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498.12.15

<本期專欄>

讓國人關心和理解ECFA

儘管ECFA議題已經喧騰一年之久,但據調查顯示,仍有高達82%的民眾不知道ECFA是什麼,更不用說能夠明確表達贊成或反對簽訂ECFA,以及面對兩岸ECFA時代的來臨。為此,如何加強宣導,針對不同族群擬定說帖,同時形成輿論,並提供不同平台讓民眾去討論、瞭解ECFA的相關知識,以及針對各種偏頗、狹隘的論點做出研究與考察來回應與駁斥,或形成公共論壇,讓不同意見彼此討論,並且從歷史的高度而非從一時的政治考量來讓ECFA獲得民眾的支持,是現階段政府在推動簽訂ECFA時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文:賴皆興(產業評論員)

繼「金融監理合作瞭解備忘錄」(MOU)於11月份簽訂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也將於近期內簽訂。然而,已經喧騰了一年之久的ECFA,根據11月中的一份學術調查報告顯示,竟然仍有高達八成二的民眾不清楚ECFA到底是什麼,更不要說能夠明確的表達是贊成或是反對簽訂ECFA,以及瞭解如何面對兩岸ECFA時代的來臨。

ECFA主要是規範未來兩岸之間的各種經濟交流互動的遊戲規則。所謂的「架構協議」,是指整體發展方向的擬定與確立,至於具體細節,則在其後通過漸進式協商的方式逐步完成。換言之,ECFA只是一個兩岸展現善意商談「要合作」的敲門磚,至於如何合作,包括方式和時程,都在其後每一次的會談之中才會逐一確定。也因此,簽訂ECFA,只是開啟兩岸經貿合作的新契機,至於具體作為與影響,將視後面的協商內容而定。也因此,ECFA簽訂後,兩岸的經濟互動模式將進入嶄新的一頁。

面對一個可能影響我們將來經濟發展並改變我們生活型態的政策,我們想問的是,為何一般民眾對認識、瞭解ECFA的內容顯得如此的疏離、如此的漠不關心?這中間的原因何在?而一項攸關你我未來生活的公共政策,如果是在大部分人都不瞭解的情況下被討論和執行,那又是何等危險的事?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覺得有下列三個主要原因:

一、 政府對ECFA的宣導不足

站在政府的立場,認為簽訂ECFA最主要是為了因應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在全球化思維布局上的需要,例如2010年1月1日就要正式啟動的「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ACFTA,簡稱「東協加一」),雙方之間零關稅的商品流通優勢,將使得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競爭力下降,更不用提隨後將形成的「東協加三」(中國、韓國、日本)和東協加六(中國、韓國、日本、紐西蘭、澳洲、印度),一旦台灣在這一波區域經濟整合的大趨勢中被邊緣化,未來台灣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將不斷滑落而走向經濟萎縮的困境。而簽訂ECFA,可以讓台灣保持並強化與大陸市場之間的流通優勢,並進而鞏固和開展台灣在未來亞太區域整合中的優勢地位,在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同時,也能夠拓展台灣國際經貿能量的提升。

因此,簽訂ECFA的主要目的,其實是在為台灣在未來國際經貿發展中找到一條生路,一方面促進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同時也間接改善兩岸關係;另一方面則藉由與大陸的緊密經貿合作關係,強化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在消極面上來說是藉由與大陸的經貿合作避免台灣被邊緣化,積極面則是上台灣產業全球布局的開始,所以ECFA,其實就是台灣無法自外於全球市場而走的一步棋。

