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699.02.15

<資訊交流>

面對缺工潮的經營省思

自2009年底至2010年,大陸台資企業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持續擴大的缺工潮。無論是華東或華南,大陸台商聚集的區域都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即使大陸政府或台資企業以調高工資來因應,但結構性因素仍使得缺工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並較金融海嘯的影響更為嚴重。面對此情勢,大陸台資企業勢須思考如何轉型升級,以因應所謂的「用工荒」。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自去年年底開始,大陸各地頻頻傳出缺工潮,目前,大陸最缺工的地區以長江、珠江三角洲,以及福建廈門、泉州等地最為嚴重。這股缺工潮,使得大陸台商面臨到自金融海嘯後另一波經營困境,甚至有些台商表示,大陸缺工潮的影響,將會比金融海嘯影響更來的嚴重。

大陸缺工現象日益嚴重

隨著經濟回暖,春節過後大陸沿海和內陸地區缺工現象更為嚴峻,其中以東南沿海最為嚴重。根據大陸新華社報導,珠江三角洲已存在勞工不足現象,當地政府估計缺少200萬至300萬名勞工,但當地台商認為實際缺工千萬,超過9成企業在年後都有招工需求。根據報載,廣東省廣州、東莞缺工20萬人,深圳缺工90萬人,廣州春節後用工缺口約15萬人;春節後整個廈門可能缺工10萬人。而包括加工製造業、現代和紡織、製鞋等傳統服務業,只要是勞力密集度的台資企業,都受到這波缺工潮的影響。

大陸缺工潮的主要原因

大陸缺工潮的形成,其社會結構的轉變是最主要的原因。事實上,自大陸經濟起飛後,許多就業人口轉往服務業,加上「一胎化」影響,青壯人口逐年減少,父母又捨不得獨生子女遠離家鄉打工,而當前大陸政府又推動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內陸城市相繼崛起,工作機會增多,待遇變好,這些都造成沿海地區缺工。

當然,大陸新出台的農村政策,也造成缺工問題的擴大。這些政策主要是所謂的「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村新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大量挹注了財政資金,使農民不再單靠種田過活,可以做更多的副業。而「農村新城鎮建設」,其新城鎮的發展,則使農民子女留在家鄉,從事「非農」打工的機會大增。換言之,大陸農民不須離鄉背井外出打工,造成沿海的勞動力供應嚴重不足。與此同時,沿海打工薪資已不能滿足農民工的需求,也是造成缺工的原因。

綜合來說,大陸缺工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經濟回溫,訂單增加。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外銷為主的台資企業,由於訂單銳減,企業不得不裁員或者停工放假。經濟好轉後一旦拿到訂單,熟練工人又無法臨時找到;訂單的集中需求,使企業出現了大量的用工需求。第二,大陸中西部人力需求增加。近年來包括深圳在內的珠三角地區進行所謂「騰籠換鳥」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產業升級,使得中西部地區製造業、服務業發展,農村勞動力不但外出就業意願降低,且不用遠赴沿海省份即有工作機會。第三,沿海省份工資已無吸引力。以廣東省來說,一個製造業工廠的普通作業員一個月的基本工資為人民幣1000左右,但實際上的薪資在人民幣1500至2000元,平均工資一個月約人民幣1700元,技術工的月薪則達到人民幣3千至5千元,但在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四川,普通作業員的月工資至少都有人民幣1000元,甚至在重慶等地,一個月不包吃住都有人民幣1800元的工資水平,因此,大量農民工寧願選擇就近擇業。第四,大陸新生代不願從事勞力密集性工作。有統計顯示,2009年第4季深圳市16-24歲求職人占總求職人的51.53%,所謂的「80後」、「90後」新生代跟第一代農民工相比,大多接受了較好的教育,學歷越來越高,養家糊口的壓力也沒上一輩來的大,這些新生代在選擇職業時,較重視生活品質、自由度、發展機會,較不願意做生產線的工廠作業員,這也是缺工潮的原因之一。

