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案解析
有鑑於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案經8年的開發,已經達成初步的成果,並使黃浦江兩岸的地區功能有了全新的發展;今年7月底,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方案更總結了8年來的工作經驗,開始對下一階段黃埔江兩岸的區域發展提出新的規劃。由於黃浦江兩岸未來將開創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故本文特先檢視過去8年黃浦江兩岸的開發成果,再解析新一波黃浦江兩岸區域發展規劃將帶動的都市發展前景。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上海黃浦江兩岸的綜合開發,自2002年1月20日正式啟動到現在為止,已經進行了為期8年的綜合開發案,整體的開發讓黃浦江兩岸的地區功能有了全新的發展,不僅整體景觀煥然一新,北外灘、十六北外灘、十六鋪等重點地區的改造與開發也相繼完成,對於上海來說,經過了長達八年的綜合開發計畫,黃浦江兩岸又再度扮演了上海產業與空間開發的重要區域,成為上海城市生活的重心。
有鑑於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案已經達成初步的成果,今年7月底,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方案更全新出爐,總結了8年來的工作經驗,開始對下一階段黃埔江兩岸的區域發展提出新的規劃,未來黃浦江兩岸將開創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本文將檢視過去8年黃浦江兩岸的開發成果,並討論新一波黃浦江兩岸區域發展規劃將帶動的都市發展前景。
過去8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已有初步成果
黃浦江,被稱作上海的靈魂。從澱山湖匯出,納蘇州河、澱浦河、太浦河,蜿蜒數百公裡,流佈上海全境。但在還未進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之前,黃浦江兩岸的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雖然黃浦江兩岸是屬於位置重要的中心城區,但是該區域聚集著大量碼頭、倉儲、工廠及棚戶,不僅缺乏完善的公共設施,生態方面更是污染嚴重,當時為了要對這一區進行開發整頓,上海市委、市政府特別於2002年1月10日宣佈,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工作,進行了為期8年的區域綜合開發。
過去8年來,整個黃浦江綜合開發涵蓋了上海的中心城區,從吳淞口至徐浦大橋,涵蓋了浦東、寶山、楊浦、虹口、黃浦、盧灣和徐匯7個行政區共74平方公里的總面積,整體開發計畫依照市政建設的專項規劃,進行各種景觀建設的城市設計,一方面完整城市的基本生活功能,另一方面更建設黃浦江沿岸發展成為重要的服務業發展區域。旨在通過環境改造和功能重建,重新配置沿江空間資源、環境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進而實現兩岸功能由生產型向服務型的轉變。經過了8年的改造開發,黃浦江兩岸已搬遷工業倉儲棚戶等用地約12平方公里,在歷史文化保護在利用的前提下,黃浦江開發以重塑兩岸地區的功能作為核心任務,改變原有的工業生產區位屬性,積極發展金融貿易、航運、旅遊、文化等現代服務功能,尤其金融、航運更首先成為黃浦江現代服務業體系中的重要產業。透過整體的開發規劃,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可以說是完成了從工業生產到服務業之產業結構升級的目標,也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更推動城市產業空間結構的優化升級。
除此之外,黃浦江兩岸開發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打開封閉江岸,創造貼近市民的濱江開放空間。在開發之前,對市民開放的濱江岸線只有2公里,沿江公共綠地只有10公頃,市民活動範圍相當狹小。但經過8年的開發,在今年世博會召開前後,黃浦江兩岸的景觀與公共空間有顯著的變化,目前市民開放的濱江岸線已達28.5公里,建成濱江公共綠地約275公頃,其中包括今年3月外灘綜合改造工程竣工,外灘濱水區已對外開放,乃至於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一期工程也已建成,另外還有外灘源公共綠地、新十六鋪碼頭、以及距離是世博園區的南園,經擴建後也已正式對外開放,是一開放式大型濱江綠地公園。
未來10年的黃浦江兩岸開發綜合開發規劃
整體來說,過去8年來,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主要展現在兩個重要的層面:一是黃浦江兩岸都市發展區位功能的轉化,從原有的工業生產,轉型升級為以服務業為導向的現代城市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強化了公共空間等城市基本生活功能,為整個上海帶動了城市發展的新氣象。
