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區發展評析
當兩岸MOU1月16日正式生效實施,ECFA協議亦將完成簽署之前,大陸當局一口氣拍板批准「長三角、珠三角、廣西北部灣、環渤海、海西、東三省及關中天水」7個國家經濟戰略區,而這些經濟戰略區固然多數是台商早已集聚投資之地,但其中以海峽西岸經濟區被指定作為ECFA的先行先試區域,勢必成為兩岸經濟整合發展進程的標竿,最值得正視。為此,本文特就海西區的發展進行評述,並就海西區是否能成為大陸新的經濟發展亮點提出分析。
文:林建山博士(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之南部沿海地區,南北各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向西則直接貫通江西內陸腹地,具有帶動中國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而東向則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據有整合發展兩岸區域經濟之最核心區的優先地略位置。海西經濟區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綜合概念,總發展目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進階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海西經濟區實以福建為中心主體,但涵蓋了浙江南部、廣東東部、江西省東南部,以及安徽省南部等地理區域,空間面積,單單福建省就有12萬平方公里,整個海西區域合計則更高達25萬平方公里,是台灣面積3.6萬平方公里的7倍,目前人口9,000萬人是台灣的4倍,預計到2050年可達1億2千萬人,將是台灣人口的7倍,GDP經濟規模,目前海西合計約2,500億美元,衹是台灣3,660億美元的3分之2,但預計到2020年可以達到6,670億美元,將超過台灣的5,341億美元。
海西區的發展方向
早在2009年5月4日大陸國務院就已經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確立兩大發展目標:一、到2012年,海峽西岸經濟區人均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二、2020年形成兩岸共同發展新格局。
在基本態勢上,大陸官方全力加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並使之成為大陸經濟戰略重點,真可謂是可以直追孫中山「實業計畫」的一次新創舉。從今天整個海西經濟區的既定佈局,可以預估在可見的未來,海西勢將成為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的新興區域經濟戰略板塊。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性被推前,而且經過更宏觀地增修,乃因為在兩岸的經濟戰略與政治戰略兩層面,都同樣具有極為特殊的意義。
在經濟戰略上,海西經濟區因為有了珠三角和長三角這兩個「特角」支援,可以快速累積經驗,尤其是在實物經濟層面,更可以與台灣具體相呼應,特別是以資訊、石化、機械、船舶、金屬等骨幹製造產業,以及旅遊、物流、海空運、金融合作等大規模重要服務業領域,都被規劃作為海西經濟區的策略發展重點,正是它會被特加注意的主要原因。
海西區的發展策略
事實上,福建的基礎條件近年已有相當改善;在區域開發方面,福建省計畫投入人民幣1億元支持漳州古雷半島區域的開發建設,計畫積極打造成為海峽西岸新興臨港重化工業基地;同時,並各安排人民幣1,000萬元,合約新台幣一億元,支持寧德環三都澳區域綜合開發,以及閩北產業集中區開發建設,用以帶動閩東、閩北區域經濟發展,以便作為兩岸產業對接,提供一個條件更加良好的前提。至於打造海西經濟區的硬體基礎設施及產業經濟發展空間上,大陸國務院更已決定,在海西經濟區透過中央政府的直接投入,強化五大策略性建設:
第一、基建:高舉一通百通政策:打造海西八方縱公路及海西半日經濟圈橫鐵路,在未來五年,亦即2015年前,投入5,400億元人民幣(約合800億美元)興建總長達6千公里的鐵路,以及新建、改建及續建27個高速公路項目,預定在海西區每年開工一條鐵路幹線,同時使海西區的航空年旅客吞吐量,可以超過千萬人次。
第二、金融體制創新:以金融先行,作為對台新政策的試驗區。
第三、製造業:強化產業群聚,縮短庫存時間;高規格布局製造業,使海西製造業可以具體升級,而且能夠站上更高的平台;重點發展福建省成為先進製造業基地。
第四、交通運輸:推進海西交通運輸「三大建設」:「大港口」建設、「大通道」建設及 「大物流」建設。
第五、商業貿易:輻射長三角和珠三角發展,形成「海峽經濟區」,用以全盤承接兩岸產業轉移。
而在政治戰略,甚至國家戰略上,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形成,除了強化海峽兩岸對接,使福建與台灣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緊密區域」外,將來海西區更計畫加強與珠三角的相互拉抬,以期在最高戰略上,可以使大陸南部經濟站穩在台灣海峽直到及南中國海這一條弧線上,取得更強大的對內對外經貿支撐實力。
海西區是大陸對外政治經濟戰略最優先的行動計畫
現階段的中國大陸,無非是正藉著全球經濟衰退未起而趁勢擴大內需的時刻,利用大量公共投資以展開區域經濟重建,同時也進行整個國家經濟戰略的延伸與擴張,特別是針對海西經濟區板塊的優先形成,更加有力啟動兩岸之間的長期經濟整合,乃至政治對話,這些企圖與積極作法,預期應該都會帶來莫大的聯動效應!
