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30年回顧與展望
今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滿30週年。這個原是南海邊上的小漁村,在短短的30年間翻身而起,創造了年均增長25.8%的經濟成長率,迅速發展成為排名中國大陸第四位的國際性城市,開創了眾所矚目「深圳奇蹟」!未來30年,深圳經濟特區要怎麼發展、要怎麼開創新的改革氣勢?本文將從深圳經濟特區在歷史發展經驗的特殊性,深入探討深圳經濟特區對於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上的重要歷史定位,藉此分析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前景。
文:何欣茹(NGO工作者)
深圳經濟特區自1980年正式成立以來,旨在發展成為以工業發展為重點,兼顧商業、農業、牧業、住宅業、旅遊業等多元行業的綜合性特區。其位於廣東省的南部沿海,所涵蓋的地理範圍東起大鵬灣背仔角,西連珠江口之安樂村,南與香港新界接壤,北靠梧桐山、羊台山脈,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深圳市的一部分,是中國主要進出口岸之一。以當時深圳經濟特區的地理區位來說,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毗鄰香港、交通便利,因此,當要引進外資發展經濟時,實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
深圳經濟特區的歷史特殊性
在發展深圳特區之前,該區域僅有兩萬多人,自1979年8月26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決定批准後,於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佈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自此,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涵蓋地域包括現在的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區域。
所謂特區,是指獲得中國大陸中央授權,試行市場經濟、享受特殊優惠經濟政策的區域。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逐步發展和完善改革開放政策,把黨和國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中心」的軌道上,力求全面實現中國大陸的現代化。深圳經濟特區,不僅是中國大陸最早進行對外開放的“試驗”區域,更是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中的頭號特區,許多有關經濟特區的大膽嘗試,都是由深圳開始啟動的。到 1983年時,深圳已和外商簽訂了2500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相較於還未發展特區之前的1978年,1983年深圳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1倍,財政收入比辦特區前增長10倍多,外匯收入增長2倍,基本建設投資比建國後30年的總和增加20倍。深圳經濟特區從一開始主要吸引香港的投資,接著逐步建立起製造業和服務業體系,創下三級產業比重呈現出0.1:50.1:49.8的比例,進而從1994年開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迅速推動產業升級,大力發展高科技術產業,目前,高科技產業及先進製造業是深圳經濟特區的產業基礎,以自主創新為特徵的高科技產業更是深圳市第一支柱產業,由此為核心,發展出以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創新體系。
在30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深圳經濟特區不斷跳脫左派的意識形態邏輯,加速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迅速發展成為在中國高科技產業、外貿出口、海洋運輸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位居中?大陸的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目前深圳市人均GDP在內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萬美元,?2009年GDP總值高達8200億元,平均個人的GDP更超過1.3萬美元,經濟成就舉世矚目。深圳經特區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中國大陸的制度創新、擴大開放等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2010-2020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
深圳經濟特區的下一個30年怎麼走?尤其深圳的產業格局已悄然發生變化,當外貿加工企業龍頭富士康將工廠遷出之際,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高端金融服務企業,卻紛紛將總部遷到了深圳,未來,深圳產業的勢必面臨新的轉型發展。
從2007年開始,中國大陸已率續推動新的政策措施,包括設立新的深圳灣口岸,疏解陸路通關壓力,乃至於在2008年底,中國大陸國務院正式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年-2020年)》,顯示了深圳經濟特區在珠三角九個城市中的特殊地位;2009年5月,也通過了《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並在今年7月1日,將深圳經濟特區的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寶安、龍崗兩區也納入特區範圍。
日前,在深圳經濟特特區成立30年之際,中國大陸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這一孕育4年的規劃終獲於獲准,未來將以此城市總體規劃作為指導城市未來發展的藍圖,並關係到深圳的城市定位這一關鍵問題。這個規劃的重點如下:
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
中國大陸國務院在最新的批覆中,將深圳調整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主要的原因是深圳經濟特區再過去的30年間,並不是按照循序漸進的模式發展起來的,相反的,深圳經濟特區是在短時間內因為受惠於中央的特別政策和鄰近香港的特殊地理區位,以其地緣優勢吸引了全中國大陸的資源挹注,跨越地理疆界而快速成長起來。因此,深圳若作為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反而較無作用,其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並不如廣州,相反的,深圳對中國大陸的發展成效卻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未來30年,將深圳定位為「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將帶給深圳及國家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
二、產業發展邁向「多輪驅動」的新格局
過去30年來深圳產業的發展歷程,呈現蛙跳式演進,尤其近年來,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帶動了傳統產業的逐步升級或是產業轉移,目前,新的經濟型態不斷萌生,深圳經濟特區隱然已形成了以高科技產業、相對完善的金融產業、連接國際輻射內地的物流產業,以及與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文化產業為四大支柱產業的發展趨勢,在2009年深圳8200多億元的生產總值當中,四大支柱產業就占總量約60%,未來,除了四大支柱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之外,新能源、網際網路、生物醫藥等三大產業也在規劃發展之列,預計這三大產業也將在2015年實現6500億元的產業規模,成為深圳的新興產業支柱。
三、特區內外一體化
就地理範圍來說,從今年7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的範圍即將由原來關內四區擴展為全市六區,寶安、龍崗兩區也將納入特區范圍,正式進入大特區時代,面積不僅較原有經濟特區擴大5倍,更達到香港面積的兩倍。過去深圳的產業布局和重大設施都偏重在關內,影響了城市的整體發展,特區內外的一體化將為深圳的發展開展出更大的空間,預期在土地、能源、資源、人口方面加強改善,一方面減低關內及關外之間的發展差距,另一方面為深港合作擴寬更大的腹地。
更開放的城市發展布局將以「三軸兩帶多中心」來進行規劃,也就是在空間結構南北向上,深圳市將統一規劃為三條發展軸:(一) 生產性服務業和高端制造業的西部發展軸;(二) 扮演莞─深─港區域性產業聚合發展走廊的中部發展軸;(三)定位為惠-深-港區域性產業聚合發展走廊的東部發展軸。而兩條發展帶則是要在東西向上,通過廈深鐵路和跨珠江通道,構建兩條發展帶。整體來說,在此三軸兩帶的基礎上,打造起多個層級性的城市中心,像是福田、前海兩個城市中心,龍崗中心等5個城市副中心,以及航空城等8個城市組團中心,以此建設未來深圳的城市發展。
未來三十年深圳的轉型發展:改革必須進入深水區
在下一個階段,深圳經濟特區將如何引領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新的階段?尤其近15年來,深圳已經累積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寶貴經驗,並從一個中等規模的城市擴展為一個亞洲級國際都會,但目前深圳土地的開發強度已經超過香港,未利用土地只有43.60平方公 里,僅占全市總面積的2.23%,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儲備相對匱乏,但深圳的常住人口卻仍在不斷增加,200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為891.2萬,成為中國最擁擠的城市,深圳的人口承載力實已達到極限。
目前,經濟上的快速開發已經不再是深圳的課題,相對來說,如何從單一的經濟體制改革轉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4大領域的綜合配套改革,才是未來深圳要面對的關鍵問題。尤其是相關政治體制的改革,以建設更為公平、合理、正義的社會管理體制,勢必是深圳必須開始正視的新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