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能產業 兩岸合作新契機
由於高油價已成為趨勢,甚至成為政治議題,因而促使綠能產業的未來發展備受全球關注,更已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重要產業政策,以及因應全球暖化及油價飆漲的共同重要對策;也因為如此,綠能產業不僅極有可能成為未來全球主要經濟成長動力來源,更被視為是兩岸合作新契機,為此,兩岸應捉住這個機會,攜手合作,在下一波產業發展中,共創雙贏。
文:何欣茹(NGO工作者)
綠能產業有多重要?《世界又熱又平又擠》作者佛里曼在2008年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就曾經指出,開發綠色能源將是必然的趨勢,也是台灣產業發展的好機會。他認為,在這在又平又熱又擠的新世紀,對台灣公司是個大好機會;因為台灣公司了解這個新世紀,綠色能源將是下一波全球產業。
目前,由於高油價已成為趨勢,甚至成為政治議題,促使綠能產業未來發展備受全球關注,作為新能源的綠能產業,不但在未來極為有可能成為全球主要經濟成長動力來源,更被視為是台灣與中國的合作新契機,發展綠能產業可以說是目前台灣企業界相當重要且急迫的新課題。
安聯集團全球研究團隊總監高納.米勒(Gunner T. Miller ) 預期,綠能產業與PC產業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高油價的時代,尋找替代能源如風力、水力、太陽能等,已受到多國政府的獎勵及補貼,尤其在金融海嘯後,綠能產業已經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重要產業政策,同時也是兩岸因應全球暖化及油價飆漲的共同重要政策,綠能產業本身的前景相當不容小覷。
綠能產業的發展趨勢
綠能產業的核心在於潔淨能源或綠色能源,一般傳統所採用的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像是用來提供交通燃料、機械動力及發電的煤、石油、天然氣等,或是提供爆破或是發電所用的核能,這些傳統的能源一方面破壞環境生態,另一方面,諸如核能對人類的健康也有所危害,綠色能源,又稱潔淨能源或可持續能源,是指能量可以再生的天然資源,如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能、地熱能等,現階段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技術最成熟,能大規模發電。當標榜綠色能源的呼聲日益高漲,綠能產業也隨之興起。目前綠能產業所包含的範圍相當廣泛,只要專門解決環境污染、節能和替代性能源的相關技術與產業,都屬於綠能產業的範圍,包括太陽能、LED照明、風力發電、新燃料電池和油電混合汽車以及污水處理都屬於綠能產業。
美國與中國雖然是全球兩大能源消費與低碳排放國,但上個月剛結束在中國的訪問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已經在這次行程中與中國達成了「共同合作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二一世紀的經濟引擎」的共議,綠色低碳經濟將成為未來美中合作關係的關鍵議題。未來美中雙方也將大規模針對風力、太陽能、先進生物燃料及現代電網進行合作發展,不僅核能的和平利用是努力的重點之一,煤炭、綠建築、環保車也是將來優先發展的重點項目。
相對來說,綠能產業在歐洲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歐盟各國是全球最重視環保與再生能源的區域,不僅發展最為成熟,受益也最多,例如西班牙是全球太陽光電成長最快速的市場,德國、義大利、葡萄牙及南韓等國家在發展替代能源方面也十分積極,英國政府曾經表示要在2020年之前達到每個家庭都使用風力發電的決心,預估在2009年,英國更將取代丹麥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國家。歐洲政府在政策面的持續推動,是綠能產業最有力的支持,促使歐洲各國在替代能源產業的發展上有超越其他區域的好成績。
台灣綠能產業發展概況
根據經建會統計,台灣2009年綠色能源產業及環保服務業產值估計分別可達新台幣1524億元、709億元。在去年,台灣已經分別為全球第2、第4大的LED(發光二極體)、太陽能生產國,今年開始,政府對綠能產業也更為重視,行政院會在2009年4月宣布啟動「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國發基金也將大型綠能產業列入優先投資項目,政府預計5年內投入450億元,提升7項綠能產業的關鍵技術,並推動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的設置與補助,使得綠能產值至2015年時達到新台幣11,000億餘元。
