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0899.04.15

<本期專欄>

由東協擴張看台灣前景

東南亞國協(ASEAN)自今年起已成型,而且其成型之後,還持續、積極地往外擴展;尤其最受我們關注的,就是台灣最大出口地——中國大陸,自今年開始也成為ASEAN的一員。不僅如此,臨近ASEAN的幾個新興經濟體,如澳洲、紐西蘭與印度等國,與ASEAN的經貿與經濟合作、關稅減讓、投資合作等,也都已進入正式協定,而在此情勢下,台灣經濟發展前景如何?本文特以此為探討重點。

文:邱志昌(淡江大學統計系教師)

自WTO的各種回合談判,對於各項全球性的議題整合無法取得一致性的協定之後,世界貿易的發展,已由區域整合、雙邊會談與多邊會談取代回合談判;2008年金融風暴過後,OECD國家深怕全球經濟受創後重蹈過去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後保護主義盛行的覆轍,阻礙國際自由貿易的發展,影響人民的福利,對於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推動上仍然持續熱絡進行。

在歐盟整合成功之後,目前較受囑目、世界較大的經濟整合,就是亞洲地區東協的自由貿易協定。東南亞國協的成立過程簡要如下:1.1961年7月,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泰國在曼谷成立東南亞協會;2.1967年8月,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與泰國於泰國曼谷發表「曼谷宣言」,正式成立東南亞國協,後來以由東南亞國協取代東南亞協會;3.1984年加入汶萊、1995年加入越南、1997年加入緬甸與寮國、1999年加入柬埔寨,至此東協會員國增為10國至今。

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簡稱東協) 於1967年8月成立;1996年中國大陸加入對話,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因此與東協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東協加一」在今年(2010年)元旦水到渠成。目前東亞地區經濟占全球GDP 26%,地區內30多億人口占全球人口數49.6%,東協再加入中國大陸,日本與南韓之後,幾乎已成為美國在歐盟之外另一個主要的自由貿易區。

東協的第一個區域對區域的協定:東協-澳紐FTA協定

2010年1月1日,使東協-澳洲-紐西蘭自由貿易協定(ASEAN-Australia-New Zealand FTA,簡稱東協-澳紐FTA)正式生效,自今年開始,澳洲與紐西蘭正式成為東協自由貿意區的經濟貿易與投資的對話夥伴(Dialogue Partners),東協-澳紐FTA協定實施的國家共有澳洲、紐西蘭及6個東協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越南、緬甸等。

東協-澳紐FTA協定目的在締造跨太平洋自由貿易區,據估計東協-澳紐這一個地區涵蓋6億多人口、GDP約計2.7兆美元。除東協柬埔寨、寮國、緬甸及越南等四國新進成員有較長緩衝期之外,預計2015年全面調降至零關稅。這項協定是東協有史以來洽簽範圍最廣泛的經濟協定,項目有:貨品貿易、服務業(含金融服務業與電信服務業)、投資、電子商務、自然人移動、智慧財產權、競爭政策與經濟合作等。此協定也是東協首次以區域對區域(澳洲加紐西蘭)的形式所簽訂的FTA。

目前澳洲與東協的每年貿易額占澳洲貿易總量之15%,2008與2009年雙方貿易額約為830億美元;澳洲42%的企業,與東協國家有貿易往來,近年來澳洲與東協的雙邊貿易已超越其與中國雙邊貿易.在FTA簽訂之後.目前澳洲出口至東協70%的貨品可享有關稅減免,2020年時將取消96%的出口貨品關稅;東協出口至澳洲的貨品則將在2020年完全取消關稅。

東協與印度的FTA亦已生效

除了東協-澳紐FTA協定之外,印度與東協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也於今年1月1日起實施,印度與東協將在6年內取消塑膠化工、電機電子等4,000多種產品的關稅。印度對東協出口額為160億美元,自東協進口額為240億美元;與東協的貿易額占印度全球貿易總額9.6%。

印度認為,在中國大陸、南韓、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區域內重要之經濟體皆已與東協簽署的前提下,印度與東協簽署FTA是其國際承諾,也是既定的東進政策。在透過這個協定,印度可為機械及零組件、鋼鐵產品、農產品、汽車零件、化學藥品、合成紡織品等利基產業擴大市場。 雖然在印度的國內有不同的意見,例如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喀拉拉邦(Kerala)邦,就認為協定中有許多條款不利於他們的農業經濟,許多農民賴以維生之橡膠、胡椒、茶、咖啡、棕櫚油等傳統產業,會因為進口自由化將受到嚴重打擊,農產品價格可能會崩盤,亦會減少當地民眾之工作機會等。因此這項FTA雙方談判的過程也是相當艱辛,但仍然在市場的強烈需求下成型。

