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欄資訊交流投資快訊大陸傳真

21699.12.15

<資訊交流>

台灣產業參與十二五的契機

大陸從十一五規劃開始,自過去的計畫經濟,邁向「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並且不再編製硬性的「經濟計畫」,而改為指導性的「規劃」;同時,在十一五規劃中,台商也正式被納入大陸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中,且回顧過去5年大陸台商的發展,亦極為迅猛。由於大陸十二五規劃實施在即,我台灣產業究竟有何利基?本文特就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方向進行簡述,再論及兩岸產業合作的契機。

文:賴正陽(產業評論員)


2005年中共16屆5中通過的十一五規劃,根據大陸官方的數據,從2006年到2010年,大陸全國財政總收入由4兆人民幣增長到8兆人民幣;GDP增長的目標是7.5%,結果平均達到了10.5%,GDP總量大概成長一倍;外匯存底占了全世界30%,達到近2.6兆美元。

台商在大陸十一五期間發展迅猛

事實上,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大陸已自過去的計畫經濟時代,邁向「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自十一五開始不再編製硬性的「經濟計畫」,而改為指導性的「規劃」;故大陸強調「十一五規劃」,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制定的第一個5年「規劃」。在十一五規劃台商正式被納入大陸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因此,回顧這5年,大陸台商發展的亦極為迅猛。根據大陸官方的資料,十一五規劃啟動之前,大陸已批准台資項目6.6萬多個,實際利用台資400多億美元,在大陸投資的台商超過60萬人。經過近5年的實施(2005-2010),截至今年9月底,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共8萬2202個,實際利用台資513.2億美元,換言之,十一五規劃期間,大陸批准台資項目增加2萬多個,實際利用台資增加100多億美元,根據非正式統計,每天至少有100萬人在大陸。更進一步來說,大陸台商多是以來料加工、出口為主,2000年之後,台商集團企業大舉進入大陸,在食品、傳統製造業、物流、服務業、半導體產業等等,都有長足的發展。

十二五規劃仍延續十一五規劃重點

十一五強調「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等兩個戰略目標,「科學發展觀」等於以大陸後進國的優勢,更能吸取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反映在十一五規劃文件中的,是對能源消耗型工業的憂慮,重視環保、品牌創新等高附加價值產業型態的重視。 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十一五規劃強調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技術水準、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來說,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及金融、保險、物流等現代服務業,以及煤電聯營、增強石油戰略儲備能力。

而中共17屆5中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基本上仍延續十一五規劃的基調,但更強調節能減排和社會分配,其重點在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在產業政策上,十二五規畫將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七大新興產業列為發展重點,這些重點產業,對台商來說,將是一個參與的契機。

十二五規劃著重在新興產業的發展

大陸七大新興產業中所謂的新能源是指: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的發現和應用;節能環保是指: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供技術、裝備和服務保障的產業;新能源汽車,包括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和太陽能汽車等;新材料,主要包括以納米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材料應用;生物,主要包括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等;高端裝備制造,主要包括航空航天、衛星、高速鐵路等高水平的裝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主要指網際網路、雲端計算為技術基礎的一些新興平台。根據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重點產業調整轉型升級」課題組估計,未來三年「新能源業」產值可達人民幣4,000億元(約新台幣1.89兆元),2015年「環保產業產值」可達人民幣2兆元(約新台幣9.48兆元)。此外,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至少達到數兆元之譜,未來6年數位電視和服務累計可帶動近人民幣2兆元產值。預期10年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大陸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將從1%躍升至15%,產值上看人民幣10兆元(約新台幣47.4兆元)。

此外,十二五規劃強調平均發展,因此,過去大陸經濟發展較不被重視的西北、西南,包括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4個省分,將會有新一波的投資契機。由於這4個省份與越南接壤,過去外資所提出來的「昆明-老街-河內-海防-廣寧」、「南寧-諒山-河內-海防-廣寧」兩個經濟走廊,以及「環北部灣經濟圈」等所謂的「兩廊一圈」開始成形。由於過去大陸發展集中在華東、華北、包括中南等18個省分,目前這18省占了GDP的總量80%,在十二五規劃中,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這占GDP總量20%的4省將成為發展重點,台商應可密切保持關注。

