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陸資來台投資新展望
為促進兩岸經貿正常化,去年4月第三次「江陳會談」中兩岸達成陸資來台投資的共識,6月30日公布192項陸資可來台投資項目,7月1日正式開放申請,自此,台灣開啟了所謂「陸資元年」的新紀元。在經過所謂半年的宣傳期,今年可謂是陸資來台投資正式進入常態化的一年,如果陸資來台政策得以落實,不但將促成兩岸產業的進一步合作,更將促使台灣有機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文:黃健群(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資深專員)
農曆過年前,隸屬大陸國務院層級、成員涵蓋金融、產業、農牧等重量級陸資企業團的「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在工業總會的邀請下,由大陸前勞動保障部部長、現任中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張左己率隊,低調來台考察,該團此行目的是為了解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相關事項,以及開放QDII後的投資機會。
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是由大陸國務院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所推動成立,隨行的會長劉江,先後曾任發改會副主任、農業部長。而常務理事丁仲篪則是大陸國有重點銀行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這個單位是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重點工作是「為了健全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督機制,加強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監督。」隨行成員,還有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副總兼首席風險官的汪建熙,與曾是中國首富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等。在2月1日拜會工業總會時,張左己面對記者的詢問只低調的表示,此行是來瞭解台灣輕工、金融、汽車、重工與機電等發展的狀況與未來可能「協同合作」的機會,但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來台參訪,確實為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再次掀起一波話題與想像。
陸資企業來台投資逐漸加溫
根據經濟部的統計,自98年6月30日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至98年12月31日,經核准來台投資的案件共計23件,投資金額為3,749萬美元,投資業別按件數統計,主要為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36%)、運輸及倉儲業(36%)、批發及零售業(23%)、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5%),另核准4件辦事處的申請案。而在2010年1月,經濟部投審會再度通過大陸國有企業揚子江、新東北電器等10件陸資來台投資案,金額合計3046萬8722美元(折合9.7億台幣),累計陸資來台金額已逾新台幣21.6億元。其中,1月27日核准的揚子江是第一家大陸國有獨資企業來台投資,該公司申請匯入新台幣6600萬元,在台設立揚州冶春准揚美食;與此同時,包括昆山聯德精密機械有限公司申請匯入相當於新台幣3816萬元等值之外幣,設立龍大昌精密工業有限公司,以及新東北電器集團特高壓設備有限公司申請匯入相當於新台幣1億元等值之外幣,設立「大陸商瀋陽新東北電器有限公司」在台分公司。
政府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半年,其成效頗受質疑,然而,誠如去年底舉行關於陸資來台投資成效的檢討會議上所說,一般跨國投資決定是否投資得花上1至2年進行考察,要有商機有錢賺才會進行投資,台灣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僅半年,投資件數不多、投資金額不大並不令人意外。因此,在相關政策及配套措施落實的前提下,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勢必逐漸加溫。
大陸加大對外投資的力度有利陸資來台政策的落實
2004年起,大陸外匯存底快速增加,不僅提高了人民幣貨幣供給的壓力,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房地產及股市的泡沫化壓力,大陸政府為了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大陸企業國際化經營競爭力,希望透過對外投資,爭取天然資源、國外技術、品牌及通路等。為此,大陸商務部及外交部於2004年7月發布《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由政府主導國有企業擴大對外投資(不含金融類投資),首批大陸政府核准投資國家共67國,主要根據「友好國家」、「與中國大陸經濟互補性強」、「中國大陸主要貿易夥伴國」、「中國大陸戰略夥伴關係國」及「世界主要區域性經濟組織成員」等標準劃分。其投資型態主要包括資源尋求型、市場開拓型、技術提升型、成本節約型、技術輸出型、承包勞務型和服務貿易型7類。2004 年11月中國商務部繼續頒布了〈關於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准事項的規定〉,下放核准權、簡化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手續。
