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1499.10.15

<本期專欄>

上海與深圳金融環境評比

正當人民幣國際化議題成為全球熱點之際,爭奪大陸金融中心乃至於亞太金融中心的大戰,也同時開打起來,且因為 2010年恰逢深圳特區成立30年、上海浦東新區成立20年,兩大特區的新願景競逐,加上最特的香港特區之加入爭勝,乃使滬深港成為此一大戰核心的三角戰場。因此,將來投資應加碼上海還是深圳?相信是未來大陸金融中心可能花落誰家之外,台商最關心的問題。

文:林建山(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

不管從歷史位置、歷史傳承還是市場佈局,似乎上海都應該會是大陸金融中心的最佳選擇,外灘與外灘隔江相望的浦東陸家嘴自然更會是金融地標。但事實上,上海在這場戰役中卻正陷入相當嚴峻的挑戰。一向是全國市場中心的上海,在過去幾十年的大浪淘沙之後,如今竟然只是成為國營企業集聚的大本營,反而絲毫顯示不出與生俱來可以作為金融中心的市場特質,既缺乏多元化的特色文化,缺乏有影響力的暢所欲言的媒體,更缺乏衝勁十足的大型金融機構。

滬深港三角爭戰

但是,深圳特區的崛起,尤其是有效聯結香港,互為金融產業國際化的犄角相輔相成槓桿,乃加速了深圳特區可以超越上海成就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截至2009年末,深圳金融業總資產達到3.29兆人民幣,年率成長32.86%;共實現稅前利潤602.95億人民幣,年率成長8.67%。2009年,深圳金融業納稅總額超過310億人民幣,占全市稅收收入比重超過18%。金融業的優異表現為深圳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立下汗馬功勞,為特區30周年的輝煌獻上了厚禮。2010年1月至7月,深圳金融依然亮點紛紛、精彩頻現。深圳金融業取得的成績,得益於大陸國務院「雙寬鬆」的經濟金融政策,得益於深圳金融業30年改革創新所打下的深厚根基。

30年來,深圳金融業開拓進取積極探索,以「改革創新是鮮明主線、深港合作是必由之路、金融基建是重要保障」為三大法寶和著力點,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金融發展道路。從1980年特區成立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深圳金融業的創業發展階段,深圳金融創造了上百個全國第一,被譽為「金色輝煌」;1997年到2003年,經過轉型調整,進一步增加發展基礎;2003年至2010年,進入深化提高階段,樹立新科技金融發展觀。

由於深圳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深圳金融從支援和服務經濟發展出發,實現了金融管理方式的重大轉變:一是從強制結匯逐步轉向意願結匯;二是從單純管外匯流入轉向對資金流入和流出的全過程管理;三是從以事前審批為主轉向主要依靠事後監督;四是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五是從主要針對國有經濟的差別管理轉向對國有民營、中資外資一視同仁的市場化公平准入管理。

深圳大力發展外向型金融

2009年深圳新引進各類金融機構16家,使全市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08家;2009年7月7日,深圳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正式啟動,至2010年6月末,深圳市34家銀行為275家企業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1,308筆,金額274.72億元,占全國的35.9%,領先全國其他地區;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市場正式開板啟動,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企業上市,截至2010年6月末,深圳創業板市場共有上市公司90家,市價總值3,510億元。2009年7月21日,深圳市威豹金融押運公司執行首單人民幣現鈔跨境調運香港任務,截至2009年末,人民幣日最大跨境調運量提升至11.18億元,為香港人民幣現鈔的供應提供強力保障,7月31日通過人民銀行跨境設立的第一個代保管庫完成首筆海外人民幣現鈔的回流;2010年上半年,深圳黃金夜市總成交10,282.77噸,占上海黃金交易所總份額的48.34%,深圳黃金夜市累計成交額3,155.03億元,占上海黃金交易所總交易額的35.42%,深圳黃金夜市,擴大了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促進了國內黃金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融合;從1979年保險業恢復開始,深圳保險業就不斷改革創新,1992年初步形成人保、平保、太保「三足鼎立」的格局,1996年並率先成立保險代理、保險經紀和保險公估等仲介公司,保險機構迅速增多,到2002年,一個市場主體多元化的保險市場體系形成,至2009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71.59億元,年率成長12.78%,保費收入規模在全國36個地區(31個省級行政區和5個計畫單列市)中排在第17位;1993年,深圳引進同城票據自動交換與清分系統,簡化同城資金清算工作,資金清算速度大為提高;2009年10月,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在深圳成功上線運行,招商銀行隨即簽發全國首張電子商業承兌匯票和電子銀行承兌匯票,次月,深圳發展銀行辦理了全國首筆電子商業匯票再貼現業務。