歐盟與美國越來越重視ASEAN

歐盟將在今年與ASEAN國家展開貿易談判,第一個國家將是新加坡,而越南和泰國也和歐盟駐WTO的代表表示有興趣跟進。歐巴馬(Barack Obama)當選美國總統後,2009年11月15日首度亞洲行,在新加坡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領袖高峰會之後,就馬上與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10國領袖首度舉行領袖會談。在會談中,歐巴馬認為ASEAN是「全球重要組織」,並還說「美國已不僅是東協的對話夥伴,而且是東協家族成員。」為強化雙方未來區域性和全球性議題的協商合作,東協和美國成立ASEAN-U.S. Eminent Persons Group。

事實上,2008年東協與美國雙方的貨物貿易總額1,780億美元,美國對東協的外人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金額1,530億美元,雙方同意為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與夥伴關係,未來將在「東協-美國貿易暨投資架構條約」(ASEAN-U.S. 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rrangement, ASEAN-U.S. TIFA)下,尋求未來更新的合作機會。

由ASEAN區域經濟整合看台灣的經濟發展

由東協和其他區域的合作與發展可以清楚看到,透過區域內的經濟整合,東協已提升了本身在全球經濟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果能成功整合,不僅可以強化區域貿易的關係,也可以使會員國不再單一依賴區域外進口。

透過經建會提出的官方相關資料來檢視台灣今年可年的經濟發展,我們可由上述兩個表看得出來,台灣近10年來的總體經濟發展有下列幾項特質:

一、大陸經濟發展較台灣穩定

   台灣過去兩年以來經濟變動率(volatility)太大,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相對穩定。台灣經濟成長相對於中國大陸,成長率的變異較高,過去10年平均的年成長率較低;中國大陸的成長率變動較為穩定,而且平均值較高,台灣人均所得約為大陸5倍,台灣人民每人在社會福利可享受的水準與支出應比中國大陸大。台灣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差異因素可能為:1.體系內政治穩定度,國際地位安定性;2.經濟資源開發效益程度。在經濟資源開發效益方面,台灣優於中國大陸,但台灣主要廠商的利基主要來自於全球的消費市場,但無主導消費者的能力,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能力,以OEM為主要生產方式,因此利潤率決定於國際大廠。

二、台灣經濟仍處於調整期

   以經濟的景氣對策信號而言,台灣經濟發展一般由谷底的藍燈到過熱的黃紅燈或是紅燈通常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但是這一次的變化速度相當快,由藍燈到黃紅燈與紅燈的時間及醞釀期─即經過綠燈的時間相當短,可以以無預警來形容。這代表這個經濟體處於混亂與調整期中。一般正常的經濟體的演變是以保守為初始點,因此市場行為會以保守的原則,即一開始時反應不足,後續持續反應,如果經濟復甦的過程不是由此一保守主義顯現出來的under reaction(反應不足)開始,而是產生over reaction(過度反應)的現象,則代表的是一種不穩定的經濟體;前年的股市大跌與去年的大漲都是這一種不穩定的現象。

三、台灣經濟發展未來取決是否能與世界經濟體合作

   經建會預估2010年台灣今年四季經濟成長分別為:9.0%、5.2%、3.2%、1.0%,是遞降形態的發展,其中當然隱含基期較高等數據的因素等,但也相當吻合上述借用財務理論的波動率所提出的觀點。由波動率的定律來看,在大的經濟變動率後伴隨著是上下幅度變小的波動,也就是會趨於穩定,但未來是趨於穩定低度或是穩定高度成長,最大關鍵因素,在於台灣的競爭力是否能擺脫過去十多年以來的泥淖,與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合作。
  
結論

台灣十幾年來的經濟發展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金融與的影響,國際經濟學常用以阻隔(separate)國際外來衝擊的負面效果的建議,不是保護自己的封閉,而是自由化;匯率儘量自由化會阻隔輸入型通貨膨賬(import inflation)的影響;同樣在國際的競爭態勢中,經貿合作是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台灣如果要突破這樣金融風暴重創後的療傷期,就應該在自主性發展上有所作為,不能等著全球科技大廠自動下單或OPEC油價漸漸回穩。因此,ASEAN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就是透過區域經貿投資等合作等不僅內部貨暢其流提高內需,而且也可以獲得歐盟與美國等主要OECD國家的重視,提升自己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地位,提升產品的能見度與競爭力 。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8•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