依據《2008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資料顯示,亞洲是2008年流量最為集中的地區,非洲是增長幅度最大的地區;地方對外投資穩步增長,廣東、江蘇、山東位於各省區市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前列。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北京、福建、上海、河南、黑龍江八省一市的境外企業數量占境外企業總數的六成。浙江省是大陸擁有境外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另外,該公報顯示,大陸中央企業占到流量5.4%,私營企業僅占流量的0.3%。國有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力量;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中央企業和單位占81.3%,地方企業占18.7%。
綜合以上資料,從經濟層面來說,大陸積極推動對外投資「走出去」的政策,主要背景原因包括掌握能源及資源來源、減少對外貿易壁壘及促進產業升級等。大陸近年來經濟成長迅速,對能源及資源需求日殷,惟其能源及資源的運用效率未能隨同經濟成長同步改善的情況下,其國內有限資源已無法滿足經濟發展之需,因此大陸透過進行海外投資方式,以建立取得國外原物料等資源的直接管道。此外,大陸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出口快速增加,但亦開始成為其他先進國家貿易保護政策的目標,如鋼鐵、紡織、家用電器、造船業等產業,經常成為歐美國家反傾銷調查對象,加以部份產業有出口配額限制,因此大陸企圖藉由對外投資相關產業,以利用其他國家出口配額,增加大陸企業出口能力,減少貿易摩擦。因此,在大陸持續加大對外投資的前提下,此時正是推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的最佳契機。
台灣具有吸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的許多優勢
吸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台灣具有相當多的優勢及誘因。在投資環境方面,根據最新的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BERI)的《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指出(2009年12月),台灣投資環境評比(Profit Opportunity Recommendation, POR)總分70分,排名全球第5名,總分及排名均與2009年第2次相同;在列入評比的全球50個主要國家中,次於瑞士、新加坡、荷蘭及挪威。除了國際機構對台灣投資的諸多正面評價之外,台灣還是亞太運輸的樞紐,並具有優良的軟硬基建環境、堅實的產業聚落,與此同時,還是全球科技產業重鎮,且擁有豐沛的創新研發能力及優越的設計能力。進一步來說,台灣優質便利的生活環境,都是可以吸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的重要誘因。
至於在產業發展方向,由於勞動、土地等成本因素,這幾十年來部分台資企業外移到大陸等地經營投資,台灣產業結構因此調整變化。農林漁牧一級產業的比重逐年降低,2008年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2.01%。事實上,1960年代至1980年代,台灣經濟以工業為發展重心,1990年代起進入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製造業逐漸朝知識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研發創新為產業主要驅動力量。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台灣目前的產業以資訊電子工業為主(49.01%),其次是化學工業(20.98%)、金屬機械工業(20.07%)及民生工業(9.94%),進一步來說,半導體、影像顯示、石化鋼鐵、機械是台灣主力產業,而次世代半導體、精密機械、軟性顯示、電子書、智慧型車輛電子、機能性紡織品、先進化材則是台灣未來的新興產業。
在個別產業部分,行政院於2009年4月起陸續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行動方案(即綠能、生技、觀光、國際醫療、精緻農業、文化創意產業),將我國原有的優勢產業,就是廣義的ICT產業(通訊、資訊、光電及半導體),再加入相關的綠色能源產業、醫療設備產業及製藥等生技產業計畫(其中生技計畫還可支持精緻農業與醫療照顧計畫,這兩項計畫還可支持觀光計畫,並與文創產業最後進行密切結合。
總的來說,台灣投資環境優良,且技術、研發密集產業,都將是投資新趨勢。目前紡織、電子零組件、汽車、塑膠等項目,都是可以台灣創造產業價值鏈的產業,而其他如愛台十二項建設、六大新興產業等,相信都可以創造外資、陸資投資台灣的新契機。
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將成為趨勢與常態
由於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將成為不可擋的趨勢,因此,兩岸產業、學術等各界紛紛開始就陸資來台投資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各面向的討論。日前由中評社與台灣競爭力論壇日前合辦一場陸資來台座談會中,與會專家學者就陸資來台趨勢提出了許多看法,也為陸資來台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宏觀的建議。
