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1299.08.15

<資訊交流>

深圳台資企業的現況與發展

數月來,從富士康龍華廠員工跳樓事件所引發的一連串風波,到富士康採取包括最低工資的調整、工廠內移等舉措,影響衝擊整個中國大陸,加上深圳特區適逢改革開放30周年,以致深圳台資企業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動向,受到各方關注。基於轉型升級後的深圳台資企業,若能善用擅長的軟實力,以及ECFA對服務業開放的機會,應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為此,本文乃就深圳台資企業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進行淺析。

文:柏翰(資深媒體工作者)


根據報載,目前深圳台商人數約5萬。此外,自今年7月1日起,深圳特區內外工資日前全調至1100元人民幣,但實際上,則由於大陸缺工問題仍未解決,因此根據當地台商表示,需要2000元人民幣才能請到員工。所以深圳台資企業的內遷必然將成為趨勢,只是但在交通運輸和產業鏈考量下,許多台資企業的總部仍需設在深圳。

事實上,大陸經濟發展由深圳特區開始,與台灣經濟發展從加工出口區開始類似;不過目前深圳已面臨企業升級轉型問題,特別是歷經全球金融海嘯、富士康事件等事件之後,深圳台資企業必然將有一番新的挑戰。

全球金融海嘯對深圳台資企業影響相對較小

深圳市有數百個工業區,有社區、區、市各級建立的工業區,形式上也分為工業區、科技園區、高新區、保稅區等多種。其中,社區股份制工業區內的企業,大部分從事傳統製造業。

2007年全球金融風暴衝擊,深圳市大工業區內的企業,由於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影響較小,並不影響其開工;但位於社區股份制工業區的企業,有的面臨倒閉停產,有的拖欠供應商的工資,拖欠工人工資,整體狀況並不樂觀。在2007年開始大陸政府陸續實施以《勞動合同法》為主的經貿新措施以來,大陸台商─特別是從事加工出口貿易的台資企業普遍感受到經營的壓力,全球金融危機所造成的需求衰退,只是讓這樣的壓力加劇,在深圳市的台資企業自不例外。一些對勞動力、土地、資源依賴程度較高和依靠低成本、高信貸擴張的台資企業在這幾波內、外環境的變化下相繼倒閉,但同時,也有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傳統產業,展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成長前景。

在這幾波衝擊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深圳台資企業,主要是以低附加值、低成本擴張模式沒有出路。從2007年以來,深圳市企業原材料成本上漲30%,勞動力成本上漲20%,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利潤率不斷下滑。舉例來說,為日本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公司生產貼牌高端影印機、位於深圳龍崗區的鴻名電業製品廠,表面上來看是在生產高科技產品,但由於主營來料加工,不掌握定價權,企業在各種成本上升的困境中,還要承受日本公司自2008年開始的訂單壓價。

深圳台資企業體質較好

簡單來說,深圳一些社區股份制工業區(原村辦工業區)內的台資企業,若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則會面臨「兩頭燒」的困境,一方面是訂單萎縮產品銷售不出去,另外一方面還要繼續承擔租金。因此,深圳寶安就開始鼓勵社區股份制的工業區主動降低一點租金,幫企業共渡難關,但其成效如何還不得知。然而體質較差的台資企業,或因為資金問題、或因為這一兩年來不斷的勞資糾紛,早已關停歇業。

大陸經貿新措施、金融風暴等內外環境的影響,造成深圳部分台資企業的關停,但同時也突顯注重品牌、創新的企業,在逆勢中才得以生存。

由於深圳大工業園區在招商引資時的條件較為嚴格,不僅把目標瞄準了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還對入駐企業提出了「三高二低」的標準,即高投入密度、高技術、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此外,還要求進駐企業的每萬平方米產值標準從原來的人民幣2億元提高到人民幣2.5億-3億元,同時兼顧專案對財政稅收的貢獻,稅收在初期要達到每平方公里人民幣7,000萬元,階段性則需達到人民幣1億元。這樣嚴格的招商條件,使得深圳大工業園區內的台資企業,先天體質較佳,能承受的衝擊就較大。