在現有的基礎上,目前剛出爐的新一波規劃案所牽涉的區域範圍比先前更廣,下一階段的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規劃控制範圍北起吳淞口,南至徐浦大橋,分為核心區和協調區兩個區位屬性,遍及浦東、徐匯、盧灣、黃浦、虹口、楊浦和寶山等七個行政區。其中,以外灘為最主要的發展區域,北京路到外灘源這一區段,將打造成世界級的商業名街;至於整體版圖的最北端,地處浦東的三岔港地區,則朝遊艇基地的方向規劃。
一、外灘金融集聚帶規劃
上海外灘原是上海租界區,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本身具有相當完整的商業發展史。自1844年起成為英國租界區開始,這一區域就陸續開設了非常多洋行,而當1846年上海海關為商埠以後,更是聚集了許多其他國家的銀行、商行、報社與總會,當時外灘隱然成為西方國家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甚至文化中心,是各國金融資本在中國運作的大本營,各國的領事館也多集中在此,當時所興建的各類風格大樓,包括英式、法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等各國建築,至今還留存在外灘這一區域,成為上海最具有歷史感的城市景觀。目前在外灘所將要推展的發展計畫,可望帶動外灘在這一世紀的新經濟熱潮。
上海市官方在今年7月17日舉行的「外灘金融集聚帶規劃」研討會上,發佈了歷時二年所編制的「外灘地區整體規劃」,這份屬於後世博的規劃,預定在未來的十年內,以2020為目標,打造一片全新的外灘金融聚集帶,範圍北起蘇州河,南接世博園區,預計將同步帶動黃浦區的南京路地區、豫園地區以及世博園地區一帶的經濟,而新的一座雙子塔樓也將在黃浦江畔興建,屆時可望成為上海的新地標。
根據初步的規畫,老外灘地區金融、航運、商業等傳統優勢將持續發揮作用,提供金融「前台」的服務,進一步吸引金融機構與金融要素市場,使之成為國際化的財富操作平台;董家渡地區則預計發展成為證券、期貨、基金、徵信、審計等金融產業及中介機構的集聚地;至於中段十六舖地區將以金融資產管理和資本運營中心為主要的發展區位。整體來說,外灘金融集聚帶集聚了保險、信託、銀行等金融機構90多家,老外灘地區、十六鋪地區以及董家渡地區三段,從北到南,構成「一軸三段」的發展格局。預期將來新的外灘金融集聚帶,將與現存的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錯位互補、協同發展。
二、後世博時代的開發項目
過去在「十一五」期間,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的核心目標之一,也要全面完成世博園區開發項目,如今以世博園區為中心,從楊浦大橋到盧浦大橋,轉變顯著。後世博的發展也將以世博園區為核心區域,進一步開發觀光效益,待開發的重點區域有四項。首先,世博園區及南浦大橋地區,將建設水上交通設施和沿江景觀;第二,在十六鋪至東昌路區段,將形成以十六鋪為中心的水上休閑旅游功能區,至於東昌路地區將結合濱江公共環境建設,開辟濱江步行系統;第三,北外灘至上海船廠地區方面,北外灘將朝國際客運中心發展,而上海船廠地區也將進一步作為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延伸,建成現代化的商務辦公區;第四,楊浦大橋地區則將建設大橋公園、特色濱江居住區、科教辦公園區。
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經濟將具極大效益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不僅是國家,城市更已經無法自外於全球的競爭。但是一個有競爭力的城市需要具備許多重要的要素,才能夠回應全球化的需求,過去8年來,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方案正是有意識地在打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城市,目前正值新、舊規畫案完成與開啟之際,在這個時刻來深入檢視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案的實質效果並展望未來的發展,實具有重要的價值。
上海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方案從整頓黃浦江的經濟、環境區位開始,將原有擁擠的工業生產環境,開發成為具有金融商貿與觀光旅遊的城市空間,將具有歷史感的上海帶往一個現代化城市的全新風貌,確實為浦西的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利益。但一個有競爭力城市不僅要從大規模的經濟開發案下手,還必須完備整體城市生活功能的競爭力,上海黃浦江兩岸區域希望在接下來的10年開創出全新的風華,還有賴在生活品質、生活成本、勞動素質、基礎建設等生活性環節,進行全方位的整合與發展,方能在整體的經濟開發規模基礎上,開創更完整的城市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