近年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的持續成長,對周邊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也已經啟動許多特殊高度戰略意義的方案,例如:「大湄公河計畫 (GMS)」涉及雲南、越泰、緬甸、老撾;「圖門江區域發展計畫 (TRADP)」更涉及南北韓的經濟聯結等。在所有對內對外的區域經濟戰略整合過程中,海西區的計畫更具有後發先至的態勢,誠已成為其所謂是大陸對外政治經濟戰略上最新也是最優先的一個行動計畫。
對台灣的產業而言,海西經濟區在東接台灣的同時,更期待其能有效發揮拉動中國內陸省份市場潛勢的槓桿支點作用。也惟其如此,海西經濟區才夠說得上真正具備大戰略大思考的大作為,得以發展成為兩岸產業經濟整合的一個實質的前站大平台。
中國大陸在國家戰略層次上之大力推動海西區,在其可見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欲期這一重要行動能夠真正產生兩岸經濟共榮並進的政策效益,則彼此互信基礎的鞏固,應當是最為重要的前提要素。就良性發展看,兩岸彼此的社會與主政當局一旦能夠建立起堅實的互信,則在海西的中國東南,以及在海東的台灣,就會有更好的合作呼應關係可以被發展出來;否則,一旦缺乏互信,則這種可能的合作關係,就有可能劣化,而反倒演變成為兩岸彼此之間的強烈直接競爭與更嚴重的疏離,則必非福反禍,勢難圓美。
海西區的前景仍須許多條件的配合
益有進者,海西經濟區的創新開發,固然已經得到大陸政府的強力政策支持與促進,足可以讓兩岸政府與民間同時產生更為宏遠美麗的願景與想像,但是,終究還存在一個極其根本的現實理性問題,必須要由兩岸主政當局共同面對與努力克服,也就是海西經濟區的真實與相對的吸引力與競爭力問題。在現下藉由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強大政治意志力所推動而成的海西「先試區」,是否已有足夠的能力與能量,以與既成發展的其他經濟戰略區相競爭?且能有效吸引更多的投資營運,以引鳥築巢?亦即,必須要評量海西經濟區要如何乃能夠具體有效創出台商投資經營以及台灣產業經濟未來發展空間願景,而且足可以將台商從目前投資最大、經營最深,也是活動密度最高的長三角區域,吸引並移轉過來,甚至能夠作到可以超越長三角的發展格局;相同的思考,也要能夠面對台商在珠三角、環勃海經濟圈的根已深、柢已固的現況情境;更進一層則是,也能與四川重慶經濟圈、東北重化經濟區的規模與特色的評比競合;再更遠一層,則更要與越南經濟新聚落的競合。這些漸層延遠的評比競合,同樣都須要依憑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政策、在地要素資源條件、交通運輸能量,以至社會資本的豐蹇裕拙等等層面,酌量其必要且充分的高度優勢存在,乃有可能真正期待未來的發展前景,確然有所成就。
也就是說,海西區主客觀資質條件與人為意志,所能夠構成的相對吸引力與相對競爭力優勢,是否能夠使海西真正成為台灣政府與民間長程發展布局首選的充要條件,是極其關鍵的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