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599.01.15

<資訊交流>

對陸資來台政策的期盼

鑑於陸資來台政策推動半年以來,兩岸都認為該政策仍未達到既定之目標;為此,本文特就近6個月來,陸資來台政策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政府可作為的方向,予以說明分析。其實,政府在推動陸資來台政策的過程中,實應清楚地讓台灣民眾知道,推動陸資來台政策的真實意涵,是為了增進與擴大兩岸產業合作,讓國際投資對台灣市場產生更大的信心,使台灣成為產業的全球運籌基地,而非為了吸納資金。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一、陸資來台政策迄今成效有限

2008年520馬政府上任以來,兩岸政策大幅開放,其中開放陸資來台,由於牽涉到台灣產業發展方向及兩岸關係的發展,因此造成部分台灣民眾一些疑慮,故可以說是最引起國人注目的政策之一。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自98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迄今,經核准來台投資的案件共計23件,投資金額為3,749萬美元,投資業別按件數統計,主要為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36%)、運輸及倉儲業(36%)、批發及零售業(23%)、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5%),另核准4件辦事處的申請案。

檢視陸資來台政策成果的同時,可以發現在這段時間內,台灣有兩種相左的意見,致使此政策的實施顯得左支右絀:一是認為開放幅度、項目仍然不夠,所以來台投資金額過少。這方面的意見認為,政府應加大開放步驟,讓更多有意願的陸資能夠來台投資。另一方面的聲音則認為陸資來台不但影響台灣產業發展,更對台灣安全、產業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在這兩種意見的交雜下,政府想要在2010年順利推動陸資來台政策,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政策論述,並根據該論述設計一套有效的戰略,才能真正落實「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政策原則。

二、應清楚解釋為何陸資來台未達成效

對陸資來台政策的不同意見,政府可以思考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來溝通。首先,是如實面對陸資來台效果之所以不如預期的質疑。

根據報載,在去(98)年底舉行關於陸資來台投資成效的檢討會議,會中經濟部官員指出,一般跨國投資決定是否投資得花上1至2年進行考察,要有商機有錢賺才會進行投資,我國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僅半年,投資件數不多、投資金額不大並不令人意外,外界對陸資來台期待太過急切。誠如報載,陸資開放政策僅6個月,就此論斷政策是否成功的確太過急切,這點政府應強化說明,讓民眾了解跨國投資需要過程,不可能一蹴可幾。

事實上,在制定陸資入台政策時,產業界(如工業總會)多次表達希望政府以「負面表列」來決定開放項目,但政府認為陸資入台政策必須顧及國家安全,以較為謹慎、漸進的「正面表列」方式來決定開放項目,因此,政府應當讓台灣民眾了解,該政策訂定之初即有這麼多限制,其成效當然不可能如預期。

進一步說,陸資入島亦為大陸對台重要政策之一,我政府若要完全配合大陸政府的期待,全面開放陸資來台,則陸資來台投資的金額絕對不僅如此,但有鑑於國內複雜的政治生態及兩岸關係的敏感性,政府節制、漸進的開放陸資來台,或許有其必要性。事實上,面對擴大陸資來台投資的呼籲,政府在政策頒布初始,可有一個完整的時程規劃,並以說帖等各種方式說明,否則容易造成大陸及台灣企業、民眾錯誤的期待。也就是說,政府應與民眾說清楚該政策整體的步驟與布局,否則政策執行的過程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三、應回應國內民眾對陸資入台的疑慮

其次,在面對陸資來台投資政策的質疑,政府應思考如何更有效的為政策辯護。事實上,從陸客來台觀光到陸資來台投資等政策(甚至是ECFA、MOU),之所以台灣部分民眾反彈聲浪不絕,其主要原因是無法感受這些政策可以嘉惠到這些自己身上。換言之,部分台灣民眾擔心陸資來台只有少數人蒙其利,卻造成關鍵技術外流、危害個人隱私及國家安全、炒作股市、房市而使貧富差距惡化等隱憂,甚至可能藉著陸資來台之名、行吸收台資到大陸的企圖。去年底,民進黨「檢視中資來台─人民的聲音」記者會中所提出的十大問題,雖其中有些是其意識形態影響下的過度憂慮,但部分意見仍反映部分台灣民眾對陸資來台投資的不信任,這些都是政府可以回應的。

