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699.02.15

<資訊交流>

綠色GDP思維下的產業發展策略

「環境污染問題」雖是大陸政府極思解決的難題,但長年以來,以環境換取經濟成長,已成為大陸各地發展的普遍模式;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與觀念的改變,大陸政府也開始重視所謂的「綠色GDP」,而在此思維下,其產業政策更隨之調整。基此,本文乃就大陸環境污染現狀進行概述,並就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隨之調整的產業發展策略進行解析。

文:何欣茹(NGO工作者)

日前,中國大陸環境部所組成的海洋環境執法檢查組,在廣西、江蘇、遼寧、河北等快速開發的沿海地區,發現了巨大的污染風險問題。其中,不僅因為港口物流加大,而導致了港口、碼頭廢水處理設施不完善,船舶廢水污染率增加的污染問題;而最嚴重的現象還包括廣西的入海水質已超過了標準,嚴重威脅到海水養殖區和相關生態功能,造成近海環境的生態危機。

大陸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中國大陸沿海區域化工園區、與新興基地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現象,牽涉到鉛、銅、鋅等重金屬超標,以及污染物排放多、種類複雜,環境風險大的問題,這些有毒物質將可能嚴重影響人們的飲水安全,更可能對人的身體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就像先前素有是世界工廠之稱的珠江三角洲的大量工廠,紛紛向為4700萬人提供飲用水的珠江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威脅珠三角居民的飲水安全,對此,企業排放物的相關標準檢測與污染預防問題,對環境污染的控制有著莫大的影響,如何從企業本身作起,謀求沿海環境的永續發展,是目前中國大陸政府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針對首次海洋環境聯合執法檢查發現的問題,大陸環境保護部已許諾將加快編製各地和國家層面的「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規畫。沿海環境的污染牽涉廣泛,政府在面對此課題的因應之道,必須對企業發展政策進行不可迴避的環境評估計畫,才有可能讓企業真正走上穩定的經濟發展之途。

事實上,大陸的環境問題,已經帶來了非常大的經濟損失與災難,包括環境污染每年為大陸造成的經濟損失佔GDP的13%,按2009年大陸GDP統計,大陸每年在環境污染上的損失已高達39,000億人民幣(以下同);養育8.7%人口的黃河,水土流失面積每年達750萬公頃,幾乎佔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17.5%;而大陸政府一年也必須花費4,490億元來進行污染控制;最嚴重的還是污染本身每年更造成了70多萬人死亡,包括39.4萬人死於空氣污染,30萬人死於燃煤和食用油造成的室內空氣污染,以及6.6萬人因農村水質污染導致嚴重腹瀉、胃癌、肝癌和膀胱癌而造成死亡;此外,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環境污染的加劇,更造成將近15%男性不育的危機。大陸政府在面對這些危機重重的環境問題的當下,要如何能夠堅持公共利益,而非站在企業利益的角度漠視環境問題嚴重性,已經是影響大陸是否能持續維持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失衡的產業發展是大陸環境污染的主因

大陸過去在產業政策及產業發展上的失衡發展,是造成大陸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日前,大陸政府已經開始在政策上強調環保議題的重要性,在2009年年底所提出、預計在2009年至2011 年普遍實施的相關計劃的「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已經開始將環境永續的相關考量,放進整體有關產業發展的政策及相關規劃當中。

以大陸政府所進行的污染源普查來看,2007年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是大陸政府原來統計數字的兩倍。其中,以工業固體廢物的污染量最大,高達4914.87萬噸;而廢水中化學需氧量居次,為3028.96萬噸。在城市中,不可忽略的是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了排放總量的30%,顯示氮氧化物對城市空氣污染影響很大。至於重工業之電力熱力、非金屬礦物製品、黑色冶金、化工、有色冶金和石油加工煉焦等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也占排放總量的88%;而農業源污染方面,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也是一項隱憂,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分別占農業源的96%、38%和56%,是重要的污染源。這樣的污染量,已經幾乎達到巔峰值,中國大陸已經對此開始研擬相關減緩污染及防治環境破壞的產業政策。

