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498.12.15

<資訊交流>

兩岸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契機

過去兩岸太陽能業多處於競爭狀態,尤其近期大陸業者採取價格戰,衝擊產業環境;事實上,兩岸太陽能業互補性質大,台灣優質的技術若能與大陸料源廠緊密合作,將有彼此加值的效果。因此,未來兩岸應積極建立合作機制,除可透過彼此互補的優勢達成「虛擬垂直整合」外,還可在產業標準與生產管理上有深層交流,俾共同掌握與經營全球龐大的替代能源商機。

文:何欣茹(NGO工作者)

日前,環保意識的抬頭,使得替代性能源的發展備受矚目,潔淨能源成為新世紀的寵兒,在這些再生能源當中,目前使用普及率較高,技術瓶頸已有大幅改善的替代能源包含了水力發電、風力、太陽能等,特別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各國主要供應商均投入相當大的資源在能源轉換效率和成本的改善方面,大幅度地發展太陽能產業的未來。

在多年來耗損資源以換取經濟成長的大陸,在飽受環境反撲之苦後,亦開始調整其經濟增長模式,以節能減排作為其產業發展的核心課題,積極發展綠能產業。在太陽能光電、LED(發光二極體)照明、生質燃料等領域產業,台灣技術方面多有領先,因此,兩岸在綠能產業的合作,相信會有一波新的發展。而綠能中的太陽能產業,由於其技術可應用的範圍相當的廣,具龐大商機,因此在兩岸合作中受到非常大的重視。

太陽能產業的特質

太陽能發電本身為再生能源,利用太陽能產生電力,不會造成環境汙染,發電過程也沒有核能的高危險性,而且太陽能的供應可說是無止盡的。運用太陽能發電時,要將太陽的「輻射能」轉化為「電能」,需要的設備包括蓄電池、太陽能板、太陽能電池、電力調節器、充放電器、變壓器等。太陽能電池面板的壽命長(超過30年以上),維護成本極低,因此太陽能能夠成為取代石化燃料的替代能源中的首選,相對來說,商業價值也大。

太陽能產業分成上游的矽晶棒、矽晶圓、太陽能電池,中游的太陽光電模組及電力調節器,以及下游的系統安裝。太陽能電池的主要原料,和半導體矽晶片一樣都是矽,按分子的排列結構又可分為多晶矽(Poly-Silicon)與單晶矽(a-Silicon)兩種材料,占太陽能晶片整體市場的89.5%,是市場的主流。太陽能電池是將矽晶圓加工成太陽能晶片,然後將太陽能晶片依不同用途,與相關零組件組成太陽能發電模組。太陽能用矽晶圓廠商通常是使用製造半導體用矽晶圓後所剩下的次級材料,連同長晶後剩餘的材料,經過加工,使其成為太陽能用矽晶圓,因此太陽能用矽晶圓的技術門檻遠較半導體用矽晶圓低。
與太陽能相關的產業包括汽車用太陽能電池,以及各種照明及發電等,但因為使用成本過高,所以過去民生使用的範圍並不廣,幾乎需要仰賴政府的補貼,像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面板市場,太陽能業產值達88億美元,德國太陽能之所以能蓬勃發展,也正是仰賴政府提供補貼。

兩岸太陽能產業發展現況
  
台灣太陽能產業發展的時間很短,龍頭廠商茂迪是第一家可以量產太陽能電池的企業,2000年開始才真正投入太陽能光電產品生產,政府有關再生能源的政策一直到2006年初才較為明確,台灣太陽能發電的產業的發展期並不長。最近台積電宣布將入股茂迪20%股權,正式跨足太陽能,同時也象徵太陽能的長遠發展已經受到肯定。

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及面板生產鏈,是進軍太陽能產業的最好基石。目前台灣半導體大廠及面板大廠已經發展出相關太陽能電池產業;台灣太陽能矽晶圓及太陽能電池也具競爭優勢,尤其是技術、品質良率及生產管理,在國際市場上仍受到相當程度的認同;另外,在建築整合太陽光電系統(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BIPV)領域,各類電子產品的電源部分,包括NB、手機等可攜式產品,透過台灣深耕多年的電子領域基礎,結合太陽光電或其他再生能源的發展,也有機會快速發揮該有的競爭優勢。但目前台灣灣太陽能產業的供應鏈並不完整,像是發展比較好的太陽能電池部分,產業鏈的結構是上游沒有矽材、下游沒有市場,整個產業鏈來講,是屬於上下緊縮的狀況,目前太陽能電池的應用也不夠普及。

至於大陸的太陽能發電產業在90年代中期進入穩步發展時期,太陽電池及組件產量逐年穩步增加。到2007年年底,全國太陽能系統的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100MW),從事太陽能電池生產的企業達到50餘家,太陽能電池生產能力達到290萬千瓦(2900MW),太陽能電池年產量達到1188MW,超過日本和歐洲。去年大陸太陽能產業面臨技術水準低、產能過剩、多數企業因金融危機提前陷入困境的狀況,需要有相關政策的配套讓光扶產業能夠真正穩定發展起來,目前大陸的「金太陽計劃」等一系列啟動市場的政策,使大陸的太陽能市場從沉睡到甦醒,與2008年相比,大陸主要的太陽能企業的產量增幅已超過50%以上。

兩岸太陽能產業的合作方向
  
太陽光電產業是近年來吸引兩岸業者大量投資的再生能源產業,在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以及大陸國務院制定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40%至45%的背景下,大陸規劃在未來十年間,太陽能發電將成長100倍以上。台灣目前在太陽能原材料的立足點雖然略遜於大陸,但卻有優異的半導體、面板等產業經驗,足以作為互相交流合作的基礎。未來兩岸除了彼此優勢的互補外,還可在產業標準與生產管理上有深層交流,共同經營全球龐大的替代能源商機。

過去兩岸太陽能業多處於競爭角色,尤其近期大陸業者採取價格戰,衝擊產業環境,若兩岸能建立合作機制,將可透過彼此互補的優勢達成「虛擬垂直整合」,不僅有助市場機制回歸健全,也對兩岸太陽能產業影響深遠。事實上兩岸太陽能業互補性質大,台灣若能與大陸料源廠緊密合作,將有彼此加值的效果。未來的兩岸合作還可以建立在政策、技術等領域,採用「以企業為主體」的主軸,透過兩岸合作,思考全球布局。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