大陸政府調升工資因應缺工潮

面對大陸缺工的現象,大陸各地政府以調整基本工資來因應。

江蘇省政府於今年1月23日宣布,自2010年2月1日起,三類地區的工資都將調漲。包括南京、無錫、常州市、昆山市等一類地區,每月工資最高從人民幣850元調到960元,二類地區從月薪人民幣700元上調到月薪790元、三類地區從月薪人民幣590元上調到月薪670元,分別比調整前成長了12.95%、12.86%和13.56%;在基本時薪標準上,一類地區從人民幣7.2元調整到7.8元、二類地區從人民幣5.9元調整到6.4元、三類地區從人民幣5.0元調整到5.4元。但根據公告,目前公布的最低工資標準不包括加班津貼,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法律、法規和大陸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也不包括個人按下限繳存的住房公積金等。換句話說,僅以江蘇地區來說,工資的調幅至少超過20%。而包括東莞、重慶、北京等多個城市,也準備跟進調漲基本工資的。

事實上,在大陸政府調漲基本工資之前,大陸台資企業即主動調整薪資。舉例來說,廣州日前已準備將最低工資從人民幣860元調到1,000元,行情是目前大陸之冠,即使如此,不少當地台商上發出的工資早就超過人民幣1,500 元,還是找不到人。由於各地物價水準不同,大陸各地基本工資也不盡相同,且除了基本工資之外,因應《勞動合同法》台商必須增加的加班費、社會福利等費用,都讓台商增加不少經營壓力。

但更大的問題是,即使主動加薪,許多台資企業也招不到人。根據報載,江蘇省太倉地區163台資企業,就有60%的台企缺工,其他地區也有同樣的問題。總而言之,大陸政府上調最低工資標準,雖然可以短暫緩和日趨嚴重的「用工荒」,但整體來說,大陸台商的招聘、培訓和用工成本,都隨之上調,造成大陸台商一定的負擔。

因應缺工潮大陸台商應思考改變經營方式

在日前由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中國台商投資經營協會所舉辦「2010年大陸投資趨勢與展望座談會」中,多位台商認為,大陸高工資時代已經來臨,然而,隨著基本工資的調升,廠商勢必提高售價來因應,到時大陸可能面臨一波通貨膨賬的危機。與此同時,結構性因素造成的大陸缺工潮,勢必仍將會持續,因此,解決用工問題將成為大陸台商當務之急。

因應缺工潮,大陸台商勢必轉變經營方式,換言之,即加速轉型升級的力度,勞力密集度、用工量大的企業,將以各種配套方式來解決經營問題。舉例來說,和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協議,以外派的方式來解決,或者是將業務外包、強化自動化設備等等。但在採取這些方式的同時,都必須符合相關法令的規範,特別是2008年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其對勞務派遣都有明確的規定,這些都是台資企業必須注意的重要法令。

在整體大方向上,在缺工問題持續的情況下,台商一方面勢必將勞力密集工廠遷往內陸,就地引用在地勞動力,同時,將經營管理、研發等部門留置原來的沿海地區。但若要從政策上解決,大陸政府除了應該加大內陸地區的招商優惠措施,並同時輔導沿海台商轉型經營其他用工相對不那麼密集的產業。換言之,面對結構性的缺工問題,大陸台商必須思考如何轉型為技術密集或資本密集的產業,並思考透過與大陸政府的合作,與學校建立建教合作,培育出足夠的技術人才,如此才是從根本上解決缺工問題。

事實上,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是階段性的產物,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其產業結構勢必隨之調整,大陸不可能永遠扮演「世界工廠」,大量廉價的勞動人口,將不再是在大陸設廠的優勢與特色。更進一步來說,在兩岸同時面臨傳統勞力密集產業缺工潮的同時,產業自身的調整,不但將是必然的趨勢,更是企業是否能永續經營的關鍵。換言之,培養更多專精、高技術、高效率的人才,同時以自動化設備取代密集勞力以提升製程,將是大陸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勢必要進行的方向。反之,台商若仍過度依賴大陸廉價勞動力,可能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