在振興十大產業的主要措施當中,淘汰部分產業的落後產能,特別是針對高污染、高耗能及資源性(兩高一資)的產業,即是重視環境的一個主力政策,像是鋼鐵業方面,就強調要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並選擇華北和華東地區為淘汰落後產能地區;汽車產業方面,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如電動汽車,也是一項重要的環境產業政策;船舶工業方面,也重視要淘汰落後產能,執行單殼油輪和化學品船以及老舊船舶的報廢更新政策,提前實施進入中國大陸水域的單殼油輪淘汰政策;至於污染最為嚴重的石化工業方面,淘汰落後產能,如高毒農藥等污染嚴重的原料,進行產業重大專案佈局,如煉油、乙烯,並進行技術改造,如化肥,扶植高附加值化工產品,如矽材料等政策,都將從產業政策面來推動對於環境污染的相關改善工作。

大陸政府將加大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的力度

值得密切注意的是,大陸環境保護部在2008年起即開始進行若干有關開徵環境稅促進環保的研究。目前中國大陸所徵收的是排污稅,但徵收標準過低,還不到治污投入的20%,導致環境資源的廉價使用,環境持續惡化,倘若真正開始開徵環境稅,可望抒緩大陸面對的嚴峻環境壓力,目前大陸環保部在2009年4月至6月之間,對於重點污染行業及重點排污企業進行專案檢查,冶金、化工、建材、火電、造紙、醫藥、採礦等「兩高一資」行業,將成為調查重點。環境違法的相關案件,也將納入監察部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進行督辦。

所謂的兩高一資行業,兩高是指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一資是指資源型產品,更採取明確的反對態度,對這類產品採取限制的作法,不僅明令為違法,對於相關項目更堅決要予以停止,進行處罰。其中,工業污染源中國大陸環境污染的影響最大,根據估算,中國大陸工業領域重點污染源約有72萬處。有鑑於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對環境影響甚鉅,工業廢水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目前中國大陸各地的環保官員已經開始取締相關當地產業,甚至也已經對130家曾經上過環保黑名單的跨國企業進行督察,如果問題沒有得到改善,可連續對業者施以1到3倍的罰款,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直接勒令關廠。

節能環保產業將是大陸產業的新契機

目前大陸國家發改委正在編制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規劃。預計到2015年時,環保產業要佔到GDP的產值大概7%左右。這份規劃預計要從四個方向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一是以重點工程來進行帶動,推動切實的需求,來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二是進一步完善財稅、金融等政策體系,使環保產業具有發展空間;三是鼓勵技術進步,建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來推動相關環保產業技術的創新;四是適時實施新的法規標準和新的法規政策,促進一批新的環保產業在現有的產業當中脫穎而出。

自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全球許多國家都將節能環保、新能源產業,作為解決經濟困境的新舉措和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節能環保產業也是中國新的經濟成長點,大陸國家發改委預計到2012年,中國大陸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人民幣2.8兆元(約台幣13.44兆元)。預計將環保產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迴圈經濟的重要支撐,更作為下一波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節能及污水處理方面,2009年中國中央政府已安排資金人民幣581億元(約台幣2,788.8億元),用以支援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污水管網、重點工業污染源治理等節能環保和生態環境重點工程。相關中國大陸環保產業產值正以每年15%的速度成長,而官方更是實施強制採購環保產品的相關政策及工程,增加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這一環保產業的發展。

整體來說,綠能環保產業可以說是大陸產業的新契機,不僅在環保方面,可以因應大陸目前高度污染及環境破壞的巨大隱憂,也可以創造全新的企業產值。目前大陸的整體政策走向方面,可以說是以「綠色發展」做關鍵字,傳統產業、工業可謂到達了頂峰亦面臨著轉型的危機,接下來的市場將由高科技業、民生消費、環保節能和農業市場為主,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諮詢產業,都是中國大陸政府大力推動、提供獎勵的產業。要如何能兼顧環境永續與企業利益來充分發展這些充滿前景性的綠能環保產業,可說是下一波大陸經濟發展相當重要且不可忽略的趨勢。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