舉例來說,以部分台灣民眾憂慮陸資會來台炒作房地產的問題來說,事實上,北京最大房地產商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於去年底曾公開表示,有興趣來台灣投資的多半是上市建商,但台灣土地少、規模小,對大陸業者在當地推案動輒數百戶、數千戶的規模,台灣幾十戶、幾百戶的開發案沒必要,也太辛苦。再者,大陸的A股上市公司雖然稅的比例比利潤高,但平均淨利率還有15%,台灣的利潤並不足以吸引大陸業者千里迢迢申請過來投資。而來台的申請過程繁複且不方便,特別讓大陸企業卻步。大陸上市公司要赴海外投資,要先向發改委申請立項,通過發改會這關後,來台還要再申請,對企業來說麻煩,因此很多人了解後都覺得無奈,然後就停下腳步。此外,相信多數人都同意,投資是經濟行為,若回歸到市場法則,無法創造有效的經濟利益,即使政策如何鼓勵,陸資都不可能來台投資,台灣市場並不大,陸資來台投資若要有所利基,必要建立在與台灣領先技術合作的基礎上,讓台灣的技術與大陸的勞力、市場合作,共同創造利益。陸企若來台與民間企業合作,台灣企業比政府更了解維持自身技術領先的重要性,在以保護自己技術為兩岸產業合作的前提下,透過市場法則,兩岸產業可以逕行上下游的垂直整合;而陸企若是與政府投資的企業合作,則有相關法規保障台灣產業的技術領先,因此,陸資來台並不致於造成台灣產業的技術外流。

類似這樣的例證,政府都可以多做說明,並主動以簡潔的方式讓民眾瞭解,否則,錯誤的訊息一再的傳布,徒增政策實行過程中不必要的阻礙。其他包括大陸專業人士來台工作是否排擠本地白領階級勞工、陸企是否會搶食陸客來台觀光效益等等,政府都應面對、並以實際數據加以辯護,否則,當這些問題不斷被操作,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四、兩岸對陸資來台的趨勢普遍樂觀

陸資來台政策實施半年,兩岸都認為該政策仍未達到既定之目標。就我政府來說,政策的開放到成熟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陸資是否來台,今年才是主要的觀察年。就大陸政府來說,其陸資入島政策如何加快與落實,也是今年對台的重要工作。

日前國台辦主任王毅在成都兩岸關係研討會上演講提出,對於陸資入島政策,「希望台灣方面及時評估政策調整的效果,以更積極和開放的心態,逐步放寬投資領域,為陸資在台投資經營提供更為公平合作的環境,為企業管理人員在台常駐與生活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關於大陸政府的呼籲,我政府也適當的予以回應,包括去年年底就陸資赴台投資事宜進行第二階段鬆綁政策的檢討、檢討放寬大陸專業人士赴台限制等,為陸資來台投資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根據《遠見》雜誌的調查,有高達55.6%的大陸企業想藉由投資台灣布局國際市場,而有52.8%的台灣企業有意願和陸企合作,此外,有88.6%的台灣企業希望以結合產業鏈與大陸企業進行合作。然而,不可諱言,即使陸資對來台投資有高度興趣,但大陸企業不大可能在台進行大量的直接投資,也不會將台灣作為製造基地,而更多的是進行戰略性投資及區域市場佈局,並以參股、入股與收購兼併等投資方式與台商進行策略性合作與結盟。這和一直以來大陸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模式一致。此外,包括商業、觀光旅遊、金融、房地產等服務業與部分高科技產業,都是未來陸資可能來台投資的項目,而至於成效如何?市場普遍樂觀看待。

五、執行陸資來台應掌握政策核心意涵

無論是ECFA或陸資來台投資,都是經濟全球化思維下的政策。然而,台灣在與全球接軌的過程中,一定會經歷一段陣痛期,台灣產業面臨新一波升級的同時,也必將面臨一波淘汰,政府必須讓民眾了解。另一方面,由於兩岸互信仍然不足,在與中國大陸經濟整合的過程中,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所抱持的政治目的仍抱持懷疑,這是大陸政府必須認知的事實。此外,由於兩岸經濟整合的諸多政策,並未能讓一般民眾得利,故政策執行容易陷入困境。故政府在推動陸資來台政策的過程中,必須更清楚的讓台灣民眾知道,開放陸資來台,最主要是為了增進兩岸產業合作,並以擴大兩岸產業合作領域為其主要目的,而非為了吸納資金,因此,陸資來台投資的金額,並非這項政策的重點。事實上,透過陸資來台投資,讓國際投資對台灣市場產生更大的信心,讓台灣能真正成為產業全球運籌的基地,這是陸資來台政策推動的真實意涵,也才是真正的「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