發展,將是一個新的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