深圳台資企業除注重創新,還注重大陸內銷市場

此外,重視科技創新及注重大陸市場,是深圳台資企業在這幾波衝擊下能夠生存的另一個原因。例如從事傳統家電業的深圳台資企業艾美特電器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受2007年大陸加工出口貿易政策轉變,以及2008年金融風暴的雙重影響,但2008年艾美特電器大陸市場銷量增幅仍高達40%,因此在一片裁員潮中仍發出急聘員工的通告。事實上,這家專業生產家用電風扇、排風扇、電暖器、電磁爐等二十餘類精緻小家電的知名台資企業,是世界最大的家用電風扇生產廠家之一,其精緻設計和技術創新是其成功要訣之一。

艾美特的每年自行開發新產品超過200款,擁有數百項技術專利。艾美特電器執行董事蔡正富曾公開表示,危機即機遇,此時正是艾美特實現市場擴張和品牌發展的最佳契機。也就是說,在做貼牌生產的時候,產品利潤大部分被品牌商拿走;開發自主品牌,企業的生產鏈條延伸到終端市場,可以把上游的原材料、勞動力成本輸送到下游消化,增強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因此,像這樣類型的台資企業並未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此外,艾美特由18年年本來的100%外銷,到2009年已經有40%進軍大陸市場,在大陸擴大內需的政策下,2009年艾美特的業積不但沒有衰退,反而逆勢成長,有16億人民幣的業積。

台商對深圳的發展及未來仍深具信心

根據剛卸任的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表示,截至2009年底,深圳目前有5007家台商,實際台資投入達60.94億美元,去年出口總量逾400億美元,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黃明智表示,近年來,台商在深投資正向縱深發展,高科技台資企業和一些大企業集團紛紛落戶深圳,台資產業鏈效應開始成形,台資企業在深圳經濟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而在日前深圳台資企業會20周年慶中,與會台商多表示樂見「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的簽訂,因為對台商來說,ECFA將給大陸台商降低龐大的關稅,使台商產品在大陸和全球更具競爭力,而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這將為台商拓展內銷提供廣闊的市場,而中國大陸與東協10國簽定自貿協會,台灣和台商也將逐步可以享受東盟關稅優惠,幫助台企和台灣進一步拓展東盟市場。

深圳台商協會常務副會長蔡正富也表示,兩岸簽定ECFA對維護台灣繁榮和吸引大陸投資台灣也是相當的利好。而到深圳已經15年的深圳台商協會秘書長長、深圳潤宜科技總經理黃雙昭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兩岸簽訂ECFA後,台商在大陸的發展空間更大,在深圳的台商也可能轉變投資方向。由於以前台商在大陸都是加工貿易為主,很少有機會拓展大陸市場。如果台商要利用ECFA,可結合台灣本土的生產技術、監控系統,把大陸低廉的材料運到台灣,在台灣生產,再運到大陸銷售,一進一出都不會有關稅的成本。

台灣證券海外事業部總經理張鴻文也認為,ECFA使大陸進口關稅降低,自台灣進口相對成本降低,且質量較佳,有助於增家對台採購的數量,也能幫助台商在大陸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例如大陸機車零組件關稅由10%降為零之後,各零組件衛星工廠可改由台灣出貨,除了可以維持在台經濟生產規模及較高的質量之外,更能創造就業機會。

雖然由於富士康的加薪,造成深圳台資企業面臨加薪的壓力,以及向內陸遷廠的問題,但整體來說,由於深圳本身在金融、研發等各方面的優勢,深圳台資企業即使生產線遷往大陸,仍會將研發單位留在深圳。在深圳改革開放30年的此刻,深圳台資企業雖然難免會遭遇一些挑戰,但整體來說,轉型升級後的深圳台資企業仍將具有競爭優勢,但整體來說,深圳台資企業,甚至沿海發達省份的台資企業,勢必逐漸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而以軟實力擅長的台商,再加上ECFA對服務業的開放,相信深圳台商仍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