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498.12.15

<資訊交流>

深圳台資企業發展現況

本文旨在透過深圳市政府公布的資料及與當地廠商的座談,了解在金融海嘯後,大陸台商投資重鎮之一的深圳市台資企業的發展現況,以作為台商投資布局的參考。目前深圳台資企業的發展,正受到外需減緩、企業外遷或部分外遷、企業訂單減少、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有限土地資源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著。

文:黃健群(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大陸組資深專員)

一、前言:深圳市經濟發展現狀

根據深圳市發改委的資料,金融海嘯迄今,2009年1-8月份深圳主要經濟指標已緩步回升,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都加速提高,外貿出口降幅變小,居民消費價格回落,總體經濟逐漸回穩。

然而,在大陸學者樊綱的《深圳宏觀經濟形勢分析(2009年夏季報告)》中提到,這一波深圳經濟的回暖,其經濟增長動力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淨出口對深圳市的貢獻率連續三年下滑,消費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換句話說,以往扮演重要角色的淨出口因素,今年對當季GDP增長的貢獻出現負值,為負23%,這是深圳經濟發展史中前所未見。

因此,深圳的經濟回暖目前仍有賴當地政府加大固定資產投資,以吸引民間資本的積極參與,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當地企業與個人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仍顯不足,今年上半年深圳社會投資下降8%,分別低於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21.8%及政府投資增加的58.5%,可見得深圳社會投資的積極性仍然不足。但總的來說,金融海嘯對深圳台資企業的影響並沒有那麼的大。

二、金融海嘯時期深圳受影響相對較小

雖然深圳市台資企業大部分為出口型加工貿易企業,金融海嘯後一樣受到國外訂單減少的影響,但整體來說,深圳台資企業受金融海嘯影響相對東莞等地較小,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深圳的台資企業的體質較好

由於1990年台商赴大陸投資時,在廣州、深圳這種大都市落腳,環保、投資額、投資項目等等都有較嚴格的門檻,因此能順利在這些地方投資,不是體質較健全的製造業,就是充滿發展潛力的高科技業;相對的,當地政府對這些產業的關注和保障也較為周全、制度化,所以面對衝擊時的抗風險能力較佳。

此外,深圳從1993年開始就開始提倡企業的轉型升級,引進科技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外移至長三角地區和東莞、惠州、河源等地發展,留下來的企業均有一定優勢的企業。例如,電暖爐銷量居全球第一、電扇銷量全球第二的台資艾美特電器公司,由於很早就參與內銷市場,銷售情況非常好,這次金融海嘯完全沒有受到影響。

根據深圳台商協會的資料,在這波金融海嘯中,深圳台商倒掉的實際上並不多。相較東莞的狀況,深圳情況好很多的原因主要有幾個:第一,當初兩地進來的門檻就不同,當年來華南地區投資的台商,在深圳土地租金一平方米就要人民幣200-300元,東莞卻只要人民幣20元,但深圳土地管理費一年只要1元的管理費,東莞的管理費卻是一個月1元,也就是說,台商到東莞投資的門檻較低,但管理費較高,深圳則反之,因此,兩地台商的體質不同。

(二)深圳的台資企業適應能力較強

深圳市的投資經營環境相較之下較好,能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基礎條件;深圳的台資企業質量較好,具備靈活性,他們能依據形勢的變化迅速做出調整,使企業力於不敗之地。因此,深圳的台資企業受這次金融海嘯的衝擊相對於其他地區影響較小。此外,有的台資企業在這次的金融海嘯中,累積了經驗,不僅沒受影響,業績反而增加。如美利達自行車公司訂單增加了20%;環勝電子公司原準備在春節時間放春假,後因訂單增加而提前在大年初三就召集員工返廣上班。

此外,深圳東莞都是以外銷為主的廠商,但東莞多是深圳的協力廠商,深圳的產值較大,東莞廠商較多,因此在量上東莞受金融海嘯衝擊會比較明顯。再加上深圳的優勢在於自有廠房率較高,東莞多是租廠房,在這波衝擊下,深圳台商不用負擔廠房的租金,因此相對具有優勢。