然而,這些從ECFA的具體內涵到未來願景的思維,我們似乎沒有看到政府積極有力的宣導和論述鋪陳。事實上,從ECFA正式成為國人討論議題的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幾乎沒有看到政府在宣導ECFA上做出努力。而唯一一份面向群眾,希望以親切、活潑形象來宣導ECFA理念的「一哥」與「發嫂」說帖,也在反對人士的攻擊下,被轉移成是充滿歧視、傲慢、污名化台灣人並撕裂台灣族群的偏執化論述,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事實上,政府對ECFA宣導的不足,除了讓民眾感受不到政府的誠意,並引發反對人士對政府「權力的傲慢」的批評外,最主要的也會引發民眾對政府信任感的疑慮。例如政府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事件,政府含糊的說詞就會讓民眾質疑政府是以犧牲民眾的生命健康來換取背後的政治利益,而又例如最近政府處理的MOU換文的作法,因為某些考量造成相關資訊的不透明與延宕,讓原本以為即將大發利市的企業與民眾覺得受到了隱瞞與欺騙,所以才會有立委說出「原本以為簽了MOU就可以拿到入場券,沒想到只是一張站票」這樣的諷刺之言。而認為政府在ECFA所帶來的正面效益背後,是否隱含有更大的負面效應卻秘而不宣或視而不見。而這些,都會使得一般民眾在因為無法從政府獲得公開、充分且完整的關於ECFA的資訊、訊息,因此對ECGA不抱持過多的期待而顯得疏離、冷漠。

二、 ECFA議題討論的複雜性

除了政府宣導不力之外,許多與ECFA相關的訊息、論述往往是各有立場而造成正誤難辨;而許多與民眾相關因而想知道的訊息則可能付之闕如或無人聞問,這些也都降低了民眾瞭解ECFA的興趣。

資訊的多元化,帶給我們的是多元面向的表述與討論,但多元論述共同競逐看似資訊公開透明的背後,其實卻讓各個不同論述從不同面向壟斷了議題的論述主導權,因為這些論述的背後都有其主觀目的的操作隱含其中,往往通過「專業化」、「精緻化」的包裝來分析、解讀和詮釋各種情況和數據,使得民眾往往無法判斷其論述過程的正誤真偽,而只能選擇是否相信其論述重點或結論,從而使得民眾對議題內容反而愈來愈模糊而更加疏離。另外,由於論述和討論往往被集中於某些面向,因此造成對其他資訊或知識的排擠效應,影響民眾的認知內容,降低民眾對該議題的興趣。

這種情況造成民眾無法清楚明確的瞭解ECFA的全貌,無法判斷自己在ECFA時代中可以扮演何種角色,會因此受益或受害?或是如何才能受益以及避免受害?例如以就業影響情況來說,經濟部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在2009年7月29日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看法,認為簽訂ECFA後台灣的總就業人數可增加大約25.7到26.3萬人,但是,台灣智庫在2009年8月2日也提出民調,顯示有58%的民眾認為簽署ECFA對改善失業率無益。這一方面顯示民眾對ECFA對就業率的提升有沒有幫助並無定見,同時也顯示出ECFA與就業率之間的關係是正向還是負向的訊息也是各說各話而莫衷一是。

再如從104人力銀行12月初的民意調查,多達85%的企業認為有信心面對簽訂ECFA之後的挑戰,而認為簽訂ECFA是「機會」而非「威脅」的企業也佔多數,而對上班族而言,則有44%認為是「威脅」遠多於認為是機會的30%,這可以看出企業思維和上班族思維的不同,某種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同一族群在不同位置上,對簽訂ECFA的利弊看法也不同,各有各的盤算與考量,得失之間或許正好是相對的。這也使得ECFA對個人的未來生涯究竟是好是壞成為一種見仁見智的看法。而從企業來看也存在同樣矛盾,ECFA簽訂後勢必有一些產業會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甚至因此而式微,而有一些產業也會因此趁勢崛起而鴻圖大展,但究竟何者受益何者受害?又如何可以受益或如何可以避免受害?對那些簽訂ECFA後禍福難料的企業而言,在「一動不如一靜」、「維持現狀就好」的思維下,自然對瞭解ECFA不會抱持太大的興趣。