簡言之,大陸十二五規劃中,「調整產業結構」的宗旨將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是必定會加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他重點可能還將包括「文化創意產業」與「兩化融合」(工業化和資訊化融合)。經過5-10年的布局後,「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可望與汽車、鋼鐵等十大主力產業同步發展,所創造之商機將同等可觀。

兩岸產業在十二五規劃中有合作契機

目前,經濟部的兩岸搭橋計畫為台灣產業參與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策略。依目前經濟部搭橋辦公室的規劃,以中草藥、太陽光電、車載資通訊、通訊、LED照明、資訊服務業等產業作為兩岸產業交流的開始,並以「一年交流、兩年洽商、三年合作」作為兩岸產業合作的策略。然而,國內部分業者認為,兩岸搭橋專案雖收到一些成效,但都侷限於個別企業合作,未達產業合作層次。事實上,大陸為了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就其自身產業發展提出許多優惠政策,加上擁有市場資金的優勢,隱含希望透過十二五規劃的七大新興產業的發展,成為全球新興產業龍頭。在這方面,台灣資訊電子的基礎較為扎實,並擁有較成熟的研發技術和優異人才,加上資金充沛和政府提供的投資優惠,也希展在新興產業方面能更進一步扮演全球產業領頭羊的角色。換言之,兩岸在新興產業的布局上其實各有盤算,呈現出既合作又競爭的態勢,因此,兩岸產業合作若沒有建立在產業規格的製訂、技術共同研發等基礎上,則成效能以彰顯,而台灣即失去參與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意義和契機。

與此同時,台灣提出「六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發展策略,台灣「六大新興產業」,包括能源、生技、醫療、觀光、文化與農業。根據拓樸產業研究所的研究,若從台灣具備相對優勢的電子科技產業領域來看,「太陽能、電動車與物聯網」三大板塊,將是台灣爭搶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商機的最佳戰略佈局。其中,新能源產業受到技術、政策及市場的全面投入支持,預估將成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最大贏家;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設備供應也是台商最顯著的優勢項目之一。此外,大陸已成為全球最大車輛市場且進軍電動車輛產業最為積極,在兩岸產業高度優勢互補的情況下,電動車領域自然也是台灣不容錯過的潛力項目。而在資訊網路產業中涉及的傳感網和物聯網,大陸掌握之技術成熟度尚顯不足,台商若能搶先布局,可說商機無限。

兩岸應掌握ECFA共創產業合作雙贏

此外,台灣綠能科技全球排名第六、亞洲僅次於日本,台灣LED和太陽能電池製造居全球領先地位,台灣在電動車研發,在鋰電池及其他車用電子資通訊領域亦具有世界級之技術,各國際大廠在兩岸ECFA簽署後,相繼來台設立研發中心,大陸應當重視並善用台灣成為新興產業國際研發中心的潛力。大陸十二五規畫中,僅電動車產業一個項目,未來10年就將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接近5000億元台幣),以達成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及市場規模雙雙達全球第一的目標,顯見大陸的決心。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於明年啟動,台灣產業面臨的不僅是機會,當然也包括挑戰,不可諱言,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已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關鍵,兩岸產業若能藉由ECFA的基礎,進一步優勢互補,以大陸內需市場為基礎再進軍全球市場,兩岸產業將可互利雙贏。因此,台灣應把握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機遇,並在ECFA後續協商中納入兩岸新興產業合作,並透過協商讓台灣保有研發優勢,如此一來,才能為台灣開創更好的前景。

TOP

 

出刊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 大陸經貿事務委員會

地 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電 話:(02)2703-3500轉136•傳 真:(02)2703-3982