目前推動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分成「能源光電雙雄」和「能源風火輪」兩波,採取技術突破、關鍵投資、環境塑造、出口轉進、內需擴大等五大策略推動。第一波能源光電雙雄,以具有良好產業基礎的太陽光電和LED照明的能量為主,以台灣成為全球前三大太陽電池生產基地、全球最大LED光源及模組供應基地為最終目標;第二波能源風火輪,則是推動技術尚處研發階段的風力發電、生質燃料、氫能與燃料電池、能源資通訊、電動車輛等五項綠能產業,以協助產業取得關鍵技術、建立國內市場示範應用、維持產業活力為主要策略。
雖然台灣綠能產產業的發展還面臨了一些需要進一步突破的困境,像是台灣綠能產業還未脫離以生產技術為代工的角色,產業整體的關鍵技術還有待提升;或是在綠能科技的創新與管理方面,人才仍顯不足,跨領域資源整合也有待落實,以進一步嵌入全球分工佈局;乃至於未來要讓綠能產品真正進入國際供應鏈,還有待建立實際的運轉及運用實績,擴展市場應用;以及目前台灣整體綠能產業還不具經濟規模,仍有賴國際市場的拓展,未來必須要積極培育產品品牌及通路等等狀況,但是誠如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在今年初曾公開表示,台灣應該轉化IT實力,發展ET(EnergeticTechnology,能源科技)產業,目前台灣在綠能產業的發展上,已開始積極佈局、解決相關問題,未來如果能深化兩岸綠能產業合作,共同提高量岸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更多的問題將能迎刃而解。
兩岸綠能產業合作潛力
過去中國一直以開發中國家自居而抗拒承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平均能源消費水準雖然仍遠低於已開發國家,但問題是目前中國能源消耗結構中,煤炭比重過高,因此官方政策也全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主軸的「低碳產業」。包括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為新能源的要角,明確表示要在2010年年實現較2005年減少20%碳排放量的指標。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展綠能產業乃成為中國的當急要務,不論是大量採用LED的照明燈具,或者是電動車的普及,乃至於風力、太陽能發電的開發,每一項都代表龐大的內需市場。
在今年4月份時,兩岸已經初步對綠能產業達成共識,台商將進軍大陸綠能市場,包括太陽能和LED路燈等。主要的發展以大陸地區數百萬人口的中型城市做為試點,尤其以西部地區城市出線機率高,由大陸提供地點與資金,台灣負責技術,並協助台灣廠商銷售至大陸。而今年12月大陸工業信息部副部長婁勤儉帶團來台時,也更進一步提議以綠能產業做為兩岸產業合作的重要項目。現在這是綠能產業的發展時機,台灣業者可以加速建立起兩岸常態化綠能產業交流及合作機制、簽署兩岸綠能科技與產業全面合作協定、並且加強對台灣綠色產品向大陸行銷的計畫。
日前,繼台積電決定進軍太陽能電池及LED等綠能產業後,聯電近期也開始進行相關事業布局,聯電進軍綠色能源市場的策略將以「台灣研發、大陸生產」的方式進行,目前聯電在大陸的分身蘇州和艦科技,將成為聯電未來在大陸能源產業「遍地開花」的先鋒部隊,而聯電在山東省濟甯高新區的LED合作案,也會是聯電前進大陸的重要營運模式最佳範例。
另外一方面,面對氣候變遷與全球能源高漲問題,電動車發展已成為全球車輛產業的新風潮,而中國大陸是主要的電動車輛推動國家之一,未來大陸勢必將成為全球電動車輛的重要供給國與重要需求國家,汽車產業加入環保概念成為中國的重要議題。目前大陸正在推動「十城千輛」電動車發展計畫,龐大的市場規模將間接讓台灣業者新車開發成本和售價降低,也讓台灣電動車能提早量產上路。台灣目前具有電池產業的發展能力,多家電池廠商都已成功切入全球車廠供應鏈,經濟部近來也積極推動兩岸電動車合作,以台灣的電池、馬達生產等優勢,與大陸在整車檢測與標準制定上合作,共同打進全球電動車市場。
以綠能產業帶動兩岸合作新趨勢
但凡有國家政策的背書時,產業發展速度都會異常的快,目前綠能產業是兩岸皆有共識的重要產業,其帶來的環境改善、國際形象、能源效益、產業利益及就業機會等,是彼此相當重視的機會。誠如湯瑪斯•佛里曼認為,『台灣也有發展能源科技的實力。台灣不該只做事科技產業,台灣應該要發展能源科技,而不只是資訊科技國家。」在美中已協力發展綠能產業合作之際,台灣民間公司應該也多掌握這樣的機會,一方面利用大陸市場測試科技、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在技術方面持續突破,成為能源科技綠能創新的主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