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298.10.15

<資訊交流>

兩岸經貿整合VS.台灣就業市場

兩岸擴大交流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然而,隨著兩岸經貿關係越緊密,台灣就業市場必然會面臨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對台灣的契機為何、應如何因應?此外,隨著兩岸經貿的整合,政府也必須正視台灣勞動者參與大陸就業市場的現實,並在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思考如何留住優質的台灣人力;另政府在發展所謂下一波新興產業的同時,必須思考如何進行人力素質的提升,包括強化學校和產業界的連結,並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讓理論和實務得以結合。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兩岸經貿整合下,對台灣就業市場究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根據台經院研六所所長楊家彥的預估,兩岸經貿深度整合,雖然對台灣經濟有幫助,但台灣未來平均失業率將在5-6%水平。事實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公布,至98年8月份為止,台灣的失業率為6.13%,較7月上升0.06個百分點,較97年同月亦升1.99個百分點,失業人口為67萬2千人。隨著接下來兩岸即將簽定ECFA、MOU,台灣產業結構及就業環境必然會有一波新的調整。

一、台灣就業結構呈現兩極化現象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高失業率已經普遍成為各國的普遍現象,台灣也同樣面臨同樣失業率攀高的困境。然而,根據日前萬寶華人力銀行調查,台灣企業主卻有很高的比例表示徵才困難。台灣就業結構的兩極化,突顯了台灣就業的問題,同時也突顯了台灣產業發展迄今的困難。根據該調查可以了解,台灣企業在研發、業務、工程師等方面有很大的人力缺口,但由於目前台灣的勞動力水準不符合企業的期待,因此造成空有職缺卻無法有合適應徵者的現象。換言之,失業、待業人口的增加,並無法緩解台灣現在產業勞動力缺乏的問題。為何會有這樣的現象?事實上,這就必須從台灣產業發展的歷程來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進入產業以電子工業為主,石化、機械工業為輔的轉型升級期,並由勞力密集向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事實上,到2000年時,台灣的半導體晶片、電腦及其週邊設備等資訊產品,有超過10種的市場占有率,僅次於美國和日本,位居全球前三位,資訊產業的產值已達210.23億美元。也就是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資訊產業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台灣資訊產業也創造了許多相關領域的就業人口;但與此同時,由於台幣升值、勞動成本上升、環保意識抬頭、產業升級等等因素,加上1989年「六四事件」後大陸擴大改革開放的腳步,提供了許多優惠措施,使得許多企業紛紛開始赴大陸投資,間接促成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汰舊換新。

換句話說,由於高污染、高耗源及勞動力密集的產業逐漸外移,使得台灣就業環境隨之改變,因此,相關產業的勞動人口便面臨失業的問題,這是台灣就業市場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

二、台灣現有就業市場必將隨產業結構調整

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由於台資企業大量赴大陸投資,因此台灣工作機會將快速流至大陸,就業狀況惡化愈來愈明顯。根據了解,建築、製造、金融、商業、運輸等工作崗位都在減少,造成台灣就業環境也越來越困難。由於台灣在半導體、面板及資通訊產業後,並無發展出具規模的新興產業,再加上產業過度集中,缺乏多元發展,易受國際景氣影響等等因素,再加上企業外移大陸,故造成台灣現有人力無法符合就業市場,以及現有產業找不到適合勞動力的兩極現實,其原因是產業結構在調整的過程中,勞動者沒有相對應的隨之調整。

根據媒體的分析,由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台灣的就業市場將面臨五大趨勢,包括派遣成為就業主流、中國內需相關工作火紅、新型態工作出現、微型創業倒閉潮、學歷再貶值等問題,政府應針對這些問題提早因應,並思考台灣下一波的產業發展方向。事實上,目前政府正以生技產業領頭,以能源、觀光、國際醫療、精緻農業、文化創意等為主的六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的方向,並希望以政府的力量調整台灣的產業結構。換句話說,在台灣逐漸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精緻、環保、附加價值高的產業,勢必是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換句話說,台灣的就業市場,必將隨著這樣的產業發展方向調整。

三、高端專業人才欠缺將成為兩岸共通的現象

在全球經濟情勢普遍不佳的情況下,大陸就業市場同樣面臨困境。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經濟藍皮書》預計,2009年大陸大學畢業生規模達到611萬人,比2008年增加52萬人,預計超過百萬人有就業困難的問題。由於大學生失業的問題也相當嚴峻,因此大陸政府亦強調要將大學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紛紛推出各種幫助大學生就業的措施,包括拓寬管道保就業,發放創業貸款,發放就業券,鼓勵大學生當村官等。

藍皮書指出,大陸大學生就業難是歷史問題,然而,在大陸多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情況下發生,呈現一種矛盾的現象,而這與大陸經濟發展模式有關,即高端產業發展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根據大陸《2005年中國人才報告》顯示,2010年大陸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將達2,000萬人,而到2020年,大陸人均GDP達到3,800美元左右時,需要10%左右的大專以上人才,即1.4億人,比現有數量多出7,000多萬。也就是說,從現在到2020年,年均需要增加600萬左右大專以上的畢業生才能實現這個目標。換句話說,從大陸現有產業發展的方向來看,大陸將面臨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反而不是就業困難的問題。由此可知,兩岸同時面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人力結構無法適時隨之調整的問題。

就目前大陸就業市場來看,隨著大陸加工出口貿易政策的轉變,「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業將不再享受優惠政策,並在政策的導引下往中西部及落後山區轉移,換句話說,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以及研發、管理、諮詢和教育領域等服務業,都將成為大陸就業市場的新一波趨勢。換句話說,當大陸製造業由產業鏈的中低端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高端移動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將會造成大陸人力的極大缺口。換言之,兩岸將同時面對高端專業人才欠缺的問題。

四、 結論:因應兩岸人才交流時代的來臨

兩岸就業市場都將面臨高端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然而,在台灣產業調整的過程中,如何留住優質的人力,是政府應當思考的問題。

此外,隨著兩岸經貿的正常化,兩岸人才交流已是趨勢。目前,台灣物流、金融等高端服務企業紛紛布局大陸,形成人才職業背景的多元化,因而一批既掌握先進管理經驗,又懂得兩岸市場的高素質人才,成為大陸人力市場新的需求。事實上,台灣人才結構呈現初級勞動力和高級人才短缺、中間的專業技術人才相對過剩的問題;而大陸人才結構則呈「金字塔」形結構,即初級勞力供應充足、中間的專業技術人才短缺、高級人才總量相對較大,但比重較低。換句話說,金融海嘯衝擊下大陸製造業的升級所需的大量專業技術人才,不但對台灣機械、電子資訊等先進產業技術人才是一個機會,對台灣既有的管理人才更是一個契機。

隨著兩岸經貿的整合,政府也必須正視台灣勞動者參與大陸就業市場的現實,並在台灣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思考如何留住優質的台灣人力。同時,政府在發展所謂下一波新興產業的同時,必須思考如何進行人力素質的提升,包括強化學校和產業界的連結,並透過建教合作的方式讓理論和實務得以結合;同時,鎖定六大新興產業進行產、官、學等方面的整合,讓台灣人力素質具有全球競爭力。此外,隨著兩岸經貿的整合,取得大陸證照已逐漸成為台灣專業人士拓展大陸市場必備要件,政府應正面積極看待,並藉此思考兩岸在證照制度上合作的可能,甚至透過大陸對台灣開放證照的此刻,將大陸視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鼓勵台灣人多取得大陸證照,並透過制度設計,讓這些擁有跨界能力的人力資源能為台灣產業發展所用,這才是台灣利益之所在。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