深圳金融機構集聚效應超越上海

創業板的啟動,標誌著深圳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成果。1987年,深圳發展銀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1988年,深發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掛牌,拉開股票交易序幕;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試營業,1991年正式開業,資本市場運作有了正式的載體。1993年之後,股票發行全國,市場進入較快發展階段。2004年設立中小企業板塊,資本市場發生重大轉折。2007年,大陸國務院批復以創業板市場為重點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方案,創業板破繭而出。經過30多年的發展,深圳已建成為立足深圳、輻射全國,由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創業板組成的多層次市場體系,豐富的金融市場體系,加上交易品種的不斷創新,深圳資本市場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深圳銀行營業網點從改革初期僅有的8個發展到目前1,323個,成長超過165倍;從業人員從原來不足800人發展到目前5萬多人,成長超過60倍;擁有中資銀行45家、外資銀行34家共79家銀行。到2009年末,深圳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7634.1億元,位居全國第三位。深圳金融業,正形成以福田中心區為金融產業發展主中心,以羅湖、南山為副中心的金融機構聚集地,集中了一批全國知名、實力超群的金融機構。目前,深圳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08家,機構實力在全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已建立起以銀行、證券、保險機構為主體,其他金融機構並存,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

隨著實力金融機構集聚效應的持續增強,使金融業做為深圳產業支柱的作用和對經濟社會的貢獻進一步增強。資料顯示:2009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148.14億人民幣,占GDP比重達到13.9%,比2005年321.8億元增加2.57倍;金融業納稅總額達到294.32億人民幣,占全市稅收收入(扣除海關代征、證券交易印花稅及車購稅)的17.5%;深圳保險市場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271.59億人民幣,年率成長12.78%;金融業總資產從2005年的1.3兆人民幣成長到2009年的3.3兆元人民幣,規模僅次於上海、北京,穩居全國第三。2010年上半年,深圳證券交易所共有161家公司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方式融資226億美元,占全球資本市場融資總額的22%,成為2010年上半年全球融資額最大的證券市場。

深港深化金融合作

深圳金融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與香港金融合作不斷深化的歷史。早在1981年,香港的南洋商業銀行就在深圳設立了分行,成為新中國引進的第一家外資銀行。1998年和2002年,深港之間的港幣支票單向、雙向聯合結算機制相繼開通,深港兩地相互簽發的票據可在對方流通使用。2002年末,深圳外幣即時全額支付系統上線,並與香港港幣即時支付系統實現對接,深港之間資金匯劃實現即時到賬。2004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香港人民幣業務正式開通。截至2010年6月末,共有77家香港銀行可辦理人民幣業務,香港人民幣存款餘額達897.02億元。2007年7月,國家開發銀行首次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以來。截至2010年7月末,境內外機構在香港發行12次人民幣債券,發行額共計393.8億元。香港居民向內地淨匯入人民幣資金累計349.53億元,香港銀行卡在內地使用的清算金額48.28億元,內地銀行卡在香港使用的清算金額161.72億元。

30年來,深港金融合作已從過去局部、微觀的機構設立和業務技術層面的交流合作,逐步上升並拓寬至運行機制的銜接、金融市場的對接和資金流動的融合等深層次合作。深港金融合作已經成為推動深圳金融業務區塊整合,並已真正走向國際化,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

上海守舊成為暮氣沉沉的守成都會經濟

上海原本極有機會從全國市場中心成為金融中心,但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建立金融秩序的過程,卻是一個行政權力撲殺金融草莽英雄的過程。上海金融貨幣市場建立之初,確實出現過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金融機構,而且還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可磨滅的標竿經驗。但不幸的是,這種市場反省力量卻被國有化所完全取代了,1995年2月23日的327國債事件中,大陸金融市場先發的草莽創新英雄被剿殺了,卻沒有因此建立起現代化的先進市場規範,反而使上海成為暮氣沉沉的守成都會經濟。2003年上海百聯集團成立,誕生大陸最大的商業航母,試圖通過快速做大,取得在世界商業舞台上與外資商業企業的競爭資格,也有機會讓上海樹立起世界商業企業典範的新典範。但由於上海商業領域劣質基因的抹殺優質基因,而喪失全國佈局的先機,反倒讓上海淪落為主邊緣化市場。