因此,當民眾無法真正理解ECFA與自己的關連性,或無法瞭解自己在ECFA中可以如何積極的作為時,自然不會有太大的興趣想去瞭解ECFA。甚至是當覺得簽訂威脅ECFA可能是一種威脅時,出於心理自我防衛機制的影響,自然會傾向於避開接觸ECFA甚至是反對ECFA。

三、 ECFA議題討論的失焦

從上面兩個因素延伸下來,就會造成對ECFA議題討論的失焦,亦即民眾根本不明白要如何面對ECFA,也就不瞭解如何面對相關議題的討論,從而使得這個議題的討論或民調都變得隨便、混亂和不理性。

最明顯的失焦就是ECFA議題屬性的政治化。由於政治考量所帶出的思維與操作,幾乎使得ECFA從一開始就從一個經濟議題變成政治議題,種種操作充斥政治手段和政治語言。例如在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時,反對陣營猛打簽訂ECFA會對農民帶來生存危機,單方向的訴求彷彿ECFA只會為農民帶來損失而全然不提獲益的部分,這種選舉語言的操作讓ECFA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空間。而選後政府打算舉辦ECFA的政策辯論,也讓人視為是一種針對來年選舉的政治操作,這使得民眾愈來愈習慣將ECFA視為一種政治思維下的操作政策,而非一種從經濟思維出發的必要選擇,甚至各種贊成或反對的民調結果都是一種政治思維、非理性選擇的產物。

而當ECFA被視為是政治權力操作下的產物時,民眾對其背後所包含的各種經濟民生議題的認識和討論全然失去了興趣,一切都以政治思維來看待,就使得原本應該關切和討論的議題被掩蓋了,例如在ECFA架構下,台灣和中國的經貿產業應該如何擬定互動機制?未來各類產業的前瞻性與配套措施為何?對台灣本土產業的利弊分析與轉型、輔導應該如何進行?政府、企業和民眾又如何因應ECFA時代的來臨做好準備?類似這些議題都被淹沒在政治思維的「大是大非」口水中,民眾對這種政治思維不感興趣,自然也對掩沒在這種下思維下的ECFA不感興趣。

其實,單就以即將可能到來的ECFA辯論而言,從其屬性還是被當成是一項政治操作,很多人是抱著兩黨對決的心態在看這場辯論,而非從歷史轉捩點的高度來全面的、宏觀的面對ECFA這個議題。然而,辯論本來就只是不同觀點的陳述,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而且ECFA是一個相當複雜、多元的內涵,如何能簡單的通過政治人物的言語較勁就能歸結出簽訂ECFA對台灣的好壞?難道不用提供平台讓不同產業企業、甚至團體個人也能有發言的管道,表達心中的看法或疑慮?同時也讓民眾通過這些正式公開的辯論資訊,可以真正有一個通盤且全面的瞭解?

所以,如果這種政治凌駕、操作一切的思維不改,要讓民眾真正有興趣瞭解什麼是ECFA,可能還是相當困難,民眾可能看了一場很熱鬧的辯論秀,然後依舊不瞭解ECFA;亦或,連這場秀都乏人問津!

四、 結論

綜合以上所述,如何加強宣導,針對各種不同族群擬定說帖,同時形成輿論並提供不同平台讓民眾去討論、瞭解ECFA的相關知識,並針對各種偏頗、狹隘的論點做出研究與考察來回應與駁斥,或形成公共論壇,讓不同意見彼此討論,並且從歷史的高度而非從一時的政治考量來讓ECFA獲得民眾的支持,是現階段政府在推動簽訂ECFA時必須要努力的方向。

當民眾無法認識、理解ECFA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自然無法期待民眾去思考、瞭解ECFA的意義與重要性。除了政府的努力外,企業和產業界也應該負起教育民眾的責任,讓民眾瞭解ECFA對我們未來的重要,以及應該如何因應;特別是當ECFA已經成為一個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時。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