三、金融海嘯後深圳台商的發展趨勢

深圳是台商投資發展早、比較集中的地區。近年來深圳市累計引進台資企業共4,931家,現有的台資企業約為3,200家,協議利用台資75.13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60.32億美元,在深圳外商投資中僅次於港資居第二位。2006年以來,深圳台資企業出口總值連續三年超過400億美元,占深圳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目前,大陸5家台資企業上市公司中,深圳占2家,其中純台資企業三家中占兩家。目前深圳市台資企業員工60多萬人,不少台資企業舉家遷來深圳,在深圳購房、居住、生活,在深圳住的台灣投資者和台籍技術、管理人員及其家屬4萬多人(註1)。

整體來說,金融海嘯後深圳台商發展趨勢主要為幾個方面:

(一)低成本、高信貸擴張的企業陸續關停

在2007年開始大陸政府陸續實施以《勞動合同法》為主的經貿新措施以來,大陸台商─特別是從事加工出口貿易的台資企業普遍感受到經營的壓力,全球金融危機所造成的需求衰退,只是讓這樣的壓力加劇,在深圳市的台資企業自不例外。一些對勞動力、土地、資源依賴程度較高和依靠低成本、高信貸擴張的台資企業在這幾波內、外環境的衝擊下相繼倒閉,但同時,也有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傳統產業,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成長前景。換言之,就深圳的台資企業來說,新一波優勝劣汰過程正在加速。

在這幾波衝擊中受到影響最大的台資企業,主要是以低附加值、低成本擴張模式沒有出路。從2007年以來,深圳市企業原材料成本上漲30%,勞動力成本上漲20%,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利潤率不斷下滑。此外,據了解,為日本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公司生產貼牌高端影印機、位於深圳龍崗區的鴻名電業製品廠,表面上來看是在生產高科技產品,但由於主營來料加工,不掌握定價權,企業在各種成本上升的困境中,還要承受日本公司自去(08)年開始的訂單壓價行為。根據資料顯示,鴻名電業製品廠2007年的時候還有利潤,到了2008年只能收支平衡。工廠改造計畫全部暫緩,還必須強化節水、節電、節辦公用品來降低成本,自2007年以來,工廠已裁員400人,占員工總數的13%。

此外,根據了解,深圳市梅林關外的107國道兩旁在2006年底時,許多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廠房外還掛著招工的條幅,但到了2008年底,每4-5棟廠房中就有一棟掛牌出租。

簡單來說,深圳一些社區股份制工業區(原村辦工業區)內的台資企業,若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則會面臨「兩頭燒」的困境,一方面是訂單萎縮產品銷售不出去,另外一方面還要繼續承擔租金。因此,深圳寶安就開始鼓勵社區股份制的工業區主動降低一點租金,幫企業共渡難關,但其成效如何還不得知。然而體質較差的台資企業,或因為資金問題、或因為這一兩年來不斷的勞資糾紛,早已關停歇業。

(二)注重品牌、創新的企業逆勢中生存

大陸經貿新措施、金融海嘯等內外環境的影響,造成深圳部分台資企業的關停,但同時也突顯注重品牌、創新的企業,在逆勢中才得以生存。

由於深圳大工業園區在招商引資時的條件較為嚴格,不僅把目標瞄準了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還對入駐企業提出了「三高二低」的標準,即高投入密度、高技術、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此外,還要求進駐企業的每萬平方米產值標準從原來的人民幣2億元提高到人民幣2.5億-3億元,同時兼顧專案對財政稅收的貢獻,稅收在初期要達到每平方公里人民幣7,000萬元,階段性則需達到人民幣1億元。這樣嚴格的招商條件,使得深圳大工業園區內的台資企業,先天體質較佳,能承受的衝擊就較大(例如深圳龍華的富士康)。

此外,重視科技創新是深圳台資企業在這幾波衝擊下能夠生存的另一個原因。例如從事傳統家電業的深圳台資企業艾美特電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受2007年大陸加工出口貿易政策轉變,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的雙重影響,但2008年艾美特電器大陸市場銷量增幅仍高達40%,因此在一片裁員潮中仍發出急聘員工的通告。事實上,這家專業生產家用電風扇、排風扇、電暖器、電磁爐等二十餘類精緻小家電的知名台資企業,是世界最大的家用電風扇生產廠家之一,其精緻設計和技術創新是其成功要訣之一。艾美特的每年自行開發新產品超過200款,擁有數百項技術專利。艾美特電器執行董事蔡正富曾公開表示,危機即機遇,此時正是艾美特實現市場擴張和品牌發展的最佳契機。也就是說,在做貼牌生產的時候,產品利潤大部分被品牌商拿走;開發自主品牌,企業的生產鏈條延伸到終端市場,可以把上游的原材料、勞動力成本輸送到下游消化,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因此,像這樣類型的台資企業並未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