但這些教訓並沒有讓主政部門警覺而改變做大做強國營企業的思維。2010年上海的金融國資整合,完全還是圍繞在三個方面:一是推動上海市營骨幹金融企業做強做大;二是對目前競爭力平庸的上海市營金融企業,與予重組轉型;三是根據證監會「一參一控」的規定,調整部分市營券商。進行短線改革的殺手?,就是建立金融國資委,而且限在國有的框架下,利用證券市場讓國有企業及國有金融機構一起做大做強。

上海金融機構發展不快不好的底層原因之一,是金融業上市公司太少:目前16家上海市營金融企業只有浦發銀行、太保集團、海通證券、愛建股份等四家上市,僅占四分之一;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只有太保集團一家,這一比例與國內其他城市相比,水準嚴重偏低;原因之二則是白領文化,與殖民地時代的買辦文化一脈,一切以成為大企業(最好是國際跨國營企業)的白領為榮,而以成為創業的土財主為恥;上海吸引外資的能力傲視全國,至2010年7月,上海市政府累計審批認定795家總部經濟外資企業,迄今實際利用外資已達1,000.76億美元,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上海因此保持除香港以外中國吸引總部經濟外資企業最多的首要城市地位;但令人擔憂的是,上海是個大碼頭,有世界領先的港口、大劇院、奢侈品消費場所,藝人來演出賺錢,金融家來設點擺攤,2010年連世博、全球經濟學大會都在上海召開,但這些人步履匆匆,沒有過多停留、生根。國字當頭與買辦文化牢牢束縛上海在象徵經濟世界的進步:上海並非政治中心,卻以嚴厲的新聞審核約束自己的發展;上海理應競爭金融中心,卻傾斜全力猛與無錫爭奪實物經濟聯網的未來市場。

2010年讓上海在爭奪全國金融中心一役,才真正顯露出極大尷尬:香港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試點風生水起,各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人民幣債券、人民幣保險產品的試點;而深圳證券市場的活躍程度,更遠遠超過上海。反觀上海,只能不停地為國字大型企業融資再融資服務,呼籲推出國際板;當然上海也試圖推出信貸衍生品、房地產信託產品,包括保險交易所、信貸資產轉讓市場、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權轉讓市場以及信託資產的登記轉讓市場,以及包括110億元人民幣的上海金浦產業投資基金;但是所有試點都必須要得到上級審批,否則一籌莫展;上海並沒有主導發展成為全國金融中心的願景與權力。

深圳站穩在金融市場與國家政策的優位上

看來,上海金融的不發展,其實是因為行政主導經濟之過。如果看到市場的變化,就會發現,上海並不缺乏金融機構也不缺乏金融人才。沒有看到民間市場的力量,就會抱怨審批不力。相對的,必須民間的市場內生力量,以及多元化的主體與文化,才能讓上海成為實質的金融中心。凡法無禁止的就可以作,其實同樣可以完全適用於轉型期的大陸。無論對上海,對深圳,民間市場屬性永遠都是國際金融競爭與發展的前提。

然而,今天深圳已經站穩在於市場與國家政策的優位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9月6日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30年來改革開放成就了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上的奇跡,特區「特」在它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視窗,是中國大陸向世界樹立的一面旗幟。特區還要「特」下去,要辦得更好,特區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未來30年,深圳金融業將步入下一個黃金時期。面對中國大陸和世界經濟的深刻變革,深圳金融業要積極融入國家的金融發展戰略,融入深港共同市場,融入地方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換代,不斷提升深圳金融的集聚力和輻射力,在新的起點上再創輝煌。

台商服務業在大陸的投資,既往大多集中在上海地區,展望未來,則似乎不能輕忽深圳金融中心地位與職能的未來性與前瞻性,投資加碼焦點的移轉,似乎也應該是未來最需要特別深度酌量的重點決策要務。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