台灣競爭力論壇國貿產業組召集人杜震華在座談會上表示,從開放三通到開放陸資來台可以看到,兩岸的確是往和平發展的方向邁進,發生戰爭的機會愈來愈小;大陸資金可以在台灣的開放逐漸擴大之下,很正常地投資在它可以獲利的一些項目或者是一些土地上。不只是陸資,連外資也會受到影響,使外資可以非常放心地到台灣投資,不管是股市還是直接投資,其結果會讓台灣經濟的比較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出來。其認為,外資在過去一段時間有逐漸從台灣撤退的現象,陸資來台以後,外資會逐漸回來。由於兩岸資金可以自由的進出,加上大三通,台灣過去曾經想發展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概念就有機會,因為外資可能跟台灣的資金結合,共同進入大陸的廣大市場,減少其直接投資大陸的風險;同時將來會有很多大陸的廠商到台灣設立據點,吸收更新的科技和管理。換言之,陸資到台灣來,一方面會找台灣的廠商投資或合作,另一方面外商也能在台灣找到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廠商,台灣有可能成為東亞一個中繼站。
與此同時,杜震華也指出,若要讓陸資來台投資更為順暢,兩岸應該簽署一份比較正式的投資保障協議;另外還需要互免雙重課稅的協議,以及促進兩岸之間經貿還完全正常化。台灣競爭力論壇金融發展組召集人、國家政策研究發展基金會顧問盧陽正則認為,台灣金融機構對陸資有期待,台灣的金融產業在過去幾次金融改革跟整併中,已經形成大整合、大合併的趨勢,剩下很多小型金融機構,競爭力比較有問題。這些小型金融機構在生存和獲利的壓力下,比較有可能去尋求陸資的聯盟與合作,以強化自身的結構與競爭力。這個部分若能順利進行,對台灣將有正面的意義。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從戰略的角度指出,大陸資本進入台灣,可能產生全球資金(熱錢)流入、吸引台灣流到國際上的資金回流、鼓勵僑資加速流入台灣、增加鄰國對大陸強大的恐慌等四個面向的影響。此外,謝明輝主要認為大陸資本入台,會對對台灣內部造成包括擴大刺激台灣的內需、帶動台灣的民間投資、促進台灣房地產回升、加速股市的翻揚、加速兩岸的融合、加速兩岸產業的合作、擴大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等影響。總的來說,學者專家都認為陸資企業來台投資將成為趨勢與常態。
應訂定推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策略
從大陸對外直接投資發展歷程,可發現大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受大陸政府採取「走出去」策略所給予的龐大資源,對外投資成長逐年上升,但另一方面來看,大陸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政策上雖然逐漸開放,但仍需經由大陸政府事先核准,政府在企業對外投資策略上的影響仍相當直接,因此落實陸資來台政策,除了企業經營及產業發展方面的誘因外,亦需對大陸企業對外投資的政策背景有所考量,在我國產業發展政策的框架下,優先針對大陸對外投資發展規模較大的地區,推動對大陸企業招商活動。
具體來說,推動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策略應分為四個方向:
一、建立與大陸政府間合作平台。由於大陸對外投資國有企業占了8成以上,因此,大陸中央乃至地方政府的協助,則成為推動陸資來台政策的重要關鍵。在大陸中央政府方面,包括商務部、發改委、國資委、國台辦,是影響國企對外投資政策的重要部會,因此,必須與上述部會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在地方政府方面,包括主管對外投資的經濟大省的商務廳,以及協同合作的台辦系統,都是必須整合的平台。若建立了這樣的平台,對於推動陸資來台將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以兩岸可互補及共同發展的產業為優先。經濟部於民國97年8月行政院院會通過推動「搭橋專案」政策,以建立產業平台的方式,從個別產業開始,舉辦兩岸產業交流會議的方式搭建雙方交流橋樑。短期希望藉由雙方產業交流與互動,尋求兩岸未來在產業、法規、技術與標準進行合作的可能模式;長期則希望達到兩岸產業互補與共同發展,以突破國際大廠,進軍全球市場。陸資企業來台的投資考察,應配合政府「搭橋專案」政策下兩岸進行交流之產業,針對已開放可赴台投資之產業加強招商,並積極佈局即將開放的業別項目。
三、鎖定對外投資密集地區推動。由於大陸幅員遼闊,政府在推動對陸資招商活動時應優先鎖定大陸近年來對外投資流量較大的經濟大省,作為優先的招商目標。若單以2008年度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而論,廣東、江蘇、山東名列大陸各省市區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前三位。此外根據《2008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到2008年底為止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積金額排名,前三名的省市區分別為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因此,陸資企業來台投資相關工作,應以大陸對外直接投資排名優先地區作為重點工作地區。
四、針對不同對象擬訂招商策略。如上所述,大陸開放對外直接投資以來,仍以大陸國有企業居多,而國有企業的對外投資案多半負有達成政策目標之使命,如早期多集中於石油、礦產等原物料之取得,由官方政策決定主導之色彩濃厚。而大陸民營企業的對外投資活動,近年甫開始快速增加,並多以追求利潤、獲得技術或建立品牌通路為主要目的,因此針對大陸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推動來台投資相關招商活動時,應有不同招商策略及推廣措施,以收招商之效果。
小結:讓陸資來台政策促使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台灣資金充足,因此開放陸資來台投資應該非以吸納資金為主,而是如何創造兩岸產業合作的契機,讓兩岸產業發揮優勢互補的效應。但更重要的,是藉由陸資來台的資金雙向流通,讓台灣優勢得以發揮,可使台灣發展成東亞的現代物流中心,甚至有機會成為亞太營運中心。
經濟部將就第二波陸資來台開放項目進行檢討,可以預見的是,在兩岸經貿往來日漸頻繁的今日,兩岸產業的加速交流與互補,將是陸資企業來台間接造成的效益。然而,陸資來台更重要的戰略意涵,是透過兩岸產業合作開拓大陸乃至國際市場,以落實「深耕台灣」的政策目標,而此目標的達成,將有賴政府與產業界的共同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