還有位於深圳寶安區公明鎮李松萌工業區,主要生產攝像機、數位相機和數位相框的八航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本生產相機的零部件,但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並沒新的科技技術,也沒有自己的自主創新產品,但自2003年開始不再貼牌生產,而是開發自有品牌,並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通路,所以金融海嘯對他們的衝擊並不大。

四、金融海嘯後深圳扶助台資企業的政策措施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具體來說,包括:一是頒布了《關於加強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簡稱自主創新33條措施);二是頒布了《關於優化政府服務促進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產業發展28條措施);三是頒布了《深圳市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意義》(簡稱轉型升級19條具體措施);四是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和諧勞動相關條例》;五是通過《深圳市信用創新再擔保體系建構方案》,籌集擔保證金人民幣6億元,市政府出資人民幣3.6億元認購保證金60%,會員擔保機構、會員出人民幣2.4意認購保證金的40%,以滿足企業信用擔保貸款需求。

此外,深圳市政府還採取了多項服務措施:一是各職能部門設立大企業「直通車」服務窗口,為深圳大企業提供全方位便利直通車服務,包括通告在關政策法規,提醒辦理事項,幫助協調解決有關問題,協助企業辦理各項手續等。二是對台資企業產業升級所需資金給予融資支持,包括利用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體系獲得銀行貸款;參加市政府的上市培育課程;參加發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三是幫助台資企業配備和健全應有的科技研究人才。包括市政府設立科技創新獎(含市長獎、創新獎和專利獎等),對在科技創新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有利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研究人員和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對從事國際服務外包行業的台資企業在人才培育方面獲得國家和市政府的兩級資助;對科技研界人才在落戶、子女就學等諸多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大力推廣加工貿易企業產品參與內銷市場。

此外,深圳市政府還預備出資與台商協會一起設立擔保基金,但目前由於協會難以專門經營此業務,暫時未能啟動。上述這些政策措施成效如何,仍有待進一步了解,但可以顯見,即使面對加工出口貿易的衰退,深圳仍緊抓著「轉型升級」這樣的產業政策方向,仍以高新技術及具研發能力的產業及廠商為主要招商引資的對象。

五、結論

2008年1月大陸實施《勞動合同法》以來,到該年6月,深圳歇業及計劃關門外遷的企業已達522家。對台商來說,新勞動法賦予員工太多權利,若企業不主動洽簽勞動合同,可要求經濟補償;面臨資遣時,也可根據年資求償等。各種隱藏性的經濟補貼,很可能讓台商十數年來經營的成果一夕之間回到原點。而金融海嘯對深圳台商來說,訂單減少是最明顯的衝擊,雖然因為2009年底聖誕節訂單湧現,出現暫時的民工荒,但深圳台商認為,這只是急單效應,長期來看,珠江三角洲還陷入景氣低迷中。總的來說,深圳台資企業相較東莞雖然沒那麼嚴重,但科技、家俱、燈飾等以外銷為主的廠商仍是受創很重,自《勞動合同法》頒布以來,大多台商是以縮減營業規模來度過難關,過去僱用100位工人,現在大概只剩下4、50位工人。但現在由於大陸推出農村補助政策,很多農民相較之下比較願意留在農村,不願意再到深圳或是東莞賺每個月1,000元人民幣的工資,因此,招工普遍比以前困難。

此外,雖然由於深圳設廠的條件較其他地方來的嚴格,因此造就其相較於東莞強健的體質,然而,深圳台資企業並不是沒有隱憂,例如說困擾許多台商已久的國土證問題,以及大陸國稅總局發布之《關於強化跨境關聯交易監控和調查之通知》(以下簡稱363號文),都造成台商很大的困擾。但可以想見,為了實現產業的進一步優化,同時因應擴大內需所需的龐大財政缺口,大陸政府將持續其轉型升級的加工出口貿易政策,同時擴大稅務的稽查,對台商來說,不啻是另一個的考驗。
外需減緩、企業外遷或部分外遷、企業訂單減少、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深圳台資企業的發展。而有限的土地資源,也限制當地產業的規模。而這些因素的影響,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受國際經濟動盪的影響,深圳經濟發展依然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形勢依然嚴峻。因此,對深圳的台資企業來說,春天仍未真正的來臨。

(註1:資料來源:深圳市台灣辦公室)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