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下一個30年發展剖析
繼8月23日大陸總理溫家寶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前夕視察深圳,重申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之後,胡錦濤總書記也在9月6日前往深圳,就大陸黨中央的立場,對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發表重要講話。這是繼鄧小平、江澤民之後,大陸黨中央再一次對深圳經濟特區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定位及其成果進行全面性評價,對於深圳經濟特區未來30年的影響發展具有關鍵意義。深圳的下一個30年將怎麼走?本文將從中國大陸黨中央對於改革開放政策的立場,探究深圳的經濟與政治發展變革。
文:何欣茹(NGO工作者)
對於中國大陸黨中央來說,任何經濟特區的成立與發展,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問題,但事實上絕對不只經濟問題而已,推行改革開放,本身即是一種政治改革與試行,要如何能在不斷試驗中,摸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之路,是發展經濟特區最關鍵的意義。
改革開放政策帶動深圳特區發展
尤其所謂的改革開放,指的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旨在對中國大陸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當時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創辦經濟特區的倡導者與主要決策者,所採取的作法是從局部做起,甚至是小到從一個行業做起,從小範圍的試驗中,透過成功模式的建立,再逐步推展到更大的範圍進行試行。而深圳經濟特區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在1980年正式由黨中央於深圳劃出一定區域,由此,深圳經濟特區宣告誕生。
從中國大陸中央正式批示成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深圳即以非常快速的速度不斷成長,尤其是1982年11月至1985年12月這37個月期間,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更以三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承建深圳國貿大廈,創下深圳城市建設最被廣為宣傳的「深圳速度」。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時,即參觀了國貿大廈、深圳?村、蛇口工業區,同時也寫下了提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深圳在過去的30年間,探索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路,不僅迅速累積了創新發展的經驗,更創建了相對健全的市場機制,對於深圳來說,其之所以能夠有如此的成果,實與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與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深圳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創造了工業化、都市化、以及現代化發展的奇蹟,是中?大陸改革開放近30年的精采縮影。從表面上來看,經濟特區的重大意義看似在於經濟的發展成果,但本質上更是政治層次的改革,是中國大陸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之社會主義的具體成果。
中共中央立場 影響政策開放關鍵
1992年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江、上海等地時不斷強調,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要敢於試驗,大膽試、大膽闖,強調如果改革開放沒有冒險的精神,就做不出新事業。鄧小平認為改革開放之所以放不開腳步,是因為顧慮整個社會體制將走向資本主義,而他的立場主張,但凡判斷要開放到什麼程度的標準,應取決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以及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他來說,外資的引入,並不等於多一分資本主義的色彩,儘管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營企業、或是外資企業等三資企業持續增加,但市場經濟並不等於資本主義,計畫或是市場都是一種經濟手段,無關乎影響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的此番立場與講話,可謂堅定了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方向,使深圳經濟特區得以快速接受一切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而在經濟上快速地發展到現在的整體經濟規模。
今年8月,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年的慶祝上,中國大陸總理溫家寶持續秉持改革開放的立場,但也更進一步強調深圳不僅要持續推動經濟改革,更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溫家寶認為若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改革就會得而復失。他所強調的政治體制改革,包括要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於集中,但又沒有得到監督、制約的問題,因此,要建構讓人民能夠批評、監督政府,懲治貪污腐敗的機制,舉凡擴大民主,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與監督權等相關民主機制。
對此,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9月初已親赴深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週年慶祝大會,在會中,他特別強調改革開放的政策是把黨與國家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興辦經濟特區是推動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大決策,也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創舉,再次高度評價了深圳經濟特區「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勇於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率先進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典範。在胡錦濤的談話中,他重申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並強調未來10年,中國大陸更要以全面建設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為目標,是故,經濟特區不僅將持續進行而已,還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建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學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並且建立核心技術與創新能力,建構出現代產業體系。
深圳經濟特區與政治改革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胡錦濤的深圳講話內容,也談及了政治體制的改革,並且以「堅持改革開放」與「全方位體制改革」主張,強調深圳經濟特區應該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過,雖然如此,胡錦濤所堅持的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在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的同時,也要增強黨和國家活力,因此也強調政府職能要進一步轉變,未來將建設以經濟領域為主的服務型政府,做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
自從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從一個荒涼的漁村,成長到現在人口將進900萬的大都市,深圳是台商、港商、以及許多外資企業重要的生產據點,在全球化的生產網絡中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已是深圳最重要的區位功能。
目前大陸領導人對於深圳經濟特區的定位,照胡錦濤的說法來看,經濟上的期許仍是主要關鍵,胡錦濤強調未來深圳經濟特區要帶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決打好這場硬仗,無論是擴大居民消費,或是搶佔新興產業制高點,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及高端服務業,乃至於在低碳技術、綠色經濟上的持續研發,都是未來深圳需要再進步提升的方向,以其能兼顧「引進來」和「走出去」,創新運用外資方式、優化外資結構,形成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優勢。
當大陸經濟大幅開放,經濟特區相對被質疑還有存在必要的情況下,大陸總書記強調,「經濟特區不僅應該繼續辦下去,還要辦得更好,並在政治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保障人民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等四項權利」,對此,各界特別關注中國大陸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是否將順勢展開中國大陸的政治改革工程更是被廣泛討論的焦點。雖然未來深圳的政治改革會怎麼走,仍是未定之數,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毋寧已成為中國大陸的核心發展趨勢。
政治改革 深圳特區下個30年關鍵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再次回顧深圳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下的歷史定位,可以發現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史,即是中國大陸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史,中國大陸的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特區的建設具有密切的關連性。未來,經濟特區是否能從大陸經濟現代化的火車頭,走向大陸政治現代化的火車頭,包含政治體制改革、公民意識與公民自治、以及公推直選等相關政治民主模式,是否能在深圳經濟特區有新的試行與突破,進而帶動中國大陸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並推動整體經濟環境朝向更為自由、開放的方向發展,將是中國大陸非常值得期待且值得持續觀察的政治經濟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