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投資環境淺析
江蘇省分蘇南、蘇中、蘇北三個部分,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特徵十分明顯,南北差異較大。儘管蘇南是江蘇具優勢的區塊,也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但歷經長久以來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產業的發展,以及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蘇南地區產業發展也正由「量的提升」朝「質的轉變」調整。本文說明蘇南產業的發展進程,並淺析蘇南主要城市的產業發展方向,俾提供台商投資時的參考。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狹義的蘇南僅包括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一般所謂的「蘇、錫、常」)及其下屬區縣。江蘇在制定「十五」計畫時,對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作出了新的定界,把南京、鎮江劃入了蘇南範圍,因此,如今的蘇南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等5個市。近年來,蘇南5市以占江蘇省27.4%的土地面積、30.4%的人口,創造了全江蘇省6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實現了全省9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換句話說,蘇南不但成為大陸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地區之一,也是大陸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蘇南經濟發展長期依賴外資
蘇南經濟的發展進程分為幾個階段:初期,蘇南是以鄉鎮企業為主,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以集體經濟為主,由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先走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而這被稱為「蘇南模式」的發展途徑,在20世紀80年代曾帶領蘇南走出一波的工業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鄉鎮企業的衰落和「蘇南模式」的終結,蘇南又形成了以政府主導下的外向型經濟為主的第二次發展熱潮。
在蘇南第二階段的發展中,外資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2000年以來,蘇南地區每年實際利用的外資總量占當年全國總額1/4左右,從1996-2006年這10年之間,蘇南的FDI總額近900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100多家落戶蘇南。光是昆山市吸引的台資就已近60億美元,占大陸FDI總額的12%以上,相當於整個上海市台資的總和。就是說,在這個階段的發展中,大規模外資的進入在蘇南第二次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03年蘇南利用外資到達最高峰,該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33.75億美元。然而2004年後,蘇南實際利用外資開始下降,台商投資出現負增長。利用外資的減少直接導致了蘇南固定資產投資和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的滑落,經濟開始出現放緩跡象。此後,蘇南各地雖然幾經努力,但都未能恢復到2003年的利用外資水準。幾經討論,各界均認為蘇南地區過度依賴外資,外資占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之高,這遠超過大陸的平均水準,且蘇南外資多是以加工生產的製造業為主,產業結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於利潤和技術的低端,而這種粗放型的產業發展方式,若喪失成本優勢、土地價格、稅收優惠等地方政策優勢,外資隨時會發生遷徙,一旦外資撤走,對蘇南經濟將造成嚴重的打擊。自此,蘇南開始思考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2004年後蘇南開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人均GDP近8,000美元、城市化率達67%的蘇南地區,處於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高級階段轉化的時期。為解決多年粗放型增長導致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外來要素依賴性強、資源環境消耗高的發展矛盾,蘇南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將過去以低成本勞動為主的勞力經濟,轉化為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智力經濟,通過重點發展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效農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經濟品質。
事實上,一直以來蘇南製造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是大陸製造業比重最大的地區,其中,重化工業率在70%左右,而第三產業和擁有核心技術的現代製造業比重很低。大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給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依照大陸學者的說法,蘇南採用的是典型「環境透支型」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在2004年初大陸總書記胡錦濤視察蘇南,首次對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出全面系統的闡述,而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即成為蘇南產業結構轉型的核心課題。
在2004年江蘇省10屆人大2次會議、2005年制定江蘇省十一五規劃時,江蘇省將「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等「四優先」作為蘇南產業發展的四個方向,面對蘇南外向型經濟競爭力的減弱,蘇南訂定了以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作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目標。
無錫以產業集聚、常州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
由於全球金融海嘯,使得蘇南多年來粗放的發展模式遭遇到的困境,再加上產業結構失衡、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使得蘇南各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了急迫感。
舉例來說,無錫即以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土地集約為製造業升級目標,並重點發展太陽能、IC產業和服務外包3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目前,矽產業已聚集了海力士半導體、尚德太陽能、華潤微電子等130家積體電路企業、36家太陽能企業,太陽能產業產值約占大陸50%、積體電路產業產值約占大陸10%。具有跨國競爭力的尚德太陽能,已成為世界級龍頭企業。事實上,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無錫的矽產業以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優勢消化多種不利因素,成為引領全市的經濟增長極,顯示了抗風險的能力。
常州則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融入世界經濟。常州在以國際化佈局調整產業結構時,利用東南亞全面開放之機,在柬埔寨籌建常州紡織工業園,同時,在本地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經濟效益好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推動了新能源、新材料、軌道交通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目前,新瑞數控機床、源暢非晶矽光電等高端產品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蘇州以研發技術、培育品牌調整產業結構
蘇州不但是個擁有4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也是蘇南地區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同時,更是台商投資的重鎮。根據蘇州市台灣事務辦公室的統計,現今蘇州台商已經有8300多家。而外商工業投資、外企出口額占比分別為55.9%、90%的蘇州市,將研發自主核心技術、培育自主品牌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導戰略,推動蘇州加工、蘇州製造向「蘇州創造」跨越。
蘇州產業的發展方向為何?根據日前召開的蘇州市推進重大項目工作會議,蘇州已經鎖定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風能、太陽能)、新醫藥和生物技術、智慧電網等4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4大新興產業也已確定近百個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643.24億人民幣(以下同)。其中,在建或已經部分投產的項目達76個,計劃總投資超過545億。新型平板顯示產業有11個項目,其中昆山龍飛光電有限公司的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TFT-LCD)項目,總投資將達227.5億;新能源項目有37個;新醫藥和生物技術項目達到40個;智慧電網重點項目目前有9個,如高新區太谷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的電能服務平台建設等。
提到了高新區,日前蘇州高新區按照建設創新型科技新區的要求,結合區域實際,提出了「2+3」產業振興發展規劃,確定電子資訊、裝備製造等2個主導產業調整振興和新能源、生物醫藥、服務外包等3個新興產業提升發展。以此為期5年的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引導高新區形成資訊化與工業化有機融合、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動並進、自主創新能力強、高技術附加值高、能源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好的現代產業體系。
簡單來說,蘇州的電子訊息產業將持續成為該市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並重點發展平板顯示產品集群、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產品集群、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集群、通信設備產品集群等四大產業集群。建構一個裝備製造產業的基地,與此同時,新能源、生物醫藥、服務外包等幾個產業,將是蘇州產業發展另一個新重心。
結論:蘇南以成為東方新歐洲為目標
總的來說,10多年來習慣於製造業、習慣於招商引資,以專案項目引進外資、批地等模式的蘇南,在2004年後開始面臨調整,其產業結構不但逐漸向環保、先進製造業等方向發展,同時,強化科技研發的力量,並發展綜合性的服務業。換言之,蘇南產業的發展,將由量的提升轉變為質的轉變。當年蘇南工作會議中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朝提到要將蘇南建設成一個「創業者嚮往、蘇南人自豪、外來客羡慕的『東方新歐洲』」,正是蘇南產